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斌張 勛熊 偉吳正亮夏仁斌解 娟
“一帶三區”詮釋重慶水果產業未來新格局
——陜西省水果產業發展考察思考
文/孔文斌1張 勛2熊 偉1吳正亮1夏仁斌1解 娟1
【導讀】筆者通過對陜西省多地獼猴桃、蘋果等水果產業發展的考察,對比重慶市以柑桔為主的果業發展現狀,剖析出重慶果業結構不合理、品質效益低、技術支撐薄弱、經營機制滯后、品牌散亂等制約因素。結合“十三五”規劃和市級“七大百億級”特色產業鏈建設,提出重慶果業“一帶三區”發展思路,以及7條發展建議和意見。
重慶具有典型的山區丘陵地貌和獨特的立體氣候,是李、獼猴桃野生資源產地,以及“長江中上游柑桔優勢帶”的核心地帶[1]。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百萬畝“綠化長江柑桔帶”建設項目和以發展晚熟柑桔為主的品種結構調整的實施,重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晚熟鮮食柑桔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橙汁加工生產基地。同時,在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果業政策的引導下,社會工商資本大量進入水果產業,推動了水果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與鄰近的全國水果產業第一大省——陜西省相比,重慶果業發展成效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來,陜西省大力推進以蘋果為主的果業產業化進程,蘋果、獼猴桃產業規模、濃縮果汁加工和出口均居全國首位。截至 2014年,陜西省水果種植面積達到 122.5萬hm2,產量 1 554萬 t,其中蘋果面積和產量分別突破66.7萬hm2、1 000萬t;獼猴桃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 6.2萬 hm2、120萬 t,秦嶺北麓成為全球最大的獼猴桃集中產區。
2012年 10月、2015年 7月,為謀劃重慶水果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之路,筆者一行先后赴陜西省多地考察水果產業發展經驗,足跡遍及多個蘋果和獼猴桃標準果園、示范基地、采后處理工廠和批發交易中心等,深感獲益匪淺。
一是果業發展受到高度重視。黃土高原是我國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歷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陜西蘋果“爭中國第一,創世界名牌,出一流效益”的奮斗目標,專門成立省果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和獨立的果業發展管理機構——陜西省果業管理局,出臺了我國第一個果業發展地方性法規《陜西省果業條例》。果業發展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的大力支持。農業部柑桔、蘋果、獼猴桃 3個國家級水果批發市場就有蘋果、獼猴桃等 2個落戶陜西。有關部委大力支持陜西果業,持續不斷地投入多種項目資金。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蘋果、獼猴桃等果業已成為陜西農業的重要優勢主導產業,成為全球集中連片種植蘋果的最大區域,實現了‘果業強、果農富、果鄉美’;要提高生產標準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延長產業鏈條,推動果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同年 5月,省委書記趙正永發表署名文章《小蘋果大產業》,從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兩方面,回顧并總結了陜西省蘋果產業發展壯大的歷史和主要經驗,科學地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確了蘋果產業轉型發展的方向。
二是科學規劃引領區域布局。自從 2000年陜西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加快以蘋果為主的果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后,先后出臺有關“蘋果產業化”“優質蘋果產區建設”“綠色果品基地建設”等配套政策。特別是《陜西省果業條例》的出臺,對生態保護、產業安全、投入保障、人才培訓、機制創新等蘋果發展的各個環節作出了法規規定。經過 15年堅持不懈的發展,先后建成了渭北黃土高原蘋果、秦嶺北麓獼猴桃、秦嶺南坡淺山柑桔、黃河沿岸紅棗、大中城市近郊時令水果等多條產業帶,產業規模躍居全國第一。新審定通過的 《陜西省現代果業發展規劃(2015—2020)》,以調結構、轉方式、創新驅動為主線,著眼于打造蘋果、獼猴桃兩大拳頭產業和其他名特優果業,構建標準化生產、科技研發、經營組織創新、市場品牌和社會化服務等五大體系,實施標準化果園建設、現代園區打造、科技研發創新、良種苗木繁育、經營主體培育、市場規劃開發、現代金融引領、信息服務聯通、質檢平臺構建、果業品牌創建等十大工程,標志著開始轉型升級之路。
