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發 李少級

坐落在粵東地域的鳳凰山西麓,有一個以烈士陳鵬志、陳維揚命名的行政村——豐順縣留隍鎮志揚村,下轄四個自然村,共2300多人。該村內矗立著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每年四面八方都有不少人士前來祭奠。
2008年秋,豐順縣老促會一行人來到這個老區村調研,了解到村中群眾希望政府幫助他們改善交通條件,擺脫困境。原來,志揚村雖然在兩年前通了3.5米寬的水泥路,但還有其他3個人口都在600人以上的自然村(豐有村、富足村、義豐村)不通公路,這些自然村與公路接端距離分別有4到5公里。村民生產、生活往來困難自不用說,最苦的還是兒童。三個自然村的學生都要走路到主村上學,年紀小的由爺爺、奶奶陪送,碰上雨天有溪流洪水時則沒法上學。老促會同志及時向縣有關領導反映了這一狀況,同時還提出了建議。
不久前,豐順縣老促會再次去到志揚村。這一回,讓記者十分欣慰——志揚村變了!在扶貧“雙到”春風的推動下,近3年來,到該村幫扶的省委黨校,累計籌集了各界資金550多萬元,以“脫貧奔康”為目標,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為核心,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重點,讓志揚村揚帆起航,告別困境了。
當地群眾說,省委黨校到志揚村扶貧,出了硬招、實招和妙招。2010年,省委黨校為村里入股30萬元投資水電站,分紅收益為村集體收入,加上其他項目,2011年以來,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可達到近10萬元。與此同時,投入250多萬元,幫扶自然村建設3條共10.47公里村道,并且鋪上了水泥路面,還有一段鄉道,目前也已在籌劃之中。至此,全村的集體經濟和交通變化書寫上嶄新的一頁。
省委黨校扶貧“雙到”求真務實。三年間,他們資助所有的貧困戶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支持全村60周歲以上的老人購買養老保險;資助24名貧困家庭子女讀書;抓好171戶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的住房改造工作;幫助全村建設了6個飲水工程,12個垃圾池和1個公廁;裝修了村委會辦公場所;在草洋、豐有兩個自然村,安裝了村道路燈;維修了村中的烈士紀念碑,建設和配套了文化廣場等設施;為村民修建了600米水利灌溉渠;修繕了志揚學校綜合樓和校園等;專門資助30噸水泥完善其他公共服務設施。果斷“輸血”,志揚活起來了。
人們深知,產業幫扶,自身“造血”才是脫貧增收的根本。省委黨校為貧困戶及時提供了佛手種苗、肥料在全村發展150畝佛手種植基地;提供10萬棵濕地松種苗和1萬棵橄欖樹苗,建立了千畝種植基地;資助購買紫膠菌種,建立紫膠種植基地;通過“志揚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平臺,開展種養專業技能培訓,讓村民各施所長,各展所能,在全村建造生產致富的濃厚氛圍。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農戶已經在經營種養生產中獲得了甜頭。據了解,單種植佛手一項,近年至少有3戶村民的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成了當地村民種養脫貧的榜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