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淺析剖宮產術后脂肪液化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
王秀玲
目的分析探討創面清理局部換藥加用白糖治療剖宮產術后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56例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28例, 對照組給予積極清創引流治療,觀察組在換藥時加用少量白糖, 并行蝶形膠布固定,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切口1級愈合85.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切口愈合時間明顯縮短, 與對照組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對剖宮產術后脂肪液化患者給予積極清創, 局部換藥加用白糖, 行蝶形膠布固定能夠有效地促進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剖宮產;脂肪液化;療效
剖宮產術后脂肪液化是剖宮產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是手術后切口脂肪細胞受損破裂, 出現液化或者壞死的現象,將對局部組織造成刺激引發炎癥, 增加感染的幾率, 延長愈合時間。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現象越發常見[1]。本研究對28例患者在積極清創的同時, 局部敷藥加用少量白糖, 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56例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為研究對象, 年齡23~38歲, 平均年齡(27.6±3.2)歲;其中橫切口53例, 縱切口3例;初產婦45例, 經產婦11例;剖宮產2次4例。合并貧血6例, 高血壓5例, 糖尿病13例, 肥胖12例, 滯產7例?;颊咂は轮竞穸龋?~12 cm, 平均厚度(7.3±1.7)cm。臨床表現:切口脂肪液化通常發生在術后的3~7 d, 在敷料處出現黃色滲出物;切口擠壓滲液, 皮下脂肪容易分離。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28例。兩組患者年齡﹑切口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發現腹部切口出現淡黃色油樣滲出液時進行及時的清除。當滲出物比較少, 應對切口進行擠壓, 將液化脂肪清除干凈, 清除2~3次/d, 隨著時間的延長減少擠壓清除次數, 無法擠出液化脂肪后2~3 d停止擠壓。當滲出物較多時, 對縫線處進行拆除, 使用稀釋的碘伏溶液對傷口進行清潔, 然后使用碘伏紗布填塞引流。在2~4 d出現新肉芽組織。給予對照組單純填塞引流, 觀察組給予局部換藥時加用白糖, 蝶形膠布固定, 換藥2~3次/d。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術后切口愈合分級評價:1級:切口愈合良好, 無不良反應;2級:切口愈合不佳, 愈合出表現出紅腫﹑血腫與硬結﹑積液等炎癥反應;3級:切口出現化膿, 需要對其切開并引流。同時觀察患者的愈合時間[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切口1級愈合24例(85.7%);2級愈合4例(14.3%)。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切口1級愈合17例(60.7%);2級愈合11例(39.3%)。觀察組1級愈合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6, P=0.035<0.05)。
2.2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為(10.2±2.4)d, 對照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為(15.2±2.1)d;觀察組切口愈合時間明顯縮短, 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80, P=0.000<0.01)。
3.1 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影響因素 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是剖宮產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 在肥胖患者中較為常見, 是因脂肪組織發生無菌性壞死導致的, 其影響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孕婦營養過剩, 導致腹部皮下的脂肪層較厚, 并影響供血。②在手術過程中, 切口被過度的牽拉與暴露, 或者鉗夾, 造成脂肪組織的機械性損傷, 引發炎癥等反應。③在剖宮產手術過程中, 使用高頻電刀因高溫燒傷脂肪組織, 進而導致脂肪組織發生變性, 出現壞死;而毛細血管電凝操作下也容易發生栓塞。④切口止血不足, 導致血腫的產生, 影響組織的愈合。⑤患者自身免疫力較差,伴有低蛋白血癥等。⑥當孕婦合并患有糖尿病等疾病, 術后缺乏正確護理也將直接影響切口的愈合[3]。
3.2 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方法 在切口脂肪液化出現時給予盡早的處理與充分引流是治療的關鍵, 在處理治療的過程中通常根據滲出液量以及切口的愈合情況來確定。當滲出液比較少, 應對切口進行擠壓, 將液化脂肪清除干凈, 清除2~3次/d, 隨著時間的延長減少擠壓清除次數, 并再無法擠出液化脂肪后2~3 d停止擠壓。當滲出液量較大時, 應將縫合線剪去1~2根, 然后使用稀釋的碘伏溶液進行清潔, 然后局部使用碘伏紗布填塞, 并引流, 進而抑制脂肪液化程度, 促進新肉芽的生長。
近年來, 向切口中加入藥物來促進愈合得到了越發廣泛的應用, 包括適當比例的胰島素﹑葡萄糖注射液﹑丹參針劑等, 進而起到減少滲出, 有效縮短愈合時間的效果。喻茂娟[4]在對剖宮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1例患者中局部換藥加用少量的白糖, 使患者病程縮短, 愈合時間提前, 并且傷口愈合質量也更優。白糖具有脫水﹑干燥的作用, 進而減少切口的滲液量, 同時通過對細菌的滲透作用, 促進細菌失水死亡, 提供營養, 促進新肉芽組織的生長[4,5]。
總之, 對剖宮產術后脂肪液化患者給予積極清創, 局部換藥加用白糖療效, 行蝶形膠布固定能夠有效地促進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1]吳永紅.中西醫結合治療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臨床觀察.中國社區醫師, 2014(36):135-136.
[2]陳淑麗, 方梅遠, 王雙群.剖宮產術后切口的脂肪液化分析.工企醫刊, 2014(2):684.
[3]周志霞.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治療體會.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5):1085-1086.
[4]喻茂娟.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療效果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35):5649-5650.
[5]王群芳.下腹部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和護理干預(附21例報告).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1, 25(4):358-35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54
2015-06-29]
118002 丹東市婦女兒童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