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
肛門失禁的中醫治療體會
朱澤
目的探討肛門失禁患者的中醫治療。方法選取48例肛門失禁患者進行中醫治療并分析其療效。結果48例肛門失禁患者, 經治療顯效18例, 有效18例, 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5%。結論肛門失禁在治療上要根據不同損傷的部位、程度、范圍和患者年齡、體質強弱等采取靈活務實的方法治療。
肛門失禁;中醫辨證治療;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肛門失禁又叫排便失禁, 是指肛門失去控制大便的功能。手術損傷是致肛門失禁的主要原因, 導致肛門缺陷或神經損傷。中醫稱為“大便滑脫”或“遺矢”。對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肛門失禁患者進行中醫治療,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肛門失禁患者48例, 其中男36例, 女12例, 年齡56~78歲, 平均年齡70歲。病程7 d~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肛門失禁的診斷標準。
1.2 臨床表現 患者不能隨意控制排便和排氣, 肛門部常有糞便、黏液、分泌物污染內褲。根據失禁的程度可分為三種:肛門對干便、稀便均無法控制, 甚至糞便或腸黏液在行路、咳嗽、蹲下、睡覺時都會溢出, 污染衣服、被褥,稱大便完全失禁或全失禁。肛門能隨意控制干糞便, 但對稀糞和氣體失去控制, 稱不完全失禁或半失禁。對干糞能控制,對稀便控制不完善, 當稀便已到肛門口時, 括約肌才收縮,而這時已有少許稀便或黏液溢出肛門口外, 這種現象稱感覺性失禁[1]。
1.3 方法
1.3.1 熏洗坐浴法 硝礬洗劑, 趁熱先熏洗后坐浴洗, 每次20 min, 1 劑/d。通過熏洗清潔肛周皮膚, 消腫止痛, 收斂止血。殼皮湯(苦參皮、陳皮、黃柏皮、訶子皮、赤芍、罌粟殼、五倍子殼、蒼術各12 g, 米殼、黃芪、石榴皮、花粉、葛根各15 g, 升麻、麻黃各10 g, 枯礬6 g。水煎, 過濾取汁1000 ml,趁熱熏洗坐浴后, 20 min/次, 2 次/d, 1 劑/d, 具有除濕止癢,收斂柔軟, 提升固脫的作用。
1.3.2 飲食調理 避免食用粗糙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1.3.3 按摩 自我按摩兩側臀大肌、提肛穴、長強穴。
1.3.4 提肛運動 鼻吸氣, 嘴閉緊, 收腹, 有意將肛門內收上提緊縮肛門, 再慢慢呼氣放松復原為l次, 連續30~50次,每天早晚各1次。對加強肛門直腸肌肉收縮有一定的效果。
1.3.5 針灸法 主穴:取提肛穴、長強穴。配穴有腎俞、命門、百會、足三里、三陰交、關元、八髂、承仙等穴。留針15 min, 補法加艾柱灸或配合電針療效更佳[2]。
1.3.6 中藥內服療法
1.3.6.1 中氣下陷癥 見久瀉不止, 脫肛不收, 少氣懶言,四肢乏力, 食少無味, 舌淡, 苔白, 脈沉細無力屬脾胃虛弱。宜補中益氣湯, 扶正收斂劑。黃芪、龍骨、牡蠣各30 g, 山藥20 g, 人參、訶子、酸棗仁各15 g, 白術、當歸、陳皮、烏梅、茯苓各12 g, 升麻、炙甘草各10 g, 柴胡5 g。水煎服, 1 劑/d,分早、中、晚空服。
1.3.6.2 脾腎虧虛癥 見進食不消化, 泄瀉, 腰膝酸軟, 精神不振, 畏寒肢冷, 舌淡, 苔薄白, 脈沉細。宜四神丸合參苓白術散加減, 補腎健脾, 固腸止瀉。蓮子肉、扁豆、山藥、補骨脂、訶子各15 g, 龍骨、牡蠣各30 g, 人參、茯苓、白術、山茱萸、澤瀉、附子(先煎)各12 g, 肉豆蔻8 g, 五味子6 g,甘草5 g。水煎, 1 劑/日, 分早、中、晚飯前服。
1.3.7 手術療法 肛門失禁常因肛腸手術失誤、組織損傷或機械障礙及其他原因造成。由于此部位特殊又是污染區,手術要注意感染, 否則會影響療效。必須做好術前的各項準備, 嚴格消毒, 做到無菌操作;根據失禁程度, 選擇合理術式,手術操作要精細;換藥、護理不能粗糙, 要仔細;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甲硝唑靜脈滴注5~7 d。手術中肛門前方采用弧形切口可有效減少切口張力。選擇括約帶的型號相當重要,手術中要經常進行直腸指診檢查肛管壓力, 要求括約帶排空時肛管可以完全張開;括約帶充盈時肛管可以完全閉合。括約帶最佳位置為肛管、直腸交界處, 不宜過淺。整個系統均用專用填充液注滿, 必須排空氣泡。避免使用普通血管鉗夾壓人工肛門括約肌假體的任何配件, 否則可能造成損壞。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
無效, 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48例肛門失禁患者, 經治療顯效18例, 有效18例, 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5%。
中醫學認為, 肛門失禁是由于臟腑虛衰、氣血不足、中氣下陷、氣虛不固、肛門不能收攝, 或感受外邪損傷脾胃或肛門失治所致。肛門失禁的治療方法很多, 如肛門緊縮術、肛門環縮術等。根據不同病情、不同體質及性別差異選擇不同的手術。術者要熟練解剖知識, 盡量做到損傷小, 切忌魯莽行事, 杜絕醫源性事故的發生。術后加強護理, 預防感染是手術成敗的關鍵。
肛門和肛管靜息壓和收縮壓失禁患者顯著降低, 管壓肛區長度變短或消失;刺激肛直腸周圍病變, 如肛裂、括約肌間膿腫等, 可引起肛管靜息壓升高;先天性巨結腸患者肛門直腸抑制反射消失, 直腸脫垂肛門抑制反射缺乏或遲鈍;直腸患者感覺容量和最大容量降低, 然而直腸順應性增加;放療后的組織纖維化和直腸的炎癥性疾病可造成直腸的順應性下降。肛門直腸測壓也可作為術前狀態, 術后肛門括約肌功能評價的客觀指標[3]。肛門失禁括約肌修復或成形術患者術前、術后做肛管壓力檢查, 可對肛門直腸測壓檢查,觀察術后恢復情況提供客觀依據。
[1]張東銘.盆底與肛門病學.結直腸肛門外科, 1999(3):12.
[2]尹繼霞.針灸治療功能性大便失禁療效觀察.遼寧中醫雜志, 2006, 33(9):1175-1176.
[3]劉聲, 冀保齡, 馮風英.括約肌修復術治療不完全肛門失禁一例.山西醫藥雜志, 2002, 31(1):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63
2014-11-24]
162100 黑龍江省甘南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