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全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74199)
哺乳仔豬下痢的綜合防治
李福全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74199)
把好哺乳仔豬下痢關,是培育仔豬和提高母豬生產效益的關鍵環節之一。通過多年在農村基層工作實踐,認為:仔豬下痢誘因復雜、多樣,與母豬產前、產后的飼養管理,臨產護理,哺乳仔豬的保育以及臨床治療等技術措施相關,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哺乳仔豬;黃痢;白痢;綜合防治
仔豬下痢,是哺乳仔豬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之一。在母豬生產中,抓好仔豬下痢的防治工作,對降低哺乳仔豬的發病死亡率,提高斷奶成活率,為市場提供健康、優質的豬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仔豬下痢是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哺乳仔豬黃痢和白痢。
又叫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多發生于初生一周以內的哺乳仔豬,以1至3日齡多見,發病死亡率較高。帶菌母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病豬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糞便呈漿水狀,黃色或黃白色,含有凝乳塊,糞便沾尾、后肢等處;病豬精神沉郁,吃乳減少或停止;脫水,迅速消瘦,眼球下陷,最終全身衰竭、昏迷而死亡。如未及時發現往往來不及治療。
病因除特異性大腸桿菌外,非特異性病因的影響也起到重要作用。如圈舍衛生條件差,陰冷潮濕,氣候、環境突變;母豬飼料品質差,飼料配合不當,突然更換飼料;母豬過肥,母乳含脂率過高,或母豬過瘦,泌乳量不足;仔豬補飼過遲,造成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都可誘發本病。
本病多發生于30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以10~20日齡最多見。病豬下痢,糞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黃綠色,漿糊狀,有特殊的腥臭味;有時出現嘔吐,糞便帶有氣泡或混有血液。病豬精神沉郁,被毛粗亂,吃乳減少,逐漸消瘦;怕冷寒顫,常堆疊伏臥,生長發育遲滯。如不及時治療,常因繼發感染而危及生命。
針對各種誘因,要從母豬產前、產后的飼養管理;臨產護理;哺乳仔豬保養育肥等方面著手。
給母豬飼喂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飼料,給以充足清潔飲水;每天讓母豬適當的自由運動和光照。日糧中,能量、蛋白質、礦物質飼料和青粗飼料要合理搭配,力求營養全面,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提高初生仔豬的健康水平。同時根據母豬的體況及妊娠期的不同階段,適當調整營養供給,防止母豬過肥或過瘦。
臨產前,圈舍應徹底清掃,并用2~5%的來蘇兒或2~3%燒堿水消毒。臨產前7d至產后3d,按日糧的10~20%減少精料喂量,適當供給多汁青綠飼料,這對母豬發生產褥熱、乳房炎、乳房結塊、產后食欲不振和因乳汁過濃而發生仔豬下痢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有仔豬黃痢病史的母豬,分娩前3d至分娩后2d,選用在乳腺中分布濃度較高的廣譜抗菌素,如土霉素、金霉素、四環素等,內服,一次量每1kg體重10~25mg,每天2次。對預防仔豬黃痢和母豬產后感染有較好的效果。
產后3d起,逐漸增加飼喂量,到7d后達到哺乳母豬的飼養水平。保證供給清潔的飲水,適當增加青綠飼料,盡量避免更改日糧、改變圈舍環境;對圈舍做定期消毒。
母豬分娩時,應進行接產護理。剛產出的仔豬用毛巾擦干身上、口鼻處的羊水,剪乳犬齒,斷臍帶;然后將抗腸道感染的抗菌藥片粉劑,用涼開水調制成漿糊狀,用竹片或其它片具沾取適量,涂擦于仔豬的舌根處喂服;也可直接把藥粉用小勺投于舌頭上喂服 (每天2次,連用3d),以預防早期下痢。然后逐一將仔豬放到護仔箱或保育欄內。待母豬產完仔豬,排出胎衣后,拖干地面的羊水,用0.1%的高錳酸鉀液清洗母豬的乳頭及周圍皮膚,將仔豬放回到母豬身邊,讓仔豬盡早吸食初乳。
為防止仔豬營養性貧血,增強抗病力,產后2~3d內應進行補鐵。補鐵的方法較多,但目前最有效、方便的方法是,給仔豬肌肉注射鐵制劑,如右旋糖酐鐵注射液、富鐵寧、牲血素等,每頭注射1ml。
給仔豬提早補飼,讓仔豬在母豬泌乳高峰期過后就能采食。從7日齡開始誘食補飼,給以清潔飲水,防止喝臟水、糞水。
在哺乳期內,要抓好仔豬的保溫防寒、防壓措施,經常保持圈舍干燥、衛生,實行定期消毒。
一窩中如有個別仔豬出現下痢,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1)抗菌素治療。目前針對下痢可用的抗菌藥種類較多,但為防止并發癥、繼發病的發生,應選用抗菌譜廣、殺菌力強、不良反應小的藥物,按治療劑量注射或口服,每天2次,連用3~5d。 (2)根據下痢輕重可酌情采取聯合用藥治療,即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具有協同作用的抗菌藥,如多粘菌素B、粘菌素與四環素類、增效磺胺聯合使用;抗菌藥與止瀉吸附藥 (矽碳銀、藥用炭等)聯合治療。 (3)對脫水較重的病豬結合補液治療。
(1)由于仔豬下痢的誘因復雜多變,發病急,單從臨床治療方面著手是不夠的,即使病豬治愈后,也會給日后的生長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要積極采取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綜合措施,盡量消除各種誘因。本病的發生歸結起來,主要與母豬和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有密切關系。防治的關鍵要抓好母豬產前、產后和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為此,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應制定相應的飼養管理技術操作規程和獸醫防疫制度。
(2)豬場內的生產母豬群中,對仔豬下痢頻發,有免疫缺陷的個體應做淘汰處理。在選留后備母豬時,應選擇健康、順利生長發育的仔豬,有下痢病史的仔豬不能留做后備豬。
(3)仔豬下痢的綜合防治措施,是飼養管理與防疫治療有機結合的技術工作。抓好飼養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工作技能;同時,技術人員與飼養管理人員之間保持密切聯系、協作配合,是搞好綜合防治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