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紅 李福琴 黃云鵬 王秋亞 劉盛楠 李俊艷
組合干預措施對預防與控制EICU VAP的作用
劉彩紅 李福琴 黃云鵬 王秋亞 劉盛楠 李俊艷
目的探討組合干預措施對預防與控制急診危重病監護室(EICU)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選取EICU收治的67例重癥患者, 經口氣管插管、經鼻插管或氣管切開并使用呼吸機通氣時間≥48 h患者, 其中32例按照干預前作為A 組, 35例接受VAP 預防與控制的組合干預措施作為B 組, A組不采取特殊干預措施,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感染率。結果A組呼吸機使用率為34.02%, B組呼吸機使用率為34.42%,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VAP感染率為12.30‰;B組VAP感染率為2.79‰, B組VAP感染率明顯低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目前EICU患者VAP的預防與控制措施有待進一步改進, 本研究采取的組合干預措施對預防與控制VAP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急診危重病監護室;組合干預措施 ;感染率
急診重癥監護單元(EICU)收入住院的患者多數病情危重, 常出現急性呼吸功能障礙, 需要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來維持生命體征的平穩, 但易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 VAP)。患者獲得VAP后會增加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有研究表明VAP的感染率為53.07%, 病死率為6.58%[1], 嚴重影響患者預后, 因此預防與控制VAP的發生在EICU臨床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EICU患者VAP進行前瞻性監測, 研究采取組合干預措施對預防與控制EICU患者VAP的作用,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EICU 2014年1~3月收治的32例患者, 并使用呼吸機機械通氣時間≥48 h患者, 按照EICU一般的診療、護理干預前措施作為A組, 另選取2014年4~6月本院收治的35例患者, 并使用呼吸機機械通氣時間≥48 h患者, 接受VAP預防與控制的組合干預措施為B組。兩組患者入院時的危重癥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由HAI管理專職人員及EICU監控醫生前瞻性主動收集監測數據, EICU監控醫生每天同一時間填寫“患者日志”監測表, 主管醫生發現疑似VAP患者后, 及時向EICU監控醫生、HAI管理專職人員報告。
1.3 VAP的診斷[2]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美國國立醫療保健安全協作網(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 NHSN)2008年更新發布的《急性診療機構醫院感染監測定義和特定感染類型的標準》。
1.4 感染率的計算 呼吸機使用率=使用呼吸機總日數/患者總住院日數×100%;VAP 感染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病例數/使用呼吸機總日數×1000‰;干預效果=(干預前發病率-干預后發病率)/干預前發病率×100% 。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呼吸機使用率結果比較 A組共監測112例, 患者總住院日數為723 d, 使用呼吸機總日數為246 d, 呼吸機使用率為34.02%;B組共監測127例, 患者總住院日數為1043 d, 使用呼吸機總日數為359 d, 呼吸機使用率為34.42%, 兩組患者呼吸機使用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干預前后兩組VAP感染率及干預效果結果比較 A組監測32例使用呼吸機機械通氣患者中明確診斷為VAP患者3例, VAP感染率為12.30‰;B組監測35例使用機械通氣患者中明確診斷為VAP患者1例, VAP感染率為2.79‰;B組VAP發生率較A組下降9.5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效果為77.31%, 實施組合干預后效果明顯提高。
2.3 干預前后兩組干預措施依從性結果比較 干預前手衛生依從性為56.73%, 干預后為76.67%;干預前口腔護理依從性:使用生理鹽水3次/d, 干預后使用口泰3次/d;干預前半臥位依從性94.29%, 干預后100.00%, 干預后依從性均有所提高。
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建立人工氣道(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并接受機械通氣時所發生的肺炎, 包括發生肺炎48 h內曾經使用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者[2], 是常見的醫院獲得性感染之一, 成為醫院感染暴發的一種形式。張宏偉等[3]研究表明臨床采取集束化氣道干預措施可以減少VAP的發生, 減輕患者的治療費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感染率明顯下降, 與文獻報道相一致。
目前有關VAP預防和控制措施很多, 并且很多研究表明對于VAP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主要集中在預防誤吸、減少呼吸消化道定植菌和避免設備污染、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等方面[4]。本研究通過對A組患者實施一般目標性監測。結果VAP的感染率為12.30‰;而B組患者采取組合干預措施,主要包括:①首先進行培訓教育, 使其EICU相關人員了解VAP流行學特征, 掌握VAP的預防與控制措施;②每周至少2~3次與科室反饋其科室的VAP感染情況與預防與控措施的依從性情況;③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④根據病情盡量減少鎮靜藥物應用, 如果患者情況允許則及時撤機;⑤減少不必要的插管和輔助通氣, 對需要輔助通氣的患者, 盡量采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 首先選擇經口插管;⑥所有無禁忌證正在實施機械通風患者均取半臥位, 床頭抬高30~45°, ≥12 h/d;⑦使用口泰口腔護理, 3次/d, 如有必要根據需要增加頻次;⑧聲門下吸引, 避免造成局部細菌繁殖、引起誤吸;⑨環境、器械、設備的清洗、消毒、滅菌按照《消毒技術規范》執行;⑩對機械通氣的患者采用經鼻腸內營養, 并常規監測管飼量和胃潴留量, 避免胃脹氣, 減少誤吸。本研究采用組合干預措施后, 研究結果:VAP的感染率從12.30‰下降到2.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效果為77.31%。結果表明,采取組合干預措施使VAP的發生率較一般干預明顯下降, 各項措施的依從性均有所提高。
本研究通過VAP組合干預措施的實施, 不僅降低了VAP的感染率, 通過本次為期6個月的研究, 培訓教育、督導使EICU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提高。使醫務人員更加重視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各項工作;同時也使EICU的布局、功能流程、職業防護、各項無菌操作、消毒隔離等相關流程更加規范。
[1]沈彩芳, 占利. ICU患者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7):1673-1674.
[2] 胡必杰.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45.
[3] 張宏偉, 魏立友, 張振宇, 等. ICU患者早期集束化氣道干預對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作用.中國綜合臨床, 2014, 30(4): 383-386.
[4]楊毅, 黃英姿, 邱海波.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重在預防.中華醫學雜志, 2014, 94(5):326-328.
Effect by combin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AP in EICU
LIU Cai-hong, LI Fu-qin, HUANG Yun-peng, et al. Depart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Manage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ect by combin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AP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EICU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MethodsThere were 67critical patients in EICU receiving ventilator by orotracheal intubation, naso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tomy≥ 48 h. 32 cases among them were taken as group A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35 cases as group B receiving combin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AP. Group A received no speci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fection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usage rate of ventilator was 34.02% in group A and 34.42%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Group A had VAP infection rate as 12.30 ‰, and that in group B was 2.79 ‰. Group B had much lower VAP infection rate thangroup A,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quires further improvement in EICU patients with VAP. The combin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is study contai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occurrence of VAP.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Combin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fection rat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197
2015-06-15]
中國醫院協會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能力建設項目(項目編號:CHA-2012-XSPX-0629-1)
45005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
李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