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湖南 衡陽 421001;2.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3.南華大學醫務所)
·護理醫學·
嚴重車禍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及其干預效果
汪德秀1,翟潔婷2,李小梅3*
(1.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湖南 衡陽 421001;2.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3.南華大學醫務所)
目的探討嚴重車禍傷患者的心理應激狀態和心理護理方法。方法對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98例存在心理應激反應的重癥車禍病人采取有針對性和有效的心理護理。結果93例患者均愈后良好,未留人格缺陷及嚴重心理應激障礙。其中82例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明顯減少;54例患者負性情緒在數日內完全消失。結論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降低或緩沖車禍患者心理應激強度,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對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障礙具有重要意義。
車禍患者; 心理應激; 心理干預
心理應激是指一個人覺察到或認識到自己面對著至關重要而又難以應對的環境要求時產生的一種傾向于通過各式各樣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而表現出來的心身緊張狀態[1]。心理應激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歷,并非疾病或病理過程。適度的應激有利于提高機體應對機制,更好地適應環境,但過度或長時間的應激則使人陷入較持久的心身緊張狀態,若不及時改善將嚴重擾亂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功能從而使機體陷入亞健康狀態或疾病之中[2]。心理應激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上,其中情緒異常最為突出[3]。情緒方面主要表現為憤怒、抑郁、恐懼、悲傷、焦慮、失望、絕望等心理。本文對本院收治的98例嚴重車禍患者出現的心理應激反應實施心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本院于2010年8月~2012年8月,共收治34批136例車禍患者,剔除傷勢較輕患者33例,危重患者103例,男79例,女19例,年齡12~69歲;其中腦顱損傷者25例,胸部外傷者12例,脊柱骨盆骨折者24例,腹部外傷者6例,四肢關節傷36例,病情好轉或痊愈出院98例,死亡5例。對病情好轉或痊愈出院的98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患者入院評估顯示47例(48.0%)患者存在憤怒的心理,56例(57.1%)患者存在抑郁心理;32例(32.7%)患者存在恐懼、悲傷、焦慮心理;30例(30.6%)患者存在失望,甚至絕望心理。
對這98例患者行本院自行總結的一套系統心理干預方法,即“溝通—放松—暗示—家庭、社會支持療法”。
1.2.1 溝通 患者傷后對于自己能否康復心中無數,經常胡思亂想,非常希望能夠對自己的狀況有個明確的了解,如果護士對于患者的詢問只是簡單地回答,只能夠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不利于疾病的康復。護士應以親切溫和的態度,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向患者講解在康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避免和防治,取得患者的信任后重點了解患者存在負性情緒的種類、嚴重程度及家庭社會支持系統,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2.2 放松 患者入院后,指派專門護士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包括:①護士會在合適時間播放“班得瑞”輕音樂,然后指導患者保持最舒服的體位,雙目輕合;②指導患者深呼吸:注意呼氣,不問吸氣;做5次緩慢的呼氣,不要完全呼盡,要適當留有余地,使能夠平緩地過渡到下一次呼吸;③指導患者將意念放在呼氣上,跟隨著呼氣在腦海中想象一個其印象深刻的寧靜、舒適、放松的場景,借助所想象的場景誘導其相應的舒適放松的感覺體驗,使患者沉浸在這種感覺狀態中,保持安靜、平和、無雜念,并延續盡可能長的時間。
1.2.3 暗示 在患者繼續保持平靜及放松的狀態下,請患者(呼吸、循環穩定無腦功能嚴重損傷的患者)進行車禍事件的回顧,誘發其情緒應激狀態,并在安全的環境下暗示患者表達,宣泄、轉移負性情緒后,再予以積極心理暗示。
1.2.4 建立家庭—社會支持系統 建立家庭—社會支持系統是做好心理干預的一個重要措施。家庭—社會支持主要是指精神上的支持,是從患者有聯系的親屬以及各方面的人員那里獲得的。它能提高患者的心理應付能力,對精神緊張有緩沖墊樣的保護作用[4]。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使患者身心早日康復。尤其對嚴重車禍患者來說,家庭親友的親情、單位領導和同事好友的關心與支持、社會各界的愛心援助等更能成為有力的家庭—社會支持,能極大緩解傷者心理壓力。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士應:①合理安排家屬陪護,最好是最親近的人輪流日夜陪護,安撫患者,讓他們感到親情的溫暖、家人的關懷。治療護理中一些對患者有益的健康知識,通過家屬與患者的交談來傳遞,可能會起到更好的作用。②以病友之間的交流來減輕患者的挫折感,以廣泛的社會關系來喚醒患者對美好生活的眷戀[5]。③幫助他們聯系工作單位的領導,讓他們感到單位組織的關心和幫助,以解決其后顧之憂。
經過采用“溝通—放松—暗示—家庭、社會支持療法”進行心理干預并隨訪6個月后,發現93例患者均愈后心理狀況良好,未留人格缺陷及嚴重心理應激障礙,占95%,其中82例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明顯減少,占88%;54例患者負性情緒在數日內完全消失,患者能正確面對傷病和正常生活,占55%。結果顯示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降低或緩沖車禍患者心理應激強度,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對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障礙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雖然人們對交通安全意識的重視度逐年提高,但車禍事故仍然頻發,肇事后傷亡率也不斷上升。并且,在各種意外傷害中,車禍因其基本為突發性、受害人數多、過程恐怖、傷殘率高等特點,不僅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生理傷害,而且會造成個體復雜的心理反應,產生很多負性情緒,甚至引起患者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出現失語、易怒、躁狂、言語偏激、富攻擊性、竭斯底里等異常行為,難以自控,不論對醫護人員、親友或者其他人都是如此,從而嚴重影響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心理狀態原因分析如下:①憤怒:患者多為中青年人,突然遭受嚴重的意外事故,心理上無法接受,感覺異常痛苦、憤怒,截癱者表現尤甚。②抑郁:車禍患者抑郁主要是由現實喪失或者預期喪失引起的。有的患者車禍后老是抱怨自己運氣不佳,反復思考為什么出車禍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因而自怨自艾、悶悶不樂。③焦慮、恐懼、悲傷、失望、絕望:焦慮是一個人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郁。這些患者大多數是急性期已過,生命安全沒有了危險,對于事故也能夠接受,主要問題是身體能否康復。有些患者得知自己沒有康復的希望,不能正確對待,極易陷入恐懼、悲傷、焦慮、失望、甚至絕望,不能自拔。
在國內外創傷后早期的心理干預是減輕心理創傷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有效手段[6]。嚴重車禍患者入院以后,護士積極做好搶救外,還采取有針對性的和有效的心理干預,即“溝通—放松—暗示—家庭、社會支持療法”。能有效地減輕患者不良的心理應激反應,改善患者的急性應激水平,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與適應社會。
[1] 粱寶勇.精神壓力、應對與健康:應激與應對的臨床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 郭旗,肖水源.災難后的心理應激反應和危機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9):1140-1143.
[3] 劉正奎,吳坎坎,王力.我國災害心理與行為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8):1091-1098.
[4] 李淑平,韓影,周麗園,等.社會支持及文化程度對四肢骨折患者治療態度及心理應激情況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3,24(15):2324-2326.
[5] 馮冰霞,陳麗燕.心理護理干預對嚴重創傷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23(21):152-152.
[6] 蔣群花,沈麗,張士珍,等.心理干預提高創傷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2):27-29.
10.15972/j.cnki.43-1509/r.2015.01.031
2014-09-23;
2014-01-05
*通訊作者,E-mail:lixiaomei@126.com.
R473.6
B
(此文編輯:朱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