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遠
老區承載著厚重而輝煌的革命歷史,蘊含著崇高而偉大的精神力量,加快革命老區的建設和發展任重而道遠。而能成為老促會的通訊員,宣傳推介老區,為老區加快崛起吶喊助威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榮耀。《源流》作為好老師、好朋友,幫我開拓視野、積累知識,提高寫作能力,增強觀察力及結朋交友等。讓我求知,讓我思索,讓我筆耕,讓我滿足,同時也讓我收獲希望、收獲堅持、收獲喜悅和收獲信心。
在我心目中,《源流》雜志是黨和國家老區發展戰略部署的特快專遞;老區扶貧工作生動實踐的現場傳真;各地老區發展信息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老區建設理論研討的重要陣地。主要具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是樂于為老區說話。圍繞“傳承紅色精神,建設嶄新老區”的辦刊宗旨,堅持反映老區的真實情況,代表老區人民說話,為老區發展呼吁,盡到了宣傳老區主流平臺的職責。特別是國務院《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和廣東省扶持老區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出臺后,《源流》策劃和刊發了大量關于扶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專題文章。例如,《我們期盼老區跨越式發展》、《老區將成為未來扶貧開發的重點》等,指出老區要跟上發達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既需要上級給予老區特殊的政策,給予老區特殊的扶持和幫助,更需要老區的黨委和政府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帶領老區的群眾奮起直追;呼吁要把加快老區發展作為一項“思源回報工程”,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改善老區人民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認真解決好老區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這些加強振興發展老區的報道讓《源流》更貼近現實、更貼近老區人民,成為“現代老區宣傳的重要窗口和主流平臺”。
二是樂于助推老區發展。由于歷史原因以及交通、區位等自然條件的制約,革命老區總體上還比較落后,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較大,建設和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加快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老區干部群眾面臨的最為緊迫的現實課題。《源流》傾盡全力呼吁把革命老區發展融入到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利用中央政策將老區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抓手,進行宣傳造勢、發動推進,為老區加快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創造良好輿論環境,營造了關愛支持老區的氛圍,對老區進一步做好工作,是鼓舞、鞭策和推動。同時有助于幫助各地老區厘清認識,搶抓發展機遇,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提升產業發展,改善基礎設施,不斷提高老區人民的幸福指數。
三是樂于搭建交流平臺。《源流》以促進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基本立足點,緊跟老區發展的步伐,滲透并貫穿于整個老區開發建設促進工作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培育、發現、總結、宣傳典型、起到互相交流、以點促面、放大老區和老促會工作社會效應的作用,為全省各地老區相互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有利于進一步加深對老區特殊地位、特殊作用和做好振興老區工作特殊意義的認識,助推各老區縣打好老區牌,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攜手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加美好。
多年來,閱讀《源流》是我的習慣,堅持向《源流》投稿是我的業余愛好。通過宣傳報道老區人、老區事,了解和反映老區情況和群眾呼聲,讓社會各界充分認識老區,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老區、支持老區建設的氛圍,是件舒心的事。這些年來,面對老促會的器重和厚愛,我積極采寫反映老區建設工作的稿件投寄給《源流》,有效地宣傳了中央蘇區縣平遠,鼓舞和鞭策了老區人民。本人也先后被《源流》雜志授予“十佳特約記者”、“優秀通訊員”等榮譽,并連續多年被縣老促會評為優秀通訊員。
屈指數來,《源流》陪伴我已經走過了13個春秋。如今我不但是她的老讀者、忠實讀者,也是老通訊員。回望走過的路,真的要感謝《源流》!因為有她為伴,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愉悅充實。所以,一直以來,對于這份雜志,我是心懷感激的。個人認為:
一是要有興趣、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此我是深有感受。參加工作20多年來,能夠堅持筆耕,就在于我本身對寫作有一定的興趣愛好,覺得筆耕對開拓視野有幫助;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有幫助,對充實業余生活有幫助;最主要的是覺得對工作有幫助。多讀多寫,可以增長知識面、培養興趣,通過平時練筆還可以幫助自己提高公文寫作水平,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二是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寫稿算得上是份苦差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持之以恒的勤奮和昂揚飽滿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2004年我從鄉鎮調到縣紀委工作,在鄉鎮由于工作和生活在最基層,稿源相對豐富。換崗以后,認為不能再勝任老促會通訊員了,便提出不再兼任。但老促會領導希望并鼓勵我能一如既往多關注、多關心老區建設工作。面對老促會領導的厚愛,時時感到責任重、壓力在,便不敢怠慢,工作閑余,積極寫稿并向《源流》投稿,這也是能夠13年堅持為老區鼓與呼的原因所在。
三是要勤于動手、勤于動筆。動手是指將平時認為有用的材料剪下來張貼起來,方便日后查找。目前我收集的材料有40多本,并作了較為細致的歸類。其次要勤動筆。要寫好文章,能在報刊雜志上占據一定的版面,對通訊員來說,確實不容易,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媒體的深入改革,給通訊員上稿的空間越來越小。但我一直認為,要想多上稿,必須先積極寫稿。即先有耕耘,后才有收獲,先有數量,才可能有質量。試想如果寫都沒有寫,怎能上稿?正如魯迅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換而言之,稿寫多了,自然就能上稿了。
四是要結合本地實際多寫、多投。各地老區各有各的工作特色,各有各的工作亮點。通訊員要立足本地,放眼全局,吃透上面的精神,了解本地工作的實際,多寫多投,就能提高上稿的命中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