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俊
(遼寧省海城市南臺動物衛生監督所114200)
淺談規模化蛋雞的養殖方法
劉士俊
(遼寧省海城市南臺動物衛生監督所114200)
現代密集型、規模化養雞模式造成雞的各種疾病呈高發趨勢,傳統上的預防控制方法、措施存在一定缺陷。養殖者應主動采取積極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以“治未病”理念來處理雞群的各種傳染疾病。基于近年規模養雞生產實踐基礎上,摸索出一套綜合養殖蛋雞的高效措施,切實維護和提高了規模養雞的經濟效益。
雞;養殖效益;綜合預防
按照雞當前生長階段的不同營養需要科學配制日糧,確保日糧中各種營養成分比例適當、合理。育成期應注意控制日糧營養濃度和其中蛋白質含量,確保雞群保持適中體況,特別是防止母雞早產或體重超重(過肥)對預防各類疾病有積極意義。母雞開產前,應適當降低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增加能量物質濃度,促進機體生長和繁殖性能成熟;開產后再適度提高蛋白質含量和控制能量濃度;達到產蛋高峰時,應足量保證VA、VE、VD和Ca、P等微量元素的合理供給。
通常情況下,育成雞的光照宜控制在9h以內,不宜超過1lh;開產后逐漸延長到14~16h,到淘汰前4周再逐漸增加至17h,直至淘汰。光照強度一般要求為:育成雞2~3w/㎡,產蛋雞3~4w/㎡,光照應保持相對穩定,切忌忽長忽短、忽弱忽強,同時保證舍內不能留有光照死角。有條件的雞場可采取日間“自然光照(陽光)”加晚間“人工補光(白熾燈等)”的措施,以達到當前雞群所需的標準光照要求。生態放養的肉雞每天的自由活動時間可維持在6~8h,全舍飼模式的規模肉雞養殖場若能滿足雞群每天2h左右自由運動(配套運動場),并適量補喂一些蔬菜、瓜果、昆蟲等原生態飼料,雞的消化力、整體抗病力、抗應激力得以進一步增強,對減少各種疾病發病極為有益。
隨雞群的生長發育,20日齡以后務必要按其體格大小、性別、強弱基本一致的標準進行分群,育成雞一般飼養密度控制于5~6只/m2,原則上是以不出現擁擠、搶食、打斗、啄癖等不良現象為宜。長期重視雞場(舍、欄)衛生治理及防疫消毒工作,定期清掃、沖洗雞舍,雞舍內外和飼喂工具也要定期消毒,靈活機動控制舍內通風換氣,保證空氣中有害氣體不超標、空氣質量良好,并要足量供應清潔飲水,確保基礎生理及代謝機能正常運行,降低發病。
臨床上常采用維生素、礦微、新型復方制劑、保健中藥材、微生態制劑等參與保健預防(治未病)。目前規模養雞普適性最強、最廣譜高效的保健組方為:多糖類(免疫增效劑、免疫力增強劑,代表劑包括黃芪多糖、人參皂苷、黨參多糖、茯苓多糖等)+新型抗菌劑(氟苯尼考、多西環素、乳酸環丙沙星等)+增效調節劑(電解質、維生素、能量補充劑等),基本上對雞的各種常見病(病毒性、細菌性、營養性)一網打盡,兼顧性較強。臨床經典實用組方推薦:復方黃芪多糖散(含黃芪多糖、人參皂苷、青蒿素、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環素、其它免疫增效因子等,拌料投喂)+復合電解多維(主含動物必須的多種礦微元素、維生素、能量物質等,混飲),本方經實踐驗證為低毒副作用、低殘留,安全性較高,綜合防治效果較好,雞場可常用。
要長期保持雞場(舍)內安靜、潔凈、無菌、干燥、通風良好的良性環境,嚴禁在雞舍周圍施工、燃放煙花爆竹等(噪音污染),盡量防止雞群受到驚嚇;飼養員要具備相當的專業水平,人員要求要相對固定,嚴控閑雜人員、車輛等隨意進出雞場(舍);既定的飼喂制度應力求科學、合理,不得隨意更改,更換飼料、重新組群時應有一定的過渡期;加強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嚴防鼠、貓、犬、野禽等進入雞場(舍),嚴防野毒、致病性微生物感染健康雞群。
劉士俊(1974.12-),男,遼寧省海城市人,本科,獸醫師,從事動物疫病研究及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