三是科技驅動支撐果業升級。陜西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 6所涉果農業院校、20個果業科研機構、8個蘋果試驗站,楊凌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區,匯聚了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和三分之一的功能研究室崗位專家,果業科技實力屬全國前列。創造了“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優果生產四項技術,初步建立了蘋果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廣“間伐、開心”密植園改造、矮砧密植栽培、水肥一體化、循環生產等技術,技術集成與創新能力全國領先。創新“產、學、研、管、企、農”一體化機制,加強聯合攻關和技術研發,鼓勵科研院所、試驗站、民間研究機構開展科技研究、試驗、示范等。加強對外交流,將陜西果業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高起點建設富平“中國-哈薩克斯坦兩國元首”蘋果園,同時通過簽訂備忘錄、建立果業國際學校、示范園等方式,與美國、日本蘋果,新西蘭獼猴桃建立長期技術交流合作[2]。
四是機制創新轉變經營方式。一方面,加快推進土地和果園流轉,擴大集中連片種植,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出華圣、富安、海升、恒興等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其打造種植、加工、貯藏和營銷等完整產業鏈,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推廣華圣果業“公司+基地+會員果農”、海升集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職業農民”等模式,實現企業管兩頭、農民管中間。鼓勵果農通過轉包、互換等方式流轉土地,發展種植規模在3.33 hm2以上的果業大戶、家庭農場,試行土地股份合作,實現板塊推進。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壯大經紀人隊伍,發展合作聯合社,支持果業生產、流通協會發展,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職業農民”模式。另一方面,推進現代果樹商業化繁育體系建設。省政府批準以省果樹良種苗木繁育中心為主體組建陜西果業集團,海升集團聯合省金控集團和中農基金組建陜西現代果業集團,華圣果業、農墾集團也在加緊組建專業苗木繁育公司。通過四大公司帶動市縣優質種苗基地發展,構建“育、繁、推”一體的現代繁育體系,預計 2020年,陜西出圃蘋果種苗可達 1.2億株。
五是品牌做強提速產業發展。首先,整合品牌資源,實施品牌戰略。制定《陜西省果業品牌發展戰略規劃》,搭建三大平臺全方位推廣“陜果”公用品牌,推廣“標準店+專區(專柜)+旗艦店”模式,并制定獎勵政策,通過扶助愿意接受評估驗收條件的企業或合作社,開拓建設陜西果品專賣店(或專區專柜)。建立蘋果博覽館,成立洛川、北京、昆明、深圳、西安、海南、延安等洛川蘋果文化研究協會,發揮文化引領作用。通過舉辦國際蘋果文化節、全國主流媒體黃金時段廣告投放、建立陜西蘋果形象店、簽約形象代言人等途徑,放大陜西蘋果品牌效應,提高蘋果產品附加值。其次,實施“百庫工程”,延伸產業鏈。強化資金扶持,引導企業、合作社、果農建設冷庫和氣調庫,目前已達 6 372個、總貯量 200多萬 t,占蘋果總產近 30%。運用市場機制,推進企業果汁、果醋、果醬生產,2000年以來吸納投資20多億元,全省濃縮蘋果汁年加工能力增長5倍。圍繞蘋果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開展蘋果觀光、休閑、采摘等活動,推進果業、旅游業的融合,帶動蘋果貨運信息部、專業運輸戶、農資經營戶、農家樂等發展。最后,完善交易平臺,統一促銷行動。建成洛川、眉縣國家級蘋果、獼猴桃批發市場,市場服務設施配套完善,正在建設武功果品電子交易市場,搭建果品期貨市場。每年省級管理部門統一行動,制定果品促銷計劃,對品牌店建設、重大推介活動、銀企平臺搭建、電子商場拓展等具體行動計劃都給出詳細的時間表,營造良好的運銷環境,爭取果品與衛生、教育部門以及國家重大活動相結合。
