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朱亞杰
PDCA循環在壓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徐輝 朱亞杰
目的探討有效提高壓瘡護理質量的方法。方法將122例難免壓瘡患者設為對照組, 采用傳統模式實施壓瘡護理管理;另選不同時期148例難免壓瘡患者設為試驗組, 應用 PDCA 循環實施壓瘡護理管理。比較兩組難免壓瘡護理有效率和院內壓瘡發生率。結果對照組難免壓瘡護理有效115例,有效率94.26%, 發生院內壓瘡7例, 發生率5.74%;試驗組難免壓瘡護理有效141例, 有效率99.32%,發生院內壓瘡1例, 發生率0.6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PDCA循環對壓瘡實施護理管理, 實現了壓瘡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提高了難免壓瘡護理有效率, 有效降少了院內壓瘡的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PDCA循環;壓瘡;護理管理
PDCA管理模式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w.E. Deming)博士根據客觀規律總結提出的, 是廣泛應用于質量管理的標準化、科學化的循環管理體系, 包括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1], 是護理質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臥床患者皮膚出現的最嚴重的問題是發生壓瘡,一旦發生, 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 嚴重時還會因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2], 因此, 預防壓瘡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護理工作。2013年4月, 本院護理部壓瘡管理小組應用PDCA模式對壓瘡實施管理, 取得較好的效果, 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3月各病區上報的122例難免壓瘡患者為對照組, 患者年齡27~94歲, 平均年齡71歲;Braden評分均≤12分, 平均評分10.1 分。選擇2013年7~8月各病區上報的148例難免壓瘡患者為試驗組, 患者年齡29~89歲, 平均年齡72歲, Braden評分均≤12分, 平均評分10.05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按傳統護理模式實施壓瘡護理管理。
1.2.2 試驗組應用PDCA模式實施壓瘡護理管理。
1.2.2.1 現狀分析 醫院護理部壓瘡小組針對醫院壓瘡管理現狀進行調查, 對結果進行分析, 見圖1。

圖1 壓瘡管理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1.2.2.2 計劃階段 根據現狀分析結果, 討論制定改進方案, 計劃3個月內完成第1次循環。
1.2.2.3 實施階段 ①護理部重新調整壓瘡小組成員, 以壓瘡多發科室護士長及護理骨干為主, 提高壓瘡小組專業護理水平, 制定小組成員具體分工、職責, 規范化管理。②壓瘡小組結合壓瘡護理的新進展, 詳細制定醫院壓瘡管理方案,修訂壓瘡管理制度;實施壓瘡集束化干預策略;規范壓瘡上報流程。③加強科室安全管理, 提高壓瘡風險防范意識。責任護士對每一位新入院患者, 應用Braden評分量表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Braden評分≤16分為低危患者, 建立動態評估記錄表, 床頭懸掛警示標識, 每班嚴格床頭交接, 落實防范措施;壓瘡評分≤12分為高危患者, 結合患者病情, 科室24 h內上報難免壓瘡, 嚴格杜絕非預知院內壓瘡的發生。④上報的難免壓瘡, 壓瘡小組成員24 h內進行會診, 提出意見并跟蹤質控。⑤規范壓瘡護理文件的書寫和管理, 以科學、實用、簡化為原則, 重新設計壓瘡各種護理表格。⑥護理部定期組織培訓, 普及壓瘡新知識及新型敷料的使用。⑦醫院為壓瘡易發的科室配備壓瘡護理專用設備, 方便患者使用。
1.2.2.4 檢查階段 發揮三級質控管理作用, 責護組長為第一責任人, 嚴格落實各項護理措施;科室質控組每日檢查壓瘡預防措施落實情況及文件書寫質量;護理部壓瘡小組成員每周進行跟蹤檢查, 根據轉歸情況調整護理措施。
1.2.2.5 處理階段 壓瘡小組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以循證為原則, 對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予以標準化、流程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 并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解決。
1.3 評價方法 兩組患者出院時進行評估, 未發生壓瘡為護理措施有效, 計算有效率;發生壓瘡為難免壓瘡發展為院內壓瘡, 計算院內壓瘡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壓瘡護理有效率與院內壓瘡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難免壓瘡護理有效率及院內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難免壓瘡護理效果比較[n(%)]
3.1 PDCA模式, 實現了壓瘡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應用PDCA模式管理壓瘡, 壓瘡護理措施有效的轉動起來。試驗組通過現狀調查, 找出醫院壓瘡護理存在的問題, 通過論證, 制定出解決方法, 并組織實施, 定期進行總結反饋, 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 重新收集資料進入下一個循環改進(即PDCA小循環)。例如此試驗過程中, 護理部制定了明確的難免壓瘡上報流程, 但護士對難免壓瘡標準掌握不準, 上報準確率不高。壓瘡小組成員通過討論, 重新設計了難免壓瘡上報表, 表格中增加了難免壓瘡上報條件及標準, 在每項標準前設有選擇窗口,責任護士按患者實際病情進行選項填寫, 根據填寫結果, 可以清楚的判斷出所報病例是否符合難免壓瘡, 從而有效保障了難免壓瘡上報的準確率。如此, 環環相扣, 使壓瘡的護理始終處于動態的持續改進中, 提高了壓瘡的護理質量。
3.2 PDCA模式科學的管理壓瘡, 保障了患者安全 隨著醫院管理理念的增強, 患者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眾多國家醫務界高度重視, 中國醫師協會提出的2008年患者安全十大目標中第8位目標為防范與減少患者壓瘡發生。壓瘡一旦發生, 不僅使患者增添痛苦, 增加護士的工作量;同時,隨著相關治療費用的增加, 極易引起醫療糾紛, 成為護患矛盾的導火索。因此, 科學管理壓瘡, 是保障患者皮膚安全的重要前提, 而全體護理人員對壓瘡問題的重視和預防意識的提高是防止壓瘡的基礎。本組試驗中, 試驗組采用PDCA管理壓瘡, 從患者入院風險評估到防范措施落實, 效果評價等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質控監管, 不斷總結, 持續改進, 使壓瘡護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表1結果顯示, 試驗組壓瘡護理有效率為99.32%。
綜上所述, PDCA作為科學的模式, 具有完整性、統一性、連續性, 不斷循環, 不斷提高, 是實現壓瘡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有效方法, 保障了患者安全,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繼平. 護理管理學. 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85-187.
[2]李小寒, 尚少梅. 基礎護理學.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2-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205
2014-12-05]
118000 丹東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徐輝);丹東市振安區醫院護理部(朱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