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屏
腦梗死患者癱瘓肢體的康復護理體會
劉錦屏
目的總結腦梗死患者癱瘓肢體康復護理干預體會。方法55例腦梗死伴有肢體癱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總結康復護理體會, 比較康復護理前后患者肌力變化。結果所有癱瘓肢體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有效率達到96.4%(53/55);患者出院時患肢肌力出現明顯改善, 與入院治療時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梗死患者癱瘓肢體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肌力, 為患者臨床治療和良好預后創造良好條件, 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腦梗死;癱瘓肢體;早期康復護理
現階段, 我國腦梗死患者搶救成功率逐年上升, 但若忽視預后護理, 患者生活質量仍會受到較大影響。為減輕患者痛苦, 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本院在為腦梗死肢體癱瘓患者開展臨床診療時, 將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作為臨床護理工作重點,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選擇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55例腦梗死肢體癱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55例腦梗死肢體癱瘓患者臨床資料, 其中男31例, 女24例,年齡57~79歲, 平均年齡(65.3±3.9)歲。所選病例均不存在其他功能性障礙病史, 且均符合腦梗死肢體偏癱相關診療和護理標準[1]。入選標準:①患者年齡≤80歲;②患者系初次患腦梗死;③患者知情同意。
1.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患者長期受壓位置進行經常性按摩, 促進血液循環。經常擦拭全身, 防止壓瘡;患者病情穩定后, 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早期康復護理。
1.2.1 臥床期護理 取患者舒適體位, 如側臥位、仰臥位等,定期為患者更換體位, 防止肢體長期受壓而形成壓瘡和其他并發癥。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 要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如被動按摩、被動肢體鍛煉等, 促進患者局部位置血液循環,避免形成肌肉萎縮。
1.2.2 語言功能恢復 護理人員應在治療早期與患者建立交流機制和情感關系, 若患者語言溝通能力受限, 可先通過圖片、動畫等形式進行感官刺激。針對癱瘓程度, 訓練要所側重。患者出現遺忘癥后, 護理人員要不斷反復強化事物名稱和特點, 增加記憶;若患者為運動性失語, 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構音困難, 護理人員應重點為患者示范口型, 并進行一對一教學。告知家屬全力配合患者預后工作, 與患者進行言語溝通, 努力為患者創建良好交流平臺, 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盡快恢復。
1.2.3 運動功能恢復 運動功能恢復包括坐、立、行訓練,通常在患者接受治療5~7 d后, 可為患者實施坐位訓練。初期訓練患者進行小范圍和小幅度坐姿, 角度宜<60°。在患者能承受范圍內逐漸增加“坐”角度, 時間也相應延長。通常,在患者坐位平衡訓練有成效后, 訓練重點逐漸轉向站立訓練,訓練過程是由被動站立向自主站立過渡。若患者站立穩定,可逐步實施行走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有節奏訓練,根據患者行走姿態和走路穩定程度, 適當增加時間和難度。醫護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肢體是否出現疼痛和腫脹現象, 若是發生在冬季, 切忌患肢暴漏在空氣中的時間不宜過長, 避免受涼影響康復。
1.2.4 日常訓練 為患者開展日常康復訓練, 包括吃飯、穿衣、如廁、洗澡、上下樓等, 護理人員參與其中, 充分發揮指導和鼓勵作用。要求家屬做好配合工作, 在疾病早期充分執行康復訓練計劃, 并貫穿始終。注意整個早期康復訓練,要根據患者實際承受能力而定, 做到循序漸進, 切不可急功近利。
1.3 肌力恢復觀察 根據腦梗死患者肌力情況, 可將肌力分為六個等級具體如下:①0級:完全癱瘓, 檢測不到肌肉收縮程度;②1級:可測定患者肌肉收縮程度, 但無法進行運動;③2級:患肢可在床上進行平行移動, 但無法負重;④3級:患肢可抬離床面, 但無法對阻力進行抵抗;⑤4級:患肢可抵抗部分外界阻力;⑥5級:肌力恢復正常;2~5級表示患者出現肌力恢復。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癱瘓肢體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效率達到96.4% (53/55);患者出院時患肢肌力出現明顯改善, 與入院治療時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是由腦部供血障礙引起, 占全部腦卒中的80%[2]。腦梗死發生后, 可導致患者出現肢體癱瘓, 損傷機體功能, 并對運動神經系統構成嚴重影響。護理人員多以健康指導和飲食控制作為肢體癱瘓患者康復指導,并告知家屬和患者進行主動康復鍛煉。多數患者因難以忍受疼痛, 很少能夠做到主動治療和鍛煉。因此, 預后緩慢、治療效果不佳。根據多年臨床護理經驗, 認為除以上護理干預外, 還應做好以下幾方面護理措施。
3.1 心理護理 老年人是腦梗死多發人群, 疾病發生后, 患者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 心理負擔較大。護理人員要進行及時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慰, 并與患者主動溝通, 反復向患者和家屬強調康復鍛煉的重要性, 使其能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3.2 制定康復計劃 為切實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應不斷改善住院環境, 為患者減輕壓力, 保持心情愉悅。除此之外,要為每位患者制定對應康復計劃, 包括訓練開始時間、初始拉伸角度、訓練進展以及康復周期等。
3.3 出院指導 患者接受一段時間治療后, 視情況予以出院, 護理人員要督促患者和家屬經常做主動康復訓練, 進而增加肢體關節和肌肉力量。
綜上所述, 對腦梗死患者癱瘓肢體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肌力,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促進患者預后。
[1]向秀芳. 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2011,9(5):158-159.
[2]曾玉玲, 羅淑瓊, 曾穎暉. 腦血栓患者的康復護理. 中國醫藥指南,2011,9(2):144-1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151
2014-12-05]
110000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內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