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木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馬家鄉畜牧獸醫站 635753)
豬口蹄疫的特點及防治措施
周萬木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馬家鄉畜牧獸醫站 635753)
目前我國生豬養殖場數量逐漸增加,規模也越來越大,滿足了市場需求和人們的飲食需求,給養殖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生豬養殖過程中可能受到病害干擾,例如豬口蹄疫等。本文就豬口蹄疫的發病癥狀、特點和防治措施展開探討。
豬口蹄疫;發病特點;防治措施
口蹄疫是偶蹄動物如牛、羊、豬等可能感染的一種疾病,具有感染性高、熱性、急性的特點,病原主要是口蹄疫病毒。口蹄疫是一種世界法定的傳染病,發病頻率高,感染范圍大,在我國口蹄疫也叫牲畜五號病,我國規定凡是確認感染了口蹄疫的養殖場,都要做好無害化處理。
豬口蹄疫很少發生在散養豬中,多在生豬倉庫或者集中飼養豬場中發生,雖然豬口蹄疫沒有很明顯的季節性,但是一般發生于冬春和秋末,尤其是亞洲地區。這也說明了豬口蹄疫病毒在溫度變化較大的環境中或者免疫能力較弱的豬群中有較強的感染型,由此可見,保證動物完整的免疫能力至關重要,雖然有些養殖場已經對豬接種了若干次疫苗,但是口蹄疫仍然發病。給豬飼喂消毒不完全的泔水或者病豬肉的調運都可能引發口蹄疫,傳播媒介可能是運輸病豬的船車、飼養人員等。
病豬體溫一般升高到40℃左右,病豬蹄部出現糜爛和水泡,食欲不振,精神低落,蹄踵、趾間出現微熱和發紅現象并且比較敏感,一段時間后出現水泡,一般為蠶豆或者米粒大小,破裂后出現糜爛和出血,如果病菌感染深入,還可能出現蹄匣脫落等癥狀,這時病豬可能臥地不起,不愿意走動,病豬的行走、飲水和進食受到嚴重影響,病豬體型逐漸消瘦,最后可能因為器官衰竭而死亡。
很多養殖戶一旦發現豬感染了口蹄疫,就一味注射藥物,實際上對病情沒有明顯幫助,如果一個針頭多用的話還會加快感染速度。某些養殖戶給病豬注射抗過敏藥物如地塞米松、氨基丙啉等,會降低病豬的免疫力,引發病豬大范圍死亡,還有一些獸醫給病豬注射抗生素,并沒有明顯療效。
部分養殖戶為了減少經濟損失,刻意不上報疫情,為了獲取經濟效益,將感染了口蹄疫病毒的病豬私自賣給屠宰場,引發口蹄疫的大范圍傳播。對于可能感染了口蹄疫病毒的豬群,養殖戶要及時將疫情上報并采集樣本送檢,封鎖發病現場,對養殖場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隔離病豬,對癥下藥,如果病豬達到了一定重量,經過有關部門批準后可以進行集中屠宰,按照相關規定做好后續處理工作。
首先,養豬場和外界環境要做好隔離工作,做好養豬場滅鼠、滅蠅、廢物處理工作,車輛和外界人員嚴禁進入養殖場,采購豬的車輛和工作人員要經過兩次消毒后才能夠進入養殖場,裝豬臺不能放在養豬場內,明確銷售人員和生產人員各自的職責,銷售人員賣出豬后也要消毒才能進入養殖場;第二,嚴禁養殖場工作人員到市場購買牛羊豬肉,不允許到其他養殖場診斷疫情,外出后必須嚴格消毒或者隔離兩天后才能進入養殖場;第三,日常消毒工作必須重視,這也是從根本上隔絕病原的方法。一般使用安滅殺、活性氯、戊二醛等消毒,根據環境需求加水稀釋,污水池、裝豬臺等都要清掃后消毒。
疫苗接種頻率為春夏每隔120~180d一次,秋冬每隔90d接種一次,一般使用濃縮滅活苗,也可以注射耐受口蹄疫豬的血清,每頭注射3~15ml,為了增強豬的免疫力,可以在飼料中加入維生素和青花素等。
養殖戶發現豬群感染口蹄疫后要及時上報疫情并封鎖養殖區,做好如下防治措施: (1)將養殖場封鎖后對豬欄使用戊二醛,每天消毒2~3次,對豬群使用過氧乙酸消毒,濃度為1~3%左右; (2)在飼料中混入青花素、阿莫西林或者黃芪多糖控制感染;(3)對蹄部出現潰爛的豬,使用碘酒或者氯霉素消毒,外用紅霉素軟膏并用過氧乙酸清洗母豬乳房。
口蹄疫發病需要傳染源、感染途徑和豬群,缺少一種就會出現口蹄疫疫情,因此必須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出現患病豬及時處理,才能有效控制口蹄疫的發病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