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勇等
【摘要】中醫藥治療呃逆方法眾多,療效顯著,目前主要有針灸療法、穴位按壓、穴位注射、口服中藥等治療。西醫治療呃逆往往是鎮靜、促進胃腸動力等對癥治療,療效難以持久。單純運用中醫某一療法各有其優點,但存在局限性,本文通過綜合前人經驗并結合個人體會運用三步法來辨治呃逆,簡便易行,療效顯著。一般認為對于新發的呃逆,可選用經驗穴進行針刺(如內關、翳風、足三里、攢竹穴等),但是針刺對得氣的要求比較高,且許多患者畏懼針刺,實施起來依從性較差,而且臨床運用往往不方便,而指針攢足穴方法簡單,療效顯著,往往一次見效,對于頑固性呃逆需要配合穴位注射、口服中藥治療。運用三步法辨治呃逆,通俗易懂,患者易于接受,無特殊不良反應,值得基層推廣。
【關鍵詞】呃逆;攢足穴;水針;穴位按壓;橘皮竹茹湯
【中圖分類號】R2563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2-0129-02
呃逆俗稱打嗝,故稱“噦”,是指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11],為臨床常見病證,常因感受寒冷、情緒刺激,或繼發于胃腸病、心腦病等病癥引起。《內經》最先提出其病位在胃,認為呃逆乃中焦受邪,胃失和降,其氣上逆,發為噦。《靈樞·雜病篇》云:“噦,以草刺鼻,嚏而已;無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記載了三種簡便而有效治療呃逆的方法。《金匱要略》中記載了橘皮湯通陽和胃治療胃寒氣逆之呃逆,橘皮竹茹湯清熱補虛治療為胃中虛熱之呃逆。本病相當于西醫學單純性膈肌痙攣,而如肝硬化、腦血管病、術后膈肌痙攣、腫瘤繼發的呃逆,亦可參照三步法治療,具體步驟如下。
1指針療法(導氣按壓攢足穴)
①定位:攢竹穴位于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患者取正坐或仰臥,醫者站于患者對面,囑患者放松,平緩呼吸,醫者先在其雙側內關穴、膻中穴上揉按數秒以調氣安神。②醫者用雙手拇指置于雙側攢竹穴上,醫患雙方調理氣機。③操作步驟:患者放松深吸氣—醫者深吸氣后深呼氣以配合患者,拇指隨氣息由輕到重按壓雙側攢竹穴(以酸脹為度)—患者深吸氣末屏氣3秒—患者緩慢深呼氣,醫者慢慢放松按壓攢竹穴—患者飲熱茶以鞏固療效。如此循環3次,一般2分鐘內呃逆即可消失或減輕。攢竹穴自古以來為治療呃逆要穴。田氏[2]以膈俞、中脘、內關、膻中、足三里穴位為主配合指針點按攢竹穴治療呃逆,總有效率為933%。祖國醫學認為攢竹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太陽膀胱經脈挾脊,經脈最長,按壓攢竹穴可宣泄太陽經氣,調節臟腑氣機以降逆止呃。西醫學認為攢竹穴位處眶下神經經過。按壓攢竹穴可能會刺激眶下神經,降低膈神經興奮性而止呃。
2水針療法(穴位注射足三里)
選穴:雙側足三里穴為主。藥品:維生素B6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胃復安注射液。操作:①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以上3種藥物各2ml共計6ml;②取雙側足三里穴、常規消毒后,將注射器針頭按針刺手法及要求進針,并行提插捻轉手法至穴位得氣,以出現酸、麻、重、脹感為度,注意回抽注射器無回抽血;③醫者操作時囑咐患者放松做深呼吸動作,此時向穴位內注入約3ml藥液,退針后局部用棉球按壓2min;④一般5min內見效,隔天一次,3次一療程。
筆者曾采用注射內關穴和攢竹穴治療呃逆比較,發現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止呃效果和安全性比內關穴要好。祖國醫學認為,“肚腹三里留”、“合治內腑”、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下合穴,可理氣健脾和胃;西藥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可調節神經功能,甲氧氯普胺為中樞性鎮吐藥,抑制延髓化學催吐器,抑制膈肌迷走神經[3];得氣后在施術部位配合適當的針刺手法,借助藥物作用可達到良好的止呃效果。
3中藥以培土理氣為先(橘皮竹茹湯加減)
