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茂(云南省瑞麗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678600)
提高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對策與措施
李春茂(云南省瑞麗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678600)
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和品種的引進以及動物及其產品的頻繁移動,加之動物疫病的復雜性、不可預知性,基層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問題和困難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當前急待解決和探究的問題。筆者結合瑞麗市的實際,對基層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做一探究。
瑞麗市地處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科學知識匱乏。長期以來,對動物疫病工作的相關知識認識不足,尤其是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山區,仍然是“重養輕防,輕防重治”,嚴重制約著動物防疫工作的開展。
鄉級獸醫人員一半以上只有初中學歷,村級防疫員以初、高中文化為主,只有2人是職高畜牧獸醫專業畢業,接受新的防控技能不強。再加之,知識的老化,面對新的疫情往往是束手無策,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開展動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由于瑞麗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都為山區、半山區,養殖戶較為分散,而村級防疫員每月工資僅450元,遠不夠防疫工作時所需費用。因而,村防疫員隊伍不穩定,特別是偏遠的山區更為突出,嚴重影響了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開展。
由于鄉鎮之間或本鄉鎮內的防疫員缺乏交流溝通,不能及時協調處理疫病的防控或免疫工作上遇到的問題,給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帶來了被動。
由于動物疫病的不可預見性,特別是免疫注射后,個別動物還仍然發病,得不到養殖戶的理解和認知,制約了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開展。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至今仍然沿襲著吃生肉或半生半熟(火燒肉)的習俗,可能出現疫病的傳播和蔓延,如果是人畜共患病,則還可能引起人感染發病,引發公共衛生安全事故。
在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及防疫知識技術,對動物疫病防制工作的相關知識認識不到位、防控意識淡薄,一旦發生動物疫病難以控制,極易造成流行和傳播。
在廣大農村,飼養條件差、動物的健康狀況不佳以及環境衛生條件差。每當換季,環境溫差較大,動物發生應激反應而引起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特別是,近幾年來呈現出致病微生物種類增多、毒力上升、病毒變異快、傳播增速以及耐藥性增強等因素,更易發生動物疫病的傳播流行。
由于瑞麗市與緬甸接壤,邊境線長、通道多,全市6個鄉鎮的幾十個自然村直接與緬甸相接,尤其是一寨兩國、兩國共飲一江水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存在,極易造成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和注重環境的控制。也就是說,除了做好動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外,同時還要注重飼養環境和動物出入境的消毒滅源工作,確保不將病源帶入異地。在預防注射時做到“五統一”、“五不漏”,確保免疫注射不留死角、不漏戶、戶不漏針,有效地防制動物疫病的發生。
通過科普和法律知識的宣傳和學習,使廣大養殖戶能夠正確地、規范地處理病死動物,改變過去病死動物隨處亂扔的違規現象,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以避免病源微生物的傳播。
建立完善的監管、報告處理等制度,加大對銷售、收購和加工出售病死動物的處罰力度。只有做到依法依規地處理好病死動物尸體,才能有效地防止因非法途徑造成動物疫病的傳播和流行。
首先不從疫區購入種畜禽,即使從非疫區購入的,也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隔離觀察,做好相關的消毒滅源工作,并經獸醫部門確認無疫病后,才可并群混養。
通過對動物實施產地檢疫,能及時發現疫病,并對檢出的患病動物按有關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從而有效地控制動物疫病在流通環節的傳播,防止疫病流入異地。
在鄉鎮加強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測報工作,建立健全應急機制。這樣就可以及時發現動物疫病,并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及時、高效、有序地進行應急處置。
總之,動物防疫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提高基層防疫員的文化素質,提升其處置動物疫病的能力外,還要引導廣大群眾正確地進行動物性產品的消費,提高動物疫病危害性的認識,使廣大養殖戶,特別是散養戶能夠正確地、規范地處理病死動物尸體,有效地控制病源微生物的傳播和擴散,確保畜牧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