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龍

《老子》是一部什么樣的書?河上公曰“經術政教之道也”(《宋刊老子道德經》,漢·河上公章句,第1頁),即:政治哲學。《老子》作為世界頂級的政治哲學,美國前總統里根引用過它,引用“治大國若烹小鮮”句(帛書本《老子》第62章),來說明治理國家是一件簡單的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曾主張過它,建議德國每個家庭擁有一本《道德經》(即《老子》),以解決人們心靈的困惑;哲學大師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文學大師托爾斯泰說,對“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于不是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老子》作為政治哲學,它不但給人類詳盡談了怎樣正確為人處世,打好這個基礎外,更重中之重、濃墨重彩、不惜花四分之三以上的筆墨給人類詳盡談了怎樣正確治理國家,怎樣正確管理好人類社會,終極目標指向人類社會和諧。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興起、壯大,得益于利用了《老子》中很小的那塊“修真養性”內容,因此,道教把老子《道德經》奉為最核心的經典之一。漢朝文帝、景帝用《老子》之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成就中華民族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唐朝李世民、李隆基用《老子》之策廣開言路、啟用賢能,成就中華民族第二個繁榮時期——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用《老子》之策勤政、文治武功,成就中華民族第三個繁榮時期——康乾盛世。可見,《老子》作為世界頂級的政治哲學的神奇魅力和功效。
《老子》作為政治哲學,治國安邦有神奇魅力和功效,用它來經營、管理企業,同樣也有神奇魅力和功效。老子曰:“無不治矣!”(帛書本《老子》第3章),即: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沒有管理不好的人類社會。下面,請容許我一一道來。
老子曰:“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挫),或壞(杯),或撱。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太)、去諸(奢)。”(帛書本《老子》第30章)即:國家、天下是個什么東西呢?國家、天下有如神圣的器物,神圣到不可侵犯、不可褻瀆,它是國家公民、天下民眾所公有!它不允許任何人在里面為所欲為。凡是在里面為所欲為的都要面臨失敗,凡是把國家、天下壟斷私有的都要失去國家、天下,都要被國家公民、天下民眾所唾棄。國家、天下這個神器,我們要與它同散步不能甩開它,我們要跟在其左右不能背叛它,我們要與它同冷熱共暑寒,我們要與它同挫折共艱難,我們要與它同干杯共甘甜,我們要與它手拉手加擁抱。因此,明智的人在國家、天下里面,都要去掉過分、極端、狂妄、鋪張浪費、驕奢淫逸、為所欲為等錯誤行為。這才是正確對待國家和天下。
從老子所言來看,國家、天下是國家公民、天下民眾所公有,是個神器,神圣到不可侵犯、不可褻瀆;人類凡是對國家、天下的公有性進行損害的行為,在老子看來,就是對國家、天下這個神器的侵犯和褻瀆。國家、天下的公有性,周王朝開國元勛、宰相姜太公在《六韜·文師》篇中說得非常清楚,他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也。”
對于人類社會的企業來說,它的根本性質也是公有。
任何一個企業,都免不了要面對世界和人類社會,特別是面對人類社會的人民,它的生產資料要來源于世界和人類社會,它的產品也要面向世界和人類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敢離開世界和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企業如此緊密地與世界和人類社會不可分割,它的根本性質是公有不言自明。公司公司,企業企業,一個不性“公”的公司不叫公司,一個不性“公”的企業不叫企業。因此,凡是把企業與世界和人類社會割裂開來的企業,注定了要衰亡而不復存在。原因很簡單,破壞了企業的公有性,因此沒有存在的必要。猶如樹不要根一樣。松下公司是私營企業,但松下幸之助卻說“企業乃社會公器”,可見,松下幸之助認識到企業的公有性與中國古圣先賢認識到國家、天下的公有性是共通的。
所以,凡是違背企業的公有性或者公器性是要受懲罰的。三株公司,生產三株口服液。三株口服液本是開胃健脾的保健食品,功能、作用極其有限,三株公司卻在散發給民眾的廣告宣傳單上宣傳是包醫百病的藥品,急性病、慢性病、高血壓、腦血栓、胃病、肝病、肺病、癌癥等無所不治;在報刊媒體廣告中,公開承諾“有病治病,無病保健”。“1996年6月3日,湖南常德漢壽縣的退休老船工陳伯順在三株‘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廣告承諾打動下,花428元買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據陳家人介紹,患老年性尿頻癥的陳老漢服用了兩瓶口服液后夜尿減少,飯量增多,但一停用又舊病復發,當服用到三到四瓶時,老漢出現遍體紅腫、全身瘙癢的癥狀,第八瓶服完,陳老漢全身潰爛,流膿流水。6月23日,老漢被送到縣醫院求診,醫院診斷為‘三株藥物高蛋白過敏癥。其后,病情不斷反復,9月3日死亡”(《大敗局1》,吳曉波著,第191頁)。
