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南峰
財政監督是財政的重要職能,貫穿于財政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組織與協調融匯于財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種多層次、多環節、全方位的監督。踐行“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監控”的財政大監督工作理念,加大財政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各項工作力度,對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與各級財政部門聯動檢查。找準檢查著力點,強化對交通建設、公用事業、民生工程和美好鄉村建設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領域的監督檢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二是形成部門協作參與的大監督格局。建立財監機構和業務科室(部門)整體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通過聯合制定檢查方案,整合監督檢查力量,對相關項目一并進行稽查,有利于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檢查效率,完善財政大監督格局。
三是與其他單位聯合開展檢查。充分利用檢查信息共享資源,把人大監督、審計監督、群眾監督與財政監督結合起來,把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內外并舉、收支并重、覆蓋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監督工作機制。
一是加強預算管理監督。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管理財政監督辦法,在明確部門預算管理財政監督對象、范圍和內容的基礎上,落實崗位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促進財政監督關口前移,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指標科學、責任明確、約束有力的預算支出績效管理機制。
二是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快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系統建設,并完善專戶賬戶管理、資金繳撥、會計核算、對賬核查等有關制度和辦法,實現所有財政資金集中支付管理。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預算單位提取現金的管理力度,從源頭預防腐敗現象的發生。
三是加強財政信息化建設。圍繞發揮“制度+科技+管理”優勢,實現財政大平臺管理系統與非稅收入征管、民生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涉企系統”等數據資源的對接,從而能夠動態監控財政資金支付行為,使財政資金的廉政風險得到高科技防控,構建起橫向信息共享、縱向信息貫通的財政信息應用系統,更好地服務于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一是完善控管機制。積極打造紀檢監察部門牽頭,財政、審計、人民銀行等部門參加的監督網絡平臺,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各方面的監督作用,狠抓遏制部門、單位“小金庫”的制度建設和落實,不斷完善財政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從源頭上切斷“小金庫”的資金來源。
二是加強監督檢查。將“小金庫”治理常態化與會計監督檢查、非稅收入征管及票據檢查、涉農涉企資金檢查等財政監督檢查和財政專項檢查相結合,重點從創新方法上及時發現,從創新制度上注重預防,從深化改革上徹底根除,進一步鞏固并強化“小金庫”治理成果。
三是保持高壓態勢。將“小金庫”納入日常監督管理工作中,做到與日常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評。嚴格“小金庫”問題責任追究制度,拓寬查處渠道,加大處罰力度,嚴肅黨紀國法,增強監督效果。
一是強化制度建設。開展對制度建設、內控機制和履行職責等內部管理水平情況的檢查,從根本上預防違規問題的發生,建立健全財政部門內控機制。通過權力分解、崗位制約、輪崗交流、政務公開、強化內部審計等方式,加強內部財務管理。
二是嚴明財經紀律。做好制度執行情況監督檢查,采取日常督查和專項檢查等方式,隨時掌握制度執行情況,堅決糾正制度執行不力的行為。嚴肅查處以權謀私、違反財經管理規定的人或事,實現重要崗位重點監督,重要環節重點管理,重大資金重點跟蹤。
三是推進政務公開。推動單位預決算(“三公經費”)公開、資金分配使用公開、監督結果公開,做到取信于民。尊重和保障民眾和社會各界在財政資金方面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加快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各有側重、相互支持的新模式。
一是統籌做好監督檢查工作。發揮專職監督機構在財政監督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牽頭建立健全監督工作制度,整合財政部門監督職能,力爭在管理提升上做到“有為”,在工作推進上做到“有力”,在監督成果上做到“有效”。

二是加大專項資金檢查力度。建立健全規范高效的財政專項資金管理體系,全面推動公示公告制度落實,加大對違法違紀違規財政支出行為的曝光力度,促進財政監督檢查成果的利用與轉化,為反腐倡廉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是加強對落實有關制度規定的監督。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力度與頻率,將腐敗根治在源頭,結合國有資產管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預算收支管理、財政內部監督、審計監督和民主黨派監督,對來信來電舉報案件進行聯合核查,全面真實掌握有關情況,對違規問題認真處理處罰糾正,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