馬兆吉
關于組織結構與組織傳播的關系,大篇幅專門進行討論的并不多,但眾家觀點早已隱含在其各類研究中,現總結如下三類:組織結構決定組織傳播、組織傳播決定組織結構、組織傳播與組織結構相互影響。
1.組織結構決定組織傳播
組織結構對組織傳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組織結構代表著組織特定的政策企圖與發展傾向,并創造一個嚴謹的、標準化的傳播環境,使該組織的雇員明確其與誰傳播,傳播什么以及如何傳播的要求[1]。這是易于想見的。例如,在簡單式結構中,組織間個體的傳播可以是直接的,而在其他復雜的機構中,不可能所有傳播都直接的,結構越復雜,其傳播通常越需要通過借助介質;科層制的組織中,傳播方向通常是縱向且由上而下的,而組織結構相對扁平化的組織,則可能有更多的橫向傳播……
以企業組織為例,在層次性組織中,政策的傳遞是由上而下、層層下達的;下層較少受到環境變動的直接影響,任一生產單位的工作直接影響著其它生產單位的工作,甚至影響整企業的正常運行。在網絡化組織,各單位之間關系是富有彈性的柔性關系;任一單位生產的變動對其它單位生產的影響不如層次組織那樣直接和嚴重[2]。對于新出現的超文本組織,由于其組織機構兼具層次性與高度網絡化,使其組織傳播過程中能產生跨過很多中間層次的直接交流[3]。
總之,不同的組織結構,使組織傳播在直接與通過介質的、橫向的與縱向的、向上集中的與分散的、密集的與稀少的、以關系為導向的與以任務為導向的,各種不同的傳播模式或傳播傾向之間的做出選擇。
2.組織傳播決定組織結構
若要深究此類觀點,則不得不將組織定義于傳播意義上,胡河寧在《組織傳播》一書中指出,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傳播系統。卡爾·維克認為,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傳播系統,是通過一些列傳播活動形成的產物。他的形成過程理論,將傳播置于了一個極高的地位——傳播不僅決定了組織結構,還是組織形成的基礎[4]。傳播學的網絡理論將組織視為通過自己努力以維持下去的開放系統,而維持做需要的,就是傳播[4]。種種理論,無疑都是在說傳播的模式決定了組織的結構。
類似的觀點,還可以從組織結構的權變理論中延伸得到。組織結構的權變理論比較強調環境的重要性,認為不存在最佳的組織運行模式,一切都要根據組織所處的具體情景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4]。同樣強調環境重要性的,還有漢南和弗瑞曼的總體生態理論,邁耶爾、羅萬和祖克爾的制度理論,阿爾瑞契、普費弗的資源依賴理論,這三個理論范式的一個共同觀點認為,組織環境是組織結構的主要決定力量,而不是管理者主導了組織結構的變革[5]。因此,如若將組織傳播的需要、現狀等視作已存在的環境因素,按照以上理論,組織傳播對組織結構的影響不可忽視。我們可以說,傳播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組織結構的變化。如一個主要依靠匯報、觀察、閱讀或當面談話等方式進行組織傳播的機構,能夠使用科層制的結構,卻很難適應扁平化等方式,其組織傳播的方式限制了其可選的組織結構[4]。
而組織傳播中,數字技術的運用,對組織結構的規模具有反作用還得到了K.S.Im和V.Grover及James T.C.Teng的驗證。雖然一般而言,我們普遍認可根據不同的組織規模設計組織結構,但有《Research Note—Do Large Firms Become Smaller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結合實證的方式,發現了組織傳播中,傳播方式也會對組織規模具有反作用。經過九年的數據研究指出,當一個公司的規模增大時,它相應的活動便會增加,于是該公司便會采用更多的信息技術來掌握逐漸增加的活動。而信息技術使用的增加,會減少公司協調運營的成本,最終使公司的規模變小。同時,該研究還發現,在組織傳播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多少與公司規模大小之間的序列反應,取決于公司協調運營的成本。公司內部及對外的協調溝通成本,決定其是否引入更多信息技術,從而決定了信息技術是否會影響其公司的規模[6]。
而最新興起的虛擬組織,由于其特殊的傳播方式,也帶來了對組織結構、甚至組織定義的一定沖擊。虛擬組織,以郵件等方式進行溝通,一般認為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的傳播,會使組織結構變得去中心化和無等級(decentralized and non-hierarchical)[7]。但其作用并非顛覆性的,去中心化也非徹底沒有中心,MK Ahuja,KM Carley通過實證的方式發現,即使在虛擬組織中,也存在等級[8]。但虛擬組織使人們的工作在時空上不再受限,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了組織成員之間及其與管理者之間的聯系。BM Wiesenfeld,S Raghuram等人提出,由于信息技術的使用,使以往的等級結構被打破,信息不再是受限制、被控制的權力來源。傳統對組織的定義是“共享有關組織的核心信念,持久的和獨特的特征的成員組成的集體”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傳播促成了虛擬組織成員的身份認同[9]。
