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磊
推拿后人工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
毛磊
目的觀察推拿后人工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 治療組選用推拿后人工牽引治療, 對照組用常規機械牽引合推拿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0%, 對照組總有效率82.5%, 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拿后人工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神經根型頸椎病;推拿;人工牽引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與之相應的是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習慣的改變和不良嗜好的增多促使頸椎病成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好發年齡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態勢, 嚴重阻礙于我國的人口健康和經濟發展;近年來, 中醫在治療頸椎病上療效顯著、安全可靠, 尤其是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在6型頸椎病中最為常見, 約占60%~70%[1],作者運用推拿后人工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療效顯著,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的中醫科針推室門診80例診斷明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40例。治療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齡18~29歲9例,30~68歲31例;病程最短10 d, 最長9年;單側患病35例, 雙側患病5例。對照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齡16~29歲10例,30~65歲30例;病程最短12 d, 最長6年;單側患病36例, 雙側患病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 將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擬定如下。①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 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 頸椎退行性病變;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年人, 長期在單一姿勢下工作過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電腦者, 往往呈慢性發病。②頸、肩、背部疼痛并伴有上肢的放射性疼痛, 或者受壓迫的神經根支配區域皮膚感覺出現異常(如麻木)。③頸部僵硬,活動功能受限, 病變頸椎棘突間及椎旁、患者肩胛骨內上角等處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或團塊狀硬結, 嚴重者可出現上肢肌肉萎縮, 肌力不同程度下降, 肱二頭肌腱和肱三頭肌腱反射活躍, 或者反射減退甚至消失;相關實驗如頭頂叩擊實驗、椎間孔擠壓實驗、臂叢神經牽拉實驗均為陽性。④X線正位攝片顯示, 鉤椎關節增生變尖或呈牛角狀外翻, 單個或某一階段棘突向一側偏歪;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或反弓, 椎間隙變窄, 椎體前后緣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 或間椎體后緣“雙邊征”;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或MRI成像提示椎間盤變形、椎間孔狹窄、髓核突出。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 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3]:頸部扭傷、肩周炎、腕管綜合征;頸部結核、腫瘤、骨折等患者;有合并心腦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不能配合完成治療和觀察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1.3.1.1 推拿 ①取穴:頸、胸夾脊, 風池、風府、大椎、天柱、定喘、肩井、巨骨、天宗、曲垣、天髎、肩貞、曲池、外關、合谷等。
1.3.1.2 手法操作 ①坐位:患者取端坐位, 術者立于其后,分別用拇指揉撥、推理、點按, 多指拿揉、小魚際滾揉3條線[4](風府至大椎、天柱至定喘、風池至肩中俞), 中指點按頸臂穴, 使酸脹得氣感自頸、肩部逐漸向肘、腕、指部感傳。②俯臥位 : 患者取俯臥位, 術者立于頭前位, 用拇指、掌根、前臂揉3線(胸夾脊線和膀胱經旁開2條線)和3緣(肩胛骨上緣、內側緣和外側緣), 拇指點按肩井、巨骨、天宗、曲垣、天髎、肩貞穴, 除常規取穴外, 另用拇指點按缺盆穴, 使得氣感自頸部向手指感傳。③仰臥位:患者仰臥位, 術者取頭前坐位, 分別用四指掏揉、四指頂揉、多指交替拿揉3肌(頸棘肌、中后斜角肌、胸鎖乳突肌), 雙手掌根對揉、對搓, 掌指關節滾、叩6經(手三陰三陽經);拇指點按曲池、外關、合谷穴, 除常規取穴外, 術者另用中指彈撥患者患側極泉穴,使酸、麻、脹、痛感由肩感傳至指尖。
1.3.1.3 人工牽引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術者立于頭前位, 將2條長寬130 cm×130 cm見方的按摩巾折疊成130 cm ×130 cm, 分別置于患者枕骨下緣和下頷部, 經顳部耳前后緣交鎖擰成麻花狀, 術者于弓步站定;一助手立于患者右側,用一厚棉枕置于患者雙膝上緣, 雙前臂合攏, 在患者大腿中下端繞過, 雙手相扣, 胸部輕伏于厚棉枕上固定患者;術者徐徐發力, 控制牽引角度在前屈位10~15°, 從較小力量逐漸加大力度, 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牽引時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和術者根據手下感覺確定牽引力, 一般不超過患者體重的1/7),拉開后堅持1 min, 緩緩回復, 如此重復3~5次, 操作過程中常可聽到“咔嗒”響聲, 注意牽引時, 不可過快過猛, 以免造成頸椎新的損傷。推拿時間20~25 min, 牽引時間8~10 min;1次/d,10 d為1個療程。
1.3.2 對照組 枕頷帶機械牽引, 牽引力3~6 kg, 牽引后用推拿手法(同治療組)治療。牽引時間25~30 min, 推拿時間20~25 min,1次/d,10 d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結果 治愈:患者上肢麻木疼痛完全消失,肌力正常, 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 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患者上肢麻木疼痛明顯好轉,頸肩背痛明顯減輕, 頸、肢體功能明顯改善, 臨床癥狀緩解。功能障礙有緩解。有效:上肢麻木疼痛有減輕, 但仍遺留有部分臨床癥狀, 功能障礙有緩解。無效:各項指標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21例, 顯效13例, 有效4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治愈14例, 顯效9例, 有效10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率8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部軟組織、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 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5], 導致局部循環障礙, 組織充血、水腫產生無菌性反應而出現疼痛、麻木等一系列臨床癥狀;中醫辨病認為此病屬“痹癥”范疇,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七八肝氣衰, 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 精少, 腎氣衰, 形體皆極, 則齒發去”。說明年老肝腎虧虛, 氣血不足致筋衰骨痿;而風寒濕邪雜至, 乘虛而入合之導致氣血痹阻, 經絡不通。針對病因、病機, 在治療上按摩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痙攣, 促進血液循環, 起到疏通經絡、開通閉塞, 活血柔筋, 緩痙止痛的作用;牽引可以拉寬椎間隙, 擴大椎間孔, 整復椎體移位,解除神經壓迫, 恢復頸椎的功能活動, 起到消腫痛、整錯位、利關節的作用, 使骨合縫, 筋入槽。
綜上所述, 在推拿后人工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相比于傳統的機械牽引后推拿, 具有定位準確、操作靈活、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的特點, 更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沈來華, 羅開濤, 高峰, 等. 溫針配合立體動態干擾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2):841-84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改司.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89-190.
[3]徐明. 多體位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 長春大學學報,2014,24(2):187.
[4]李同軍, 王敏, 金成龍, 等. 以頸中推拿為主治療頸性失眠的臨床觀察. 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31(2):104-105.
[5]任艷君. 針刺經外奇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 中國民間療法雜志,2014,22(1):13-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180
2014-12-05]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市直機關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