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張秀梅
目的分析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70例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本次70例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經對癥支持治療后, 痊愈69例, 死亡1例, 死于多臟器功能衰竭。結論掌握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 降低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發生率, 并給予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綜合治療, 可有效降低其臨床死亡率。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
新生兒是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且多發于夏秋季節,柯薩奇病毒(COX)、埃可病毒(ECHO)以及脊髓灰質炎病毒為主要病原體, 口、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 并且還可經羊水、產道、胎盤等途徑傳播[1]。患兒病情嚴重程度與其年齡、性別、中和抗體情況、血型、病毒毒性、感染途徑等多種因素有密切關系[2]。為了分析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及臨床治療, 本院選取收治的70例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 現將其相關報告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40例, 女30例, 均為出生1~30 d內的新生兒。其中早產兒5例, 足月產兒65例。所有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癥狀,其體溫一般在37.7~39.6℃。
1.2 輔助檢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患兒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可知, 70例腸道病毒感染患兒, 血清肌酶中乳酸脫氫酶(LDH)、α-羥基丁酸脫氫酶(HBDH)升高患兒共35例;中性粒細胞<50%患兒共32例, 中性粒細胞>50%患兒共38例;白細胞計數為(6.5~10.0)×109/L患兒共22例, 白細胞計數為(10.0~25.0)×109/L患兒共48例。
1.3 治療方法 本次所有患兒均給予綜合治療方法進行干預, 給予第三代頭孢抗生素、物理降溫、丙種球蛋白、營養支持。所有患兒均給予綜合治療, 治療5 d后, 腦脊液異常患兒再次接受復查, 檢查結果顯示, 其細胞數以及蛋白水平均有明顯下降;連續治療7 d后病情恢復。
本次70例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經對癥治療后, 痊愈出院69例, 死亡1例, 患兒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最終死亡。
腸道病毒屬于常見的一類致病微生物, 新生兒為易感人群, 屬于小RNA病毒科, 其中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是導致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其中大部分致死性腸道病毒是由埃可病毒Ⅱ感染引起的。其中在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階段, 新生兒臨床感染率為13%, 并且從患兒體內分離出的病毒株和該階段社區流行病毒株一致[3]。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分析:發熱為病毒感染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 可引起腦膜炎、心肌炎、腦炎以及新生兒敗血癥等多種疾病, 并可造成多臟器衰竭, 引起急性炎癥反應。臨床一般在患兒腦脊髓、糞便等體液中分離出腸道病毒以此來確診。根據相關報告統計,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其腸道病毒在腦脊液中的檢測率為43.9%, 在糞便中的檢測率為70.8%, 糞便陽性率相對較高[4]。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①生產過程中的垂直感染。大部分新生兒被腸道病毒入侵感染后, 被認為是在分娩過程中母體生殖道分泌物、血液引起, 或是在分娩后接觸到母體口咽分泌物、暴露糞便導致, 臨床漏診率及誤診率較高。②子宮內被感染。部分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是在出生后數小時內發病, 因此其腸道病毒感染可能發生在子宮內。胎兒生產后在羊水培養出現腸病毒, 或在新生兒組織中檢測到腸病毒抗原, 或者新生兒出生后第1天就可在其血清中檢測出相應抗體, 均可證明患兒為子宮內感染。③來自家族成員的感染。腸道病毒可從懷孕婦女到母體(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的母親)的喉頭、肛門、子宮頸拭子等培養出來, 并且有部分腸道病毒能夠從其父親、兄弟姐妹等他家族成員中培養出來。④通過胎盤傳導。新生兒腸道病毒也能夠經胎盤培養出來, 由此表明, 子宮內感染一般是經胎盤傳導。并且腸道病毒能夠從懷孕婦女的糞便或子宮頸分泌出來,并且能夠在羊水中生長, 上述現象證實了上行性感染的可能性。另外, 病毒血癥以及腸道病毒感染的臨床癥狀一般出現在新生兒出生后。根據臨床研究資料表明, 約有22%新生兒死于柯薩奇B型病毒的感染, 約有11%的伊科病毒感染均發生在子宮內[5]。
在臨床治療中, 一般可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臨床常用治療方法有:①支持性療法。一般對于輕度患兒, 臨床常給予支持性療法干預, 無需給予患兒特別藥物治療, 對于嚴重患兒在給予支持治療外, 還需給予血液成分或心血管藥物治療。②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臨床主要治療方法, 主要是由于免疫球蛋白含有多種不同的血清型抗體, 能夠提供給有感染癥狀患兒血清專一性抗體。因中和抗體的缺乏, 是導致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為了降低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發生率, 需加強預防, 孕婦在分娩期禁止與疑有腸道病毒感染患兒接觸;如產婦在分娩前后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燒、胃腸道感染等現象, 胎兒娩出后需盡量不與之接觸。若發現新生兒有不明原因的發熱時, 需第一時間告知醫師, 并給予全面診治, 以便及時給予患兒有效的治療干預。
綜上所述, 由于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腦膜炎、心肌炎、腦炎以及新生兒敗血癥等多種疾病發生, 甚至可造成患兒多器官功能衰竭, 最終導致患兒死亡。因此掌握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 積極給予有效的預防, 是降低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率的重要方法。
[1]陳宗波. 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診斷.臨床兒科雜志, 2012, 30(6): 504-506.
[2]王妙嬋, 徐愛芳, 高錦. 464例兒童手足口病腸道病毒感染狀況分析.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0, 20(10):2496-2497.
[3]張愛梅.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研究趨勢的共詞分析.臨床兒科雜志, 2015, 33(1):78-82.
[4]李凱, 劉超, 王娟, 等. NICU醫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4):598-601.
[5]包進, 李曉春.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綜合表現及治療.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21):105-1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59
2015-06-02]
474150 河南省鄧州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