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冰
肺隔離癥患者手術治療的臨床護理體會
陸劍冰
目的探討肺隔離癥患者術后護理體會。方法回顧性分析12例肺隔離癥患者臨床資料,均進行體位選取、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引流管護理、疼痛護理以及康復訓練等術后護理, 對比分析其術后護理效果。結果12例肺隔離癥患者術后護理效果顯著, 平均住院天數(11.00±1.08)d, 且未發生并發癥, 1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在術后6個月內對其電話隨訪, 無復發病例。結論對肺隔離癥患者進行體位選取、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引流管護理、疼痛護理以及康復訓練等術后護理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 對患者的康復有一定促進作用。
肺隔離癥;術后護理效果
肺隔離癥是臨床醫學中很少見的先天性肺發育畸形疾病, 引發該病主要的原因是在肺發育過程中, 連接原始主動脈和原始肺的血管沒有退化, 高壓血流經過時, 對肺部進行壓迫, 致使形成隔離癥[1]。肺隔離癥分為葉內型和葉外型,其中葉內型患者較多。肺隔離癥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呼吸道癥狀, 如反復發作的肺感染、咳嗽、咳膿痰, 嚴重的會出現咯血癥狀。此病的并發癥也有很多, 比如葉內型隔離癥會伴有肺炎并發癥, 葉外型患者會并有其它畸形[2]。肺隔離癥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治療達到治愈效果。對此,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法, 針對某院接收的12例肺隔離癥患者作研究對象, 對其進行全面術后護理, 并探討其術后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法, 選擇某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肺隔離癥患者1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例, 女3例, 年齡6~58歲, 平均年齡(30.41±6.59)歲。葉內型8例(66.67%), 葉外型3例(25.00%), 合并膈疝1例(8.33%)。病程1個月~20年, 平均病程(9.57±1.24)年。臨床癥狀為反復咳嗽、咳膿痰、胸悶的6例, 反復發熱、痰中帶血的2例, 胸悶、氣促1例, 無癥狀體現偶爾出現肺內病灶的3例。對12例肺隔離癥患者均進行開胸探查術, 其中3例葉外型患者接受單純畸形肺切除術, 其余9例患者行肺葉切除術。
1.2 方法
1.2.1 體位選取 對肺隔離癥術后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對其康復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當患者麻醉蘇醒后, 生命體征達到正常時, 將患者半臥病床上, 這樣有助于患者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 對患者胸液的引流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1.2.2 病情觀察 在肺隔離癥術后患者床邊放置心電監護儀, 可以及時觀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壓、氧飽和度等變化,護理人員還要注意患者神志、面色等體征變化。因為手術創口面積大, 而且切除的隔離肺的供血大多是來源于胸主動脈分支, 在手術后會出現大量流血情況, 這樣很容易使患者因缺血而導致休克, 所以, 護理人員必須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變化, 發現異常, 及時上報醫師, 避免延誤病情。
1.2.3 呼吸道的護理 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進行吸引排除, 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 時刻監測血氧飽和度,同時觀察患者呼吸情況, 待患者清醒后, 指導其做深呼吸,拍患者后背, 幫助其咳嗽排痰, 在患者咳嗽時, 盡量用手按住胸口以減少患者疼痛。對痰多、排痰困難患者可進行霧化稀釋痰液, 促進痰液排出, 這樣可以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針對痰多粘稠、咳嗽無力的患者要進行電動吸痰, 排痰效果仍不好的需給予纖維支氣管鏡吸痰。
1.2.4 引流管護理 胸腔手術中最為重要的治理措施就是胸腔閉式引流, 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說明胸腔閉式引流的重要性, 并固定好引流管, 防止其脫落, 保持引流管通暢無阻, 避免發生扭曲、變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做好記錄, 護理人員需經常擠壓胸管以保證引流通暢, 避免因管腔發生堵塞而加重病情。擠壓方法如下[3]:護理人員站到患側, 在距離胸壁約10~15 cm處進行擠壓, 距離過近會引發疼痛, 太遠會影響擠壓效果, 在擠壓時, 兩手要前后相接,用力捏引流管, 觀察引流瓶內水柱波動情況, 同時用聽診器聽患者雙肺呼吸音情況。在術后24 h內, 如果發現引流液超過100 ml/h且持續2~3 h, 顏色呈鮮紅色、血壓降低、面色蒼白,有可能是胸腔內出血導致的, 需及時上報醫師, 并準備開胸手術。
1.2.5 疼痛護理 由于患者手術開口較大, 而且手術時間較長, 患者在術后麻藥過后會感到劇烈疼痛, 為了不增加疼痛, 患者不愿意配合護理人員做深呼吸、咳嗽、咳痰等有助于恢復肺功能的訓練。對此,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其家屬做詳細說明, 解釋疼痛原因和持續時間, 并教患者緩解疼痛的方法。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 安撫患者情緒, 盡量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對患者胸腔內的引流管做好固定, 避免因牽拉給患者帶來疼痛。針對個別患者的疼痛情況做分析, 必要時可以給患者服用曲馬多鎮痛藥或注射雙氯芬酸鈉鹽酸利多卡因以降低患者疼痛感。
1.2.6 康復訓練 在術后當天建議患者臥床休息, 護理人員可適當幫助患者翻身, 輔助患者做腿部屈伸訓練。術后第1天幫助患者做手腕等關節環繞活動, 對于術后48 h患者,可根據其身體狀況做下床活動, 同時觀察患者呼吸等情況,活動時間量力而行。幫助患者進行肺功能恢復訓練。
12例肺隔離癥患者術后護理效果顯著, 平均住院天數(11.00±1.08)d, 且未發生并發癥, 1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在術后半年內對其電話隨訪, 無復發病例。
臨床醫學上一般治療肺隔離癥都是采用手術切除方法,因此, 術后護理對患者順利康復出院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2例肺隔離癥患者接受全面術后護理的臨床效果, 總結出護理人員對肺隔離癥患者進行體位選取、病情觀察、呼吸道管理、引流管護理、疼痛護理以及康復訓練等術后護理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減少并發癥發生, 對患者的康復有一定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與閆懿等[4]對21例肺隔離癥患者術后護理研究結果一致,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付寧, 肺隔離癥患者圍手術期的觀察與護理,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2):138-139.
[2]葛春燕, 肺隔離癥患者護理體會,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0, 14(24):131-132.
[3]杜穎, 尹熙.整體護理在肺隔離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20):4913-4914.
[4]閆懿, 謝國璀, 沈琴, 等, 肺隔離癥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 陜西醫藥雜志, 2012, 41(2):199-20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71
2015-06-16]
528000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