橘皮竹茹湯始載于張仲景《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原文為:“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因原文論述不詳,自明·張景岳以來,后世醫家多以“胃虛有熱,胃氣上逆”概括本方治證病機。張氏[4]認為橘皮竹茹湯證病機為“胃虛有熱”有失偏頗,其病機當為“脾胃虛弱,胃氣上逆,寒熱不甚”,方中橘皮、參、草、棗、姜均為溫藥,雖竹茹甘寒清熱,但入諸藥之中可除寒之性而存降逆之用,凡胃虛氣逆,噦呃嘔惡,寒熱不甚,舌淡脈虛者,皆可運用。筆者頗為贊同,在此基礎上需辨證加減,肝氣犯胃可加左金丸;食積加炒麥芽、內金;寒者加丁香、柿蒂;胃熱加石膏,便秘口臭加生軍;氣逆甚者加旋復花、代赭石;痰多加法夏、化橘紅;脾胃陽虛加干姜、豆蔻;胃陰不足加玉竹、麥冬等。其中橘皮需用量宜大,一般可用至20~30g。陳皮辛苦溫,《本草備要》:陳皮“能燥能宣,有補有瀉,可升可降”,其用有三:一散胸中之寒,二理胸腹之氣,三建脾胃之功;同時須配柴胡、佛手、枳殼等理氣之品。
4驗案三則
驗案1:吳××,男,30歲,工人。患者因“外傷后頭面部疼痛、出血1小時”在五官科住院治療,入院后第三天因飲食過飽出現呃逆,聲短而頻,聲音高亢,不能自控,徹夜難安。既往否認胃病史。查體:T 374℃,胸腹部檢查無明顯異常。化驗、檢查結果基本正常。先后予以口服多潘立酮、肌注胃復安、靜滴昂丹司瓊均無好轉,查:面紅目赤,體型微胖,舌紅苔薄黃,脈數。此乃肝氣引動胃火動膈導致,運用導氣法按壓攢足穴1min后,呃逆即止,患者拍手稱奇。
驗案2:陳××,男,42歲,商人,8d前受涼后頻繁出現呃逆,白天呃逆不休,晚上睡后能自止不能自控,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十分懊惱,伴有胃部飽脹不適,飲食、睡眠、二便尚可。查體:心肺腹部無明顯異常,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既往慢性胃炎病史。曾多次在外院求治,予以奧美拉唑、胃復安、嗎丁啉等西藥治療不效,筆者先運用導氣法按壓攢足穴數次后,呃逆呈減少,但仍未中止,續予穴位注射雙側足三里穴后,諸癥自平。
驗案3:黃××,男,81歲,既往胃癌病史4年,2007年行胃大切除術,患者于1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陣發性呢逆,呃逆聲較低沉,胸悶氣短,胸脅脹痛,時有噯氣、口干、納差,便秘,舌苔薄膩,脈細數。辨證為胃虛有熱,胃氣上逆動膈。曾多次在外院診治,予昂丹司瓊、異丙嗪、阿托品等西藥屢治無效,運用導氣法按壓攢足穴及穴位注射雙側足三里穴后呃逆次數減少,后予以口服橘皮竹茹湯合左金丸治療后呃逆停止。具體方藥:橘皮20g,竹茹20g,黨參20g,生姜6g,蘇梗10g,藿梗10g,吳茱萸6g,黃連3g,甘草6g,大棗3枚,柿蒂10g,法夏10g,水煎后取400ml,飯后兩次分服。
上方服4劑后,呃逆明顯減輕,繼服5劑,呃逆止,最后以香砂六君丸善后,一月后復診時未再發。
5結語
呃逆病因尚不明確,西醫認為主要有四種類型:神經性呃逆(多為功能性,如飲食、寒冷刺激)、反射性呃逆(膈神經受刺激,如胃腸病)、中樞性呃逆(如中風)、中毒性呃逆(如藥物中毒、尿毒癥)。中醫藥治療呃逆對比西醫有很多優勢,但是許多方法實用性不大,可重復性較差,如何治療呃逆既簡便又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是一大難點。按照三步法治療呃逆,簡便易學又能獲得較好的效果。縱觀文獻大多仍是個人臨床經驗的總結,缺乏系統的比較和實驗論證,希望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后,能按照科學方法從事臨床或實驗對照研究。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492.
[2]田麗瓊,郭建軍.針刺配合推拿治療呃逆30例[J].中醫藥導報,2013,(1):74.
[3]劉武孝,陳霄,付永妮,等.呃逆方配合西藥穴位注射治療中風后呃逆30例[J].陜西中醫,2013,(4):466-467.
[4]張波,姜良鐸,張冬梅,等.《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方證探微[J].天津中醫藥,2010,(1):34-36.
(收稿日期:20140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