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前言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任何區域和組織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國內外發展的經驗表明,人才資源始終是第一生產力。2004年3月,為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對廣西現實條件的客觀分析、理性認知和積極借鑒發達地區人才開發經驗的基礎上,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實施“人才小高地建設工程”,出臺了《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廣西人才小高地的意見》(桂辦發〔2004〕10號),這是人才強桂戰略的一項創新性重大舉措。通過實施“小高地”工程,有效集中各方力量,依托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學科和優勢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聚集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并有效發揮作用的人才特區,積極探索人才開發與區域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新模式。2007年5月,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西部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7〕9號)中將“人才小高地”及其聚才方法作為吸引和補充西部地區急需緊缺人才的一項措施寫入文件,人才小高地成為我區制度化的人才工作平臺和形象品牌。
目前,全區已建設自治區級小高地50個,各市、自治區直屬各部門小高地100多個。這些小高地,正由點連成線,由線擴成面,逐步構筑起人才工作新優勢,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經過10年建設,“小高地”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政策目標,小高地由戰略構想走向深入實踐,在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中顯露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驗證了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一、審時度勢,構筑高層次人才開發新模式
(一)積極順應國內外發展趨勢,準確把脈廣西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全面實施人才小高地工程
1.國際國內環境影響
世紀之交,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人才的爭奪空前高漲,“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席卷全球。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廣西及省際周邊環境產生了顯著而深遠的影響,西部省際區域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而競爭也日益激烈。2004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后,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使得以人才為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路線圖變得更加清晰、更加緊迫,進一步推動了各省(區、市)的人才開發與競爭熱潮,使在人才資源上本來就不占優勢的廣西感受到了更大壓力,必須加快轉變人才開發方式,尋求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來推進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國內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搶占人才制高點、構筑人才高地的概念。上海、北京、廣東、四川、山東、吉林、山西等省市紛紛加快構建“人才高地”“人才之都”“人才特區”及“人才洼地”等。這些都為廣西采取特殊政策建設小高地提供了經驗借鑒。
2.廣西發展的現實選擇
總體來看,廣西仍處于欠發達后發展階段,綜合實力較弱,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仍落后于全國水平,轉變發展方式和轉型升級步伐依然偏慢,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全區經濟總量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我區在相應產業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開發型企業,成為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支點。在教育、科研等社會事業領域的某些特定學科和專業,具有一定特色和專長,個別學科和專業甚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但在人才資源發展方面,我區人才資源不足,整體水平偏低,需求空間巨大。全區人才資源總量、人才密度都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尤其是在重點產業、重點學科等領域缺乏全國性或國際性影響的領軍人才,缺乏有廣泛知名度和號召力的領軍人才,人才團隊化組織化程度嚴重不足,缺乏爭取重大項目的競爭力,鮮有高檔次上規模的項目。由于人才集聚平臺缺乏,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難以產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成果和領先技術,直接影響到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步伐,工業化進程發展緩慢,嚴重阻礙了我區綜合競爭能力的提升。
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影響和廣西發展的現實選擇,決定了廣西人才戰略必須實施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的創新舉措。建設人才小高地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人才強桂戰略的一項創新性的重大舉措。這一創舉是在對廣西現實條件的客觀分析與理性認知的基礎上,根據現實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資源條件、發展重點與方向、特定領域比較優勢以及內外環境與變化態勢等因素,經過綜合權衡謀劃而作出的戰略性和策略性選擇。
(二)把“人才小高地”工程作為實施人才強桂戰略的突破口
1.著眼關鍵領域、關鍵行業,實施重點突破戰略
建設小高地的決策充分體現了在對廣西現實條件的清醒認識和科學判斷發展矛盾的基礎上,進行發展方法選擇的智慧,這就是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各個擊破敵人”的戰術思想,提高到發展戰略高度來靈活運用,集約運用廣西有限的人、財、物力,集中各方力量,著眼關鍵領域、關鍵行業,重點突破當前制約發展的人才瓶頸,力圖以投入最小的人才資本與運營來推動關鍵領域、關鍵行業的優先發展,從而帶動全局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提速經濟發展、突破瓶頸制約的較優選擇。
2.發揮特殊政策的扶持導向作用,充分實現“四兩撥千斤”效應
經濟基礎薄弱和人、財、物力資源的相對有限,決定了我區不可能像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以雄厚實力和種種優越條件全面推行吸引人才、建設人才高地的優惠政策。廣西最現實的投入策略,是通過特殊的政策運用手段,把有限的資源集中配置到最有增值潛力的關鍵領域、關鍵行業和關鍵學科中,通過全面發揮小高地政策的扶持引導作用,激發和帶動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和人才開發投入,充分體現小高地的“四兩撥千斤”效應,這就是小高地政策的策略實質。
3.通過集聚、培養、使用和增值,提升廣西自身的人才資源開發造血功能
“小高地”工程涉及人才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一方面,要實現人才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向以知識經濟為主的新經濟形態發展,努力尋求人才資本密集、知識技術密集的增長點,以改善經濟結構,帶動經濟發展,是廣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建設小高地是現實條件下最切實可行的選擇方式。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廣西堅持不懈推行引進人才的政策,但限于現實條件,效果始終差強人意,說明在目前條件下依靠大規模、大范圍引進人才是不現實的。小高地在開發人才功能方面為人才資源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模式,通過集聚、培養、使用和增值,持續造就各類人才,從根本上提升廣西自身的人才資源開發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