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蛟
內鏡下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診斷分析
馬志蛟
目的通過內鏡下診斷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 規范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分型以及分級標準, 為臨床醫生進行慢性胃炎的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進行胃鏡檢查并確診為慢性胃炎的患者1000例, 對其進行內鏡診斷的分型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的分級分析。結果分型分析后淺表性胃炎患者最多, 共571例, 占57.1%;糜爛性胃炎患者306例, 占30.6%;出血性胃炎患者79例, 占7.9%;萎縮性胃炎患者44例, 占4.4%。結論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施行規范的分型分級報告, 能夠使慢性胃炎診斷更加規范化, 有利于提高臨床醫生診斷水平, 在臨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內鏡;慢性胃炎;病理診斷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多種原因可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生,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目前已知的導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2]。臨床上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癥狀為消化不良、反酸惡心、噯氣以及食欲減退等[3]。近年來研究發現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聯系,因此慢性胃炎的早期診斷就變得非常重要, 內鏡作為一種診斷胃部疾病的主要工具, 在臨床診斷慢性胃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臨床醫生的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4], 但是由于以往對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標準不一, 缺乏規范化標準,導致慢性胃炎診斷的準確率一直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鑒于此種情況作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以期對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標準做一個規范的表述, 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科學的診斷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來本院進行胃鏡檢查并確診為慢性胃炎的患者1000例, 均簽署了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其中男593例, 女407例, 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5.27±6.32)歲。排除標準: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以及心、肝、腎功能衰竭的患者。
1.2 檢查方法 內鏡檢查前對待檢查的患者進行喉頭麻醉以及用鹽酸達克羅寧膠漿進行潤滑, 避免機械損傷的發生,內鏡檢查結果由3位醫師共同判定, 若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 則取兩位相同結果的醫師意見作為最終診斷結果。病理診斷方法參考文獻[5], 本文中不再贅述。
對1000例患者進行電子胃鏡診斷, 并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做病理檢查。檢查結果中分型分析后淺表性胃炎患者最多,共571例, 占57.1%;糜爛性胃炎患者306例, 占30.6%;出血性胃炎患者79例, 占7.9%;萎縮性胃炎患者44例, 占4.4%,以上胃鏡檢查結果均經病理診斷證實。
對結果進行分析后, 據慢性胃炎內鏡診斷的分型及分級標準試行意見, 做如下總結。
2.1 慢性淺表性胃炎 胃黏膜不出現萎縮性改變, 主要以漿細胞和淋巴細胞等慢性炎癥細胞浸潤黏膜層為主要變化,在慢性胃炎中最常見。
①診斷指標:于電鏡下能觀察到紅斑, 且較周圍黏膜明顯發紅。②分級:Ⅰ級:出現分散型的點狀或間斷線狀的紅斑。Ⅱ級:密集型紅斑或者連續型線狀紅斑。Ⅲ級:紅斑呈大片狀或者條紋狀。該類型內鏡診斷準確性較高, 可以內鏡診斷為準。
2.2 慢性糜爛性胃炎 該類也是慢性胃炎中常見類型, 含以往分型中的平坦糜爛性胃炎及隆起糜爛性胃炎。
①診斷指標:電鏡下能見到隆起的疣狀糜爛或者周圍黏膜隆起的情況, 且能觀察到糜爛面有黑褐色血痂或者陳舊出血點覆蓋。②分級:Ⅰ級:單發點糜爛或片狀糜爛。Ⅱ級:多發點片狀或隆起糜爛, 即局部≤5個。Ⅲ級:廣泛型糜爛,即鏡下可見≥6個片狀或者隆起糜爛, 呈簇狀分布。該類型內鏡診斷準確性較高, 可以內鏡診斷為準。
2.3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 CAG的主要炎癥表現為固有腺體的萎縮, 在此基礎上出現的中、重度異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變, 故對CAG做出正確診斷變得非常重要。
①診斷指標:現黏膜萎縮, 呈現顆粒狀、出現灰色的腸上皮結節, 皺襞變平。②分級:Ⅰ級:現細顆粒, 透見部分血管,能看到單發腸上皮結節。Ⅱ級:現中等的顆粒, 連續透見血管,多發腸上皮化生結節。Ⅲ級:現粗大的顆粒, 血管能達表層,皺襞消失, 腸上皮化生結節彌漫出現。內鏡下診斷符合率為30%~60%, 與病理診斷相關性差, 應以病理診斷為確診依據。
2.4 出血性胃炎 出血性胃炎易造成上消化道出血, 多因酗酒或服用某些藥物造成, 如腎上腺皮質激素、非甾體消炎藥等。因為胃黏膜一般在24~48 h內就可以修復, 所以認為該類型可歸為急性胃黏膜病變。
①診斷指標:黏膜內有點狀或片狀出血, 現紅色或暗紅色斑點但不隆起多伴新鮮或陳舊滲血。②分級:Ⅰ級:可見局部單個或少量出血灶。Ⅱ級:可見多個部位點狀或片狀出血灶。Ⅲ級:可見彌漫狀出血灶。出血性胃炎的內鏡診斷準確性較高, 可以內鏡診斷為準。
慢性胃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其發病率有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的趨勢[6], 臨床上慢性胃炎通常被分為萎縮性胃炎和非萎縮性胃炎以及特殊類型的胃炎[7]。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由于其可能演變為胃癌, 所以臨床上目前對慢性胃炎的診斷特別重視。早期的慢性胃炎患者大多沒有明顯臨床癥狀, 所以很難通過臨床癥狀或者體征來進行診斷,主要是靠內鏡檢查和胃黏膜的活檢來確診[8,9]。由于內鏡檢驗具有靈活直觀的特點, 而且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革新, 操作起來也越來越方便, 使得其在慢性胃炎的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大提高了慢性胃炎的診斷率[10],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會造成漏診, 因為一些細微的變化肉眼還是不容易分辨,特別是懷疑為萎縮性胃炎的時候, 要結合病理診斷結果下最后的診斷結論。在進行本研究時, 發現內鏡診斷和病理診斷的一致率還是非常高的, 提高內鏡診斷的準確性關鍵在于使內鏡診斷規范化, 作者提出的新的內鏡分型標準可以實現診斷時的規范化問題, 而對分級標準的規范又可以使臨床醫生更加清晰具體的了解每位慢性胃炎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 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因此作者認為這種新的慢性胃炎分型分級標準應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以指導臨床治療。
[1]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4, 21(2):77-78.
[2]巴圖, 牧騎.慢性胃炎的內鏡分類與胃黏膜炎癥演變過程的關系.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7, 15(4):387-389.
[3]于中麟, 李鵬, 張澍田, 等.慢性胃炎內鏡表現和病理的相關性研究.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4, 21(2):79-82.
[4]李鵬, 張澍田.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標準及評價.臨床消化病雜志, 2006, 18(3):136-138.
[5]黃榮.慢性胃炎內鏡和病理診斷的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4, 12(28):126-127.
[6]包正峰, 吳欣.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分析.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 2008, 18(3):368-369.
[7]隋曉艷.慢性胃炎內鏡和病理診斷的臨床分析.大連醫科大學, 2012.
[8]李慕然, 劉艷迪, 唐濤, 等.幽門螺桿菌和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變化的關系研究.天津醫藥, 2015, 43(1):54-56.
[9]鄭鶴.慢性胃炎內鏡和病理診斷的臨床分析.醫藥前沿, 2014, 4(2):262-263.
[10]和菊花.慢性胃炎內鏡和病理診斷的臨床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11):401-40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051
2015-06-23]
473000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