三株公司把保健食品宣傳為治病的藥品,這樣欺騙性的廣告宣傳,無疑是把公司與社會的人民(消費者)割裂開來,這種行為就是破壞了三株公司的公有性。一個破壞了公司公有性的企業,社會和人民自然要抵制它。1996年,三株口服液銷售額高達80億元人民幣,人民抵制后(即消費者有所覺醒)的1997年下降到70億元人民幣,1998年3月陳老漢死亡事件被媒體在中國大地上公開后,引起“地震”,加速了它的滅亡,銷售額迅速下降到工廠不得不停產,庫存積壓高達2 400萬瓶,價值7個億。就這樣,三株公司一開始走的就是不性“公”的道路策略,苦撐到1999年不復存在。任何公司,如果坑蒙欺騙消費者、損害利益相關者和人類社會,社會和消費者就不需要它存在。
企業的根本性質是公有,突出它的公有性不言而喻,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豐富、拓展它的公有性,是其存在、立足之根本。格力空調,中國第一品牌空調,世界產銷量第一品牌空調,是怎樣突出企業公有性的呢?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是怎樣豐富、拓展企業公有性的呢?它有如下一些措施。
1.“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讓制度去管人”(《行棋無悔》董明珠著,第45頁。董明珠,格力電器現任董事長)。制度管人,容易服人,使人無話可說;人管人,難以服人,使人有話可說。人管人,它的缺點在于因人而異;因人而異,它就會破壞管理時的客觀、公平、公正。一個不客觀、不公平、不公正的管理,企業員工當然要否決它。
2.廠商合作平等。“廠商合作要有一個平等的地位,不能廠家高于商家,也不能商家高于廠家。要端正廠商合作的態度,既不搞‘客大欺店,也不搞‘店大欺客。”(同上,第111頁)
3.經銷商、用戶、廠家三方利益兼顧。董明珠董事長對此解釋道:“第一要維護經銷商的利益;第二要維護用戶的利益;第三要維護廠方的利益。這并不矛盾。在最深層次上,經銷商、用戶、廠方三者利益完全一致:消費者希望拿到好產品,得到好的服務,并不反對制造商、經銷商賺取合理利潤;而廠商為實現賺取利潤的目標,也希望能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同上,第110-111頁)
4.不大打廣告。“不管什么廣告,最終目的是讓人知道你的產品不錯,知道你的服務不錯。格力電器廣告走的是‘口碑路線,每個購買格力空調的人都是我們的廣告員、宣傳員,用戶家里的優質空調就是我們的廣告。”“有錢不能亂花,與其拿錢做廣告,不如讓利給消費者。”(同上,第127、128頁)眾所周知,有許多企業因廣告費投入過高,無法承受,而導致破產。如秦池古酒,1996年投入中央電視臺廣告費6 666萬元(1995年11月8日中標,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廣告標王價),1996年全年銷售收入9.5億元,1996年全年利潤5 000萬元,顯然不足以支付廣告費,資金鏈已繃緊;1997年又將投入中央電視臺廣告費3.212 118億元(1996年11月8日中標,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廣告標王價),1997年全年銷售收入下滑到6.5億元,顯然再也沒有辦法完全支付廣告費了,資金鏈要繃斷是必然。在此情形下秦池古酒走上了敗亡之路(參見《大敗局1》,第10-19頁)。
5.善待生產一線員工。“在工資待遇方面,格力電器做法與眾不同。現代企業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一些空調廠技術人員、營銷人員吃香,而生產一線普遍員工容易被忽略,企業內部待遇差距特別大,過于強調白領階層,辦公室里高薪多……格力流水線上的一線工人月收入在珠三角地區居前列。”(《行棋無悔》,第194頁)
6.員工是“企業的主人翁”;“我們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以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業凝聚員工,使每個員工都感到自己企業好,在這里工作是一種光榮。‘企業興,員工榮;企業衰,員工恥,自己不只是打工仔,工作不只是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是企業的主人翁,能參與企業的管理,以企業為家,為企業作貢獻,實現自己與企業的共同發展。”(同上,第194-195頁)
7.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放權,刻意培植人才。“人才對格力的發展至關重要,格力能有今天,完全是朱總(格力前任董事長朱江洪)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放權、刻意培植人才的結果。”(同上,第242-243頁)
8.技術、質量、服務,格力崛起的三秘訣。“不打價格戰,不打宣傳戰,格力電器靠什么在市場競爭上迅速崛起?一句話,靠技術!靠質量!靠服務!”(同上,第239頁)
9.始終用優質的材料、元器件生產空調,向用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好的材料加上好的質量控制手段,是產品質量堅實的保證。”(同上,第159頁)
格力就是這樣突出企業公有性的,格力就是這樣豐富、拓展企業公有性的。
企業根本性質既然是公有,那么,作為企業家或者企業經營管理者,作為企業員工,就應像老子所說的那樣,與之“或行,或隨,或熱,或(挫),或壞(杯),或撱。”并“去甚、去大(太)、去諸(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