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合(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震湖農牧技術服務中心 756299)
肉牛營養缺乏性疾病的治療
李順合(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震湖農牧技術服務中心 756299)
佝僂病是犢牛在生長發育期鈣磷代謝障礙引起骨骼變形的疾病。臨床特征是消化機能紊亂,異嗜癖、跛行及骨骼變形。
飼料中VD含量少,日光照射不足;妊娠及哺乳母牛的飼料中鈣少或鈣、磷比例失調;犢牛慢性消化不良和寄生蟲病等。
犢牛生長緩慢,異嗜,消化不良,站立困難,關節觸壓有疼痛,跛行。骨骼變粗,關節粗大,長骨變形彎曲,前肢更為明顯。后期肋骨和肋軟骨結合處出現串珠狀骨結節,脊柱變形,多呈拱背姿勢。
根據發病肉牛的年齡、飼養管理條件、慢性經過、生長遲緩、異嗜癖、運動困難以及牙齒和骨骼變化等特征,不難診斷。
治療原則是改善母牛飼養管理,補鈣和VD,調整鈣磷比例。
(1)多曬太陽,注意青飼、放牧和飼料中加喂骨粉、鈣劑。
(2)魚肝油內服,1日2次,每次3~4ml。
(3)肌注VD2(即骨化醇)。靜注10%葡萄糖酸鈣或肌注維丁膠性鈣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1ml或隔日注2ml,連續 1~2周。
鋅缺乏癥是由于飼喂的飼草(料)中鋅含量過少,臨床上是以生長發育緩慢或停滯、皮膚角化不全、骨骼異常和繁殖性能障礙等為主征的微量元素缺乏癥。
本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鋅缺乏癥兩種類型。
由于飼喂鋅缺乏地帶(即低于鋅含量在30~100mg/kg以下地帶)生長的牧草(其中鋅含量小于10mg/kg)和谷類作物(其中鋅含量少于5mg/kg以下)而發生本病。
由于飼喂的飼料(草)中含有過多的鈣鹽和植酸鹽等,阻礙牛機體對飼料(草)中的鋅吸收和利用,則發生鋅缺乏癥。
鋅缺乏癥病牛,生長發育緩慢或停滯,食欲減退乃至廢絕,皮膚角化不全,骨骼發育異常,繁殖性能紊亂等。鋅缺乏癥病犢牛,其增重和生長終止,鼻鏡、陰門、肛門、后肢和頸部等處皮膚易發角化不全、瘙癢、干燥、皺裂、肥厚、彈性減退,并在四肢、陰囊、鼻孔周圍、頸部等處脫毛,出現皺裂。后肢彎曲,關節腫脹、僵硬,四肢乏力,步樣強拘等異常姿勢。
鋅缺乏癥,主要根據病史并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診斷。飼料、飲水、土壤以及動物組織含鋅量的測定結果,可作為輔助診斷的依據。
在對本病治療上,除內服硫酸鋅(2g/d)或肌肉注射(1g/周)等以外,鋅缺乏癥病犢牛可連續服用硫酸鋅,劑量為100mg/kg體重,經3~4周后可望痊愈。
異食癥是指由于環境、營養、內分泌和遺傳等因素引起的舔食啃咬,通常以為無價值的異物為特征的一種頑固性味覺錯亂的新陳代謝障礙性疾病。
本病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有的尚未弄清。但一般認為由于營養和疾病等因素引起。
(1)飼料單一。鈉、銅、鈷、錳、鐵、碘、磷等礦物質不足,特別是鈉鹽的不足。常見有異食癖的奶牛舔食帶堿性的物質。
(2)鈣、磷比例失調:長期喂給大量精料或酸性飼料過多,都可引起體內堿的消耗過多。
(3)某些維生素的缺乏,特別是B族維生素的缺乏,可導致體內的代謝機能紊亂,而誘發異食癖。
(4)患有佝僂病、軟骨病、慢性消化不良、前胃疾病、某些寄生蟲病等可成為異食的誘發因素。雖然這些疾病本身不可能引起異食癖,但可產生應激作用。
(1)亂吃雜物。如糞尿、污水、墊草、墻壁、食槽、墻土、新墊土、磚瓦塊、煤渣、破布、圍欄產后胎衣等。
(2)患牛易驚恐,對外界刺激敏感性增高,以后則遲鈍。
(3)患牛逐漸消瘦、貧血,常引起消化不良,食欲進一步惡化。在發病初期多便秘,其后下痢或交替出現。
(4)懷孕的母牛,可在妊娠的不同階段發生流產。
將異物作為癥狀診斷不困難,但欲作出病原學診斷,則須從病史、臨床特征等方面具體分析,因為異物僅是若干疾病的一種癥狀上的表現,若不確定病原學診斷,則不能進行有效的防治。
原則缺什么,補什么。繼發性的疾病應從治療原發病入手。
(1)鈣缺乏的補充鈣鹽。如磷酸氫鈣。注射一些促進鈣吸收的藥物如1%VD5~15ml。也可內服魚肝油20~60g。堿缺乏的供給食鹽、小蘇打、人工鹽。
(2)貧血和微量元素缺乏時,可內服氯化鈷0.005~0.04g,硫酸銅0.07~0.3g。缺硒時,肌肉注射0.1%亞硒酸鈉5~8ml。
(3)調節中樞神經可靜脈注射安溴100ml或鹽酸普魯卡因0.5~1g。氫化可的松0.5g加入10%葡萄糖中靜脈注射。
(4)瘤胃環境的調節:可用酵母片100片,生長素20g,胃蛋白酶15片,龍膽未50g,麥芽粉100g,石膏粉40g,滑石粉40g,多糖鈣片40片,復合VB20片,人工鹽100g,混合1次內服。1日1劑連用5d。
(5)中獸醫辨證施治,調理脾胃。
方一:枳殼25g、菖蒲25g、炙半夏20g、當歸25g、澤瀉25g、肉桂25g、炒白術25g、升麻25g、甘草15g、赤石脂25g、生姜30g。共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方二:神曲60g、麥芽45g、山楂45g、厚樸30g、枳殼30g、陳皮30g、青皮20g、蒼術30g、甘草15g。共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