總之,不論什么樣的組織,都必須通過傳播來獲取信息、傳達信息,并把傳播作為傳遞領導策略的媒介。因此,傳播對組織結構的作用不可忽視[4]。
不得不說明的是,盡管組織傳播對組織結構有較大的影響,但一些學者認為戰略對組織結構變化的影響更加明顯。如美國著名學者錢德勒認為:“戰略決定結構,結構追隨戰略”組織結構是服務于戰略目標的工具,涉及到機構的設置、管理職能的劃分、管理職責和權限的認定及組織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安排與協調等[10]。除了以上提到的組織傳播、環境、戰略對組織結構的影響外,其他研究者還提出了一些影響組織結構變遷的因素,例如李衛東等人提出組織結構的調整和創新主要受4個因素的影響:技術、環境、戰略和人力資源管理。殷波等人將影響企業組織結構創新的因素總結為:企業制度的類型、規模、技術、環境4個因素[11]。
3.組織傳播與組織結構彼此影響
最早,針對大部分的研究都假設結構決定傳播行為,羅杰斯提出了“傳播決定組織結構”的論斷[12]。進一步,在胡河寧提出的本土化的“結構-關系”基本假設中,特別注重組織結構與傳播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認為一方面組織結構決定傳播行為,另一方面,傳播也決定了組織結構的變革[12]。
此外,胡河寧還提出,組織結構化是在組織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它以因果方式依賴于組織成員及其組織傳播的實踐活動[1]。認為,組織結構是一種關于組織的知識分配的觀念。這種觀念無所不在、決定了組織運作的特征,由組織結構而不是物質結構造就。物質力量和利益的意義、效用都取決于組織結構的觀念。正是這些以觀念形態存在的組織結構創造了組織的屬性、意向、愿景和意義,組織結構則憑借著這些因素而存在。在組織的結構過程中,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沿著組織傳播結構網絡的邊緣擴散,以對組織傳播特征的控制,暗示著管理者的價值與信念,并在現實性的合法關系中顯示其價值與信念。而結構化變革的原因是組織傳播過程中的某些行動,破壞了現有結構并造就了新的組織結構。因此,組織結構化與組織傳播過程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結構化是組織傳播過程產生的不間斷的結果,同時,組織傳播進程又是結構化的結果。
綜合前人討論,筆者以為,如果強調微觀層面、考慮直接的效果,則可認為組織結構決定組織傳播;如果強調宏觀層面、考慮長期的效果,則可認為組織傳播決定組織結構。
不同學者的結論之所以不同,是組織傳播領域內理論眾多加之個人理解不同的結果,其核心差異來自于對各項有關概念定義的差別。但即使觀點截然相反的理論,只要明確其前提、應用范圍,仍然能夠為組織的發展帶來便利。(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參考文獻:
[1] 胡河寧.結構與結構化:理解組織傳播學科的關鍵概念[J].今傳媒,2010,1019.
[2] 劉洪.組織結構變革的復雜適應系統觀[J].南開管理評論,2004,7(3):51-56.
[3] 陳國權.學習型組織的組織結構特征與案例分析[J].管理科學學報,2004,7(4):56-67.
[4] 胡河寧.組織傳播[M].科學出版社,2006.
[5] 陳瑜.組織結構理論及發展趨勢研究[D].吉林:吉林大,2007.
[6] Im,K.S.Grover,V.Teng,J.T.Research Note—Do Large Firms Become Smaller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3,24(2):470-491.
[7] Lucas Jr,H.C.Baroudi,J.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 design[J].1993.
[8] Ahuja,M.K.Carley,K.M.Network structure in virtual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8,3(4):0-0.
[9] Wiesenfeld,B.M.Raghuram,S.Garud,R.Communication patterns as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a virtual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8,3(4):0-0.
[10] 任浩,劉石蘭.基于戰略的組織結構設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8123-126.
[11] 向玲,郭定.企業組織結構研究進展[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4):28-31.
[12] 胡河寧,胡昭陽.組織傳播的幾種理論模式及其討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