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名城重鎮。歷史上是“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也”。這里曾經商賈云集、駝鈴叮咚,使美麗的中國絲綢和中國人的各種發明創造被大量輸送到西域、中亞、西亞乃至更遠的地方,而西域的汗血馬、香料、各色珠寶及水果則通過這里被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內地。
敦煌是絲綢之路匯集南北兩線的起點,是我國栽培葡萄從西向東傳入的必經之路。根據《中國葡萄志》的考證:我國新疆是最早引進和栽培葡萄的地方,后通過兩種途徑傳入中原,一是史書載張騫帶入,二是民間漸進式東傳,兩者均是沿絲綢之路進玉門關、敦煌再進入內地。公元一世紀的漢書《西域傳》載有“武帝發使十余輩抵宛西諸國求異物,漢使采蒲桃、苜蓿歸”。公元六世紀的《齊民要術》中載有“漢武帝(公元前119 年)使張騫至大宛取葡萄于離宮別館盡種之”。漢魏之際(公元8-220 年)的藥物著作《本草經》載:“葡萄生五原、隴西、敦煌”;另據魏文帝公元220-226 年《涼州葡萄詔記》載:“涼州葡萄味長汁多…釀以為酒,甘于米曲,善醉易醒”,敦煌在涼州之西,不但佐證了敦煌己有葡萄栽培,亦或有葡萄釀酒。
在唐代的敦煌遺書《壽昌縣地境》和《敦煌水渠》中就分別有“葡萄城”和“葡萄渠”的記載。據此,經大量的歷史資料考證,敦煌栽培葡萄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源遠流長,曾為我國的葡萄栽培和西進東傳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敦煌能夠成功發展葡萄產業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