一是水果產業結構不合理,柑桔一枝獨大。柑桔是重慶果品第一大產業,種植面積占到水果總面積的 52.3%,甜橙、寬皮柑桔、柚、檸檬等品種種類繁多。老果園和種植加工果的低效果園面積大、效益差等問題困擾著產業提檔升級。樹齡 超過 20年的 密 植 老柑 桔 園 面積 達 8萬 hm2,主要集中在紅桔、伏令夏橙、錦橙、地方名柚和中熟臍橙產區;橙汁加工果效益低下,成為近些年結構調整淘汰對象,僅 2015年上半年就高接換種減少夏橙、哈姆林等果園面積4 866.7 hm2。特色水果中,南方梨和李種植面積較大,南方早熟梨發展受市場供應時間較短、北方中晚熟梨阻擊等因素的制約,產業發展徘徊了 15年;有市場、效益好的中晚熟李和獼猴桃,受到李流膠病、落果和獼猴桃潰瘍病的制約,單產效益很低;發展較快的葡萄等,市場競爭力弱,僅能以本市銷售為主,產品熟期集中,連續陷入賣難困境。
二是品質效益低下,技術支撐薄弱。柑桔產業中晚熟柑桔效益最佳,但也存在地區性品質不穩定,“重栽輕管”或管護技術不到位等現象,樹體黃化、落花落果、果實枯水、霜凍損傷也時有發生。病蟲害防控壓力越來越大,原有病害未得到有效控制,如忠縣、巫山等地柑桔受大實蠅影響落果嚴重;而新生病蟲害為害加重,如忠縣、開縣發現白芒錦天牛、褐天牛,潼南檸檬、合川李子流膠病嚴重,萬州、黔江等獼猴桃潰瘍病造成單產低。各類特色果業技術支撐薄弱,集“產、學、研、推”于一體的人才匱乏,本地技術人員力量不足,需大量從四川、貴州、浙江等地調入業主或技術人員。
三是經營機制創新滯后,品牌未形成合力。重慶柑桔產業發展依然以小農戶為主,以長壽、奉節兩(區)縣為例,散戶經營面積分別占到總種植面積的59.6%、57.7%[3]。涉果規模龍頭企業太少,業主經營果園與農民利益聯結相對松散,農民的土地產品增值收益有限。經營品牌整合度不高,品牌、名稱雜亂,削弱了品牌影響力。企業經營規模小,冷鏈和水果包裝線長期閑置,利用率不高。
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意見》,圍繞柑桔等“七大百億級”特色產業鏈建設,借鑒陜西發展果業經驗,特提出“一帶三區”發展思路,助推水果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為契機,“十三五”規劃為指引,統籌發展柑桔為重點的特色水果產業,構建“一帶三區”水果基地。“一帶”即長江柑桔產業帶,“三區”即主城近郊特色休閑水果發展區,渝東北以李為主的特色水果發展區和渝東南獼猴桃為重點的特色水果發展區。根據不同區域和不同海拔,分門別類發展柑桔、梨、李等優勢水果,積極發展桃、葡萄、枇杷、龍眼、獼猴桃、草莓、櫻桃等特色水果,引導特色水果向優勢區域集中。
二是科技創新驅動,建設人才體系。充分發揮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源頭創新和原始創新等方面的優勢;建立晚熟柑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積極對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并逐步向其他水果輻射,形成科技創新驅動合力;市、區縣和鎮鄉農業推廣部門重點攻克特色產業實效應用技術,做專做強;鼓勵發展農業中介服務機構,推動農技推廣、農機耕整、病蟲害統防的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多元化。依托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優勢學科的技術力量,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技術專家、中青年農業科技人員,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三是轉變經營方式,培育新型主體。扶持發展壯大一批種植規模在 2~3.33 hm2的種植大戶和種植規模在 3.33~13.33 hm2的家庭農場,積極探索單元二次承包、全程社會化服務、分組管理等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穩定現有橙汁加工能力,鼓勵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擴張NFC橙汁產業規模,依托柑桔無病毒三級繁育體系技術,培育 3~5家“育、繁、推”一體和年加工能力 10萬 t的加工企業。擴大社會化服務試點范圍,從龍頭企業的技術隊伍中抽離、組織當地技術能手或培訓城郊閑散農民工建立生產管護性組織。培育一批規模銷售以上水果流通型龍頭企業。
四是加快市場開拓,實施品牌戰略。依托菜園壩水果批發市場、雙福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平臺,整合發展商品化設施,培育一批果品冷鏈物流企業。加快果品冷鏈物流基地和商品化處理中心建設,集中整合發展重點生產區縣商品化設施,開展冷藏配送車輛購置補貼試點,構建一體化冷鏈體系。做強江津雙福農貿城水果批發市場,各生產重點區縣建設本地主打水果交易市場,完善市場體系。研究設立重慶果品專柜補貼,鼓勵國內大中城市、機場等地建立專賣店。在指導果品企業與國內有影響電商建立重慶果品電子商務專供平臺,引導中小業主展開網上銷售,實現線下線上融合。利用“渝新歐”、重慶直通口岸優勢,抓好柑桔出口市場,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貿易合作。強化市場運行監測與信息服務,完善市場預警機制。以引導企業品牌建設為重點,發展壯大 20家企業品牌。做強地域品牌,支持建設“奉節臍橙”“開縣春橙”“萬州玫瑰香橙”“巫山紐荷爾”等區域品牌,強化品牌使用與市場維護。再次打造“重慶柑桔”“重慶晚熟柑桔”“重慶橙汁”等公用品牌,創建“三峽脆李”“重慶早熟梨”等區域品牌,提高其市場知名度,提高競爭力。
