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晶晶
(臨沂職業學院,山東臨沂 276017)
高職英語與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轉型期的思考
焦晶晶
(臨沂職業學院,山東臨沂 276017)
建立“工士”學位制度(試點)的提出,國發〔2014〕35號文件的印發,高職院校考試招生將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進行人才選拔,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再次表明高職院校轉型期,英語教學已成為思考重點。本文以英語教學多年的實際工作為思考起點,嘗試分析高職英語教學與優先傳統文化銜接中,“新舊”英語教學法如何在新時期高職英語教學中發揮優勢,以此提高和改進今后的高職英語教學。
【摘 要】工士學位制度 高職院校轉型期 高職英語教學
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快速發展,高職教育及其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而作為高職院校的基礎學科和公共課程的高職英語,成為高職院校轉型期下需要改革的重點。如何將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銜接好,優化高職英語教育,特別是英語教學,成為本文思考和探索的研究課題。
1.1 英語教學現狀
近年來,對于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來講,因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變化,致使高職英語教學出現了如:部分英語任課教師對高職英語教學態度的不重視;部分英語教材內容的陳舊、淺顯、不規范、不科學;教學方法的死板、陳舊;教學設備配備不全,處于“罷工”狀態;生源英語基礎薄弱等不同類型的問題。特別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英語教學之間的銜接方面,英語教師與英語教材都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較少,甚至認為傳統文化不夠fashion,too obsolete old。同時,受整個教育體制和考試體制運作方式的制約,高等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認識不足,高考之后,受專業選擇、興趣愛好等因素影響,導致大部分高校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力度減弱,使得高職英語與傳統文化脫節[1,2],甚至抵觸傳統文化。此外,作為高職英語,其學習時間周期長,加之英語詞匯不斷增加,特別是與高科技信息技術相關聯的科技英語,致使英語學習難度加大。在教學中,如果一味的以“詞、句”為授課內容,以“拆篇斷文”為授課重點,學生將對英語文化知識不再“喜歡”了。
1.2 與傳統文化互動的必要性
在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新舊”英語教學法,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當今新時代英語文化發展成果相結合;將英語國家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發展中的中國社會現代文明文化相結合,使得各類優秀文化在相互借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滿足學習英語的實際需求,從而促進高職英語的教學。讓英語教育成為傳播優秀文化的一種良好途徑,成為傳遞文化內容的廣闊領域。此外,在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有重點的選取相應文化背景,擴大文化背景知識面,以此鞏固高職院校師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也促進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共性與差異,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沖突,使得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水平的能力[3]。
根據前文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要改善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并非易事。筆者結合近年來,在英語教學一線的實際經驗,談以下幾點建議:
2.1 加快高職英語教材編寫進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除了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外,還需要有合適的英語教材。那么,就目前的高職英語教材來講,其內容缺乏,缺少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和合理性,不僅沒有體現出新時期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更不適合新時期培養高職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新技術人才的重要陣地,信息時代的信息交流更加國際化,部分高新技術外來于西方國家,這使得要充分了解或掌握先進技術,必須得懂英語,能較獨立的閱讀相關的英文技術文獻。那么,高中英語教材的編寫,既要考慮到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又要考慮英語技術文獻的閱讀和應用。否則,編寫的英語教材既不能滿足高職學生的實際專業需要,又不能滿足英語教師的授課需要。
2.2 錘煉專業水平,打造新型教師隊伍
高職英語教師要教好英語,首先需要改變因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單位、教學環境等存在的認識不足或偏見,端正態度。其次,要盡快給自己“充電”,加強業務英語學習。作為高職院校辦學單位,要突出行業英語的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學以致用是教和學的共同目的。高職院校的學生注重應用,注重專業的運用。行業英語的教與授成為英語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之一。如何將行業英語的教與學生日后的職業發展聯系起來,形成教與學的紐帶和橋梁,成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探索的重點方向。為此,在英語教師不超負荷工作的情況下,對英語任課教師結合“雙師型”教師培養方式,進行專業充電、業務研討等不同形式的業務提升,使得老師在教學的同時,既吸取了行業的先進知識,豐富了自己知識儲備,又能加速英語專業知識和行業知識相結合的綜合性雙師型人才的培養。
2.3 促進高職英語與傳統文化共同發展的探索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高職英語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在高職英語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中,英語教師作為互動的主導方,應充分發揮網絡、廣播、電視、教學課件等信息技術的優勢,借助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及時通訊途徑與學習的主體方——學生建立課下互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愉快的交流中學習英語知識,領略英文國家的文化內涵的同時,又了解了相應的英語文化背景,起到了鑒別、評價、學習先進文化的教學目標,進一步拓寬教學渠道。通過小組化學習,如專業英語的報告、實訓,以及小組專業英語講課演戲等,讓學生在在同學們分組籌備活動或討論中,英交替使用漢兩種文化及專業英語知識,以此促進專業英語應用和語言內容結合的強度和密度。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達到英語知識積累、傳統文化融入、人文素養培育等多重教學效果。
隨著高職院校不斷轉型發展,高職英語的教學出現了多樣性發展。這是英語教學的突破,也是文化繁榮的基礎。本文通過對“新舊”英語教學法的探索和思考,在新時期,傳統文化與當前高職英語、專業英語等彼此間的互動和融合,不僅開闊了英語教師和學生的視野,更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在專業素養方面有了文化底蘊的熏陶,傳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應用型綜合人才更具。
[1]劉慧青.高職英語教學語言運用的基本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 2013(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J].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焦同梅.新時期的能力本位教育與高職英語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