五是創新投資機制,提速產業發展。規范城市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入現代農業,建立可進可退的競爭平臺。水果產業業主在流轉土地內建設商品化處理中心、冷藏庫、加工設施等生產用地時,簡化辦理審批手續和免于繳納相關費用。充分發揮重慶興農融資擔保公司、重慶農業擔保公司的“三農”融資平臺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增加現代果業的信貸額度,擴大農業擔保范圍。擴大果業參保種類、對象,細化保險責任范圍,試點一定強度的強制參保。政府對果業保險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如實行免稅政策,對保費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適度降低巫溪、巫山等國家級貧困縣和豐都、武隆等市級貧困縣的地方配套比例。
六是狠抓質量安全,保障產業安全。推廣綠色防控、沼液肥水一體、行間生草栽培等循環生態栽培技術,加大有機肥施用補貼和投入力度,發展多重交叉循環農業[4]。加快園藝栽培模式與農機開發進程,加大針對果園配套機械補貼力度,推廣果園深松深耕工作,培肥地力。推廣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測葉補營養,指導控氮減磷,顯著降低化肥用量,有效控制黃化低產、果樹流膠、枯枝、裂果和落果、枯水等病害,推廣太陽能殺蟲燈、黏蟲色板、捕食螨等生物物理防控技術,大幅降低農藥使用。加強藥劑監管,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嚴禁使用明令禁限用化學投入品等。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產品產地、區(縣)、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建成一批智能全程可追溯示范基地。
七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意識。以落實“十三五”規劃為契機,建設柑桔產業鏈為重點,制定新一輪全市水果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各區縣水果產業發展。市農委負責牽頭全市水果規劃、協調,指導實施工作,定期研究解決問題,實行區縣(自治縣)負責制,區縣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納入綜合目標考核。做好與發改委、財政、科技、水利、商務、林業、扶貧、移民等市級部門對接工作,協同推進全市水果產業轉型升級。各地要按照“十三五”水果產業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推進具體政策措施,強化規劃引導、政策保障、政府扶持。加強統籌協調、督促落實,有獎有懲。
[1]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R].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08,9
[2]趙正永.小蘋果大產業——由果農楊振仁一本賬引發的思考[EB/OL].陜西日報:http://news.cnwest.com/content/ 2015-05/26/content-12602933.htm
[3]孔文斌,吳正亮,夏仁斌,等.重慶柑桔生產經營主體培育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果業信息,2014,31(11):17-21
[4]熊 偉,王久臣,湯文志,等.三峽環庫多業共生耦合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初構[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4):203-209
作者單位:1.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401121);2.重慶市巫山縣特色經作生產管理站
孔文斌(1988—),男,農藝師,主要從事園藝生理、產后處理、產銷形勢分析預警及決策咨詢等研究。E-mail:476945377@qq.com
2015-09-16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三峽庫區特色農業現代化與環庫生態農業產業化研究”項目(2014GXS410144);重慶市晚熟柑桔產業體系課題支助。
張 勛(1973—),男,農藝師,長期從事水果生產技術和管理。E-mail:331786165@qq.com
特約編輯:艾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