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浩洋
(安徽省寧國市畜牧獸醫局 242300)
羊腦包蟲病例診治
龍浩洋
(安徽省寧國市畜牧獸醫局 242300)
羊腦包蟲病在農村較為常見,鄉村獸醫和農戶一般將其誤稱為 “羊耳風”或 “羊抽風”。基于剖析本病臨床顯癥特點、剖解病理變化、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的基礎上,探討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控制方案,應堅持 “以防為主”的總體方針,在治療上采取較為安全的治療方法,利于臨床上對本病準確的診斷及高效防治。
羊腦包蟲病例臨床癥狀典型特點表現為:初期飲食欲逐漸衰減,精神時好時壞,神情呆滯,口角流涎 (或帶氣泡白沫),磨牙,垂首塌耳,行走搖晃不穩,或作不自主轉圈運動。羔羊發病多為急性型,常規檢查體溫升高 (超正常值1~2.5℃), 呼吸、 脈搏頻數,多見間歇性神經癥狀發作,如角弓反張,回旋運動,不自主前沖或后退,興奮性增強,直覺敏感,易驚恐,運動失衡,容易摔倒,少數病例表現四肢麻痹及共濟失調 (二便失禁)。
剖解本病病死畜尸,癥見典型的腦膜炎癥狀,說明本病重點危害腦神經組織,引起神經中樞調節紊亂及基礎生理代謝失衡;腦炎病變明顯,還可見六鉤蚴在腦膜中移行時留下的彎曲傷痕;慢性病例可見腦、脊髓的不同部位有1個或數個大小不等的囊狀多頭蚴;在病變或蟲體相接的顱骨處,骨質松軟、變薄、甚至穿孔,致使局部頭部皮膚表面凸起,病灶周圍腦組織或較遠的部位有炎性反應,有時可見萎縮變性和鈣化的多頭蚴。
本病致病原為 “多頭蚴 (多頭絳蟲的幼蟲)”,其寄生于患羊的腦或脊髓引起炎性病變。多頭絳蟲的自然宿主包括人和犬、狼、狐等其它動物(終末宿主),主要寄生于小腸段,孕節片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節片與蟲卵散布于外界環境,污染飼草料、飲水等,被羊只 (中間宿主)食入而引起發病。
本病呈常年發病,但以初春季節較為高發;犬類是本病病原蟲主要的自然宿主 (終末宿主),流浪犬只盛行、犬糞隨意排放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最易引發本病;最易感對象是2歲以下幼齡羊,其次是成年羊和綿羊,牛也表現一定的易感性;在有病史的地區很難根治,常因直接或間接性感染引起羊只發病。
結合上述顯癥特點,最典型的是“不自主轉圈運動”,以及剖解特征性病理變化即可做出診斷。
(1)消滅傳染源,禁止犬、貓等動物進入羊場內,羊場應禁養犬類動物,并要盡可能防止羊場附近有流浪犬排糞便污染自然環境;本病致死病例 (包括剖解臟器、組織等)應作焚燒、深埋、消毒等無害化處理措施,避免再循環傳播本病。
(2)切斷傳播途徑,羊場內外環境要高度重視對犬只實施圈養 (拴養),農村適度規模養殖習慣用帶犬牧羊,這是有極大疫病傳播風險的,應當盡量予以糾正,同時應對犬糞妥善處理,收集到統一地點進行生物熱發酵處理,給犬只食用本病患羊的腦組織、內臟等,也容易留下疫病安全隱患,應堅決避免之。
(3)保護易感群,尤其是2歲以下的羊群要主動進行驅蟲,一般以每年2月、7月、12月下旬分別驅蟲1次,預防效果最佳,推薦使用 “吡喹酮”按800~100mg/kg體重應用。
(4)本病病史區 (場)應嚴格實施 “全進全出”制,待處理完最后一只羊后,徹底清掃、沖洗羊舍,糞污、墊料等可能被污染有機物嚴格按規定執行焚燒、腐熟、掩埋、消毒等無害化處理措施,最大化消滅疫源,并堅持30d以上的休養期,再入住下一批次商品羊,以降低本病再感染風險。
本病原則上應以防為主,落實各個傳染環節的有效預防措施以減少發病。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摘除原蟲寄生體,但對獸醫的技術水平有一定難度要求,手術過程中消毒不嚴,創口感染,腦組織損傷致出血、感染等,容易導致預后不良。因此,本病目前較為妥善的治療方法為:口服藥物治療。對蟲體寄生于后腦、腦深部的蟲體不宜采用手術摘除,以 “吡喹酮”口服治療較好,按80~100mg/kg體重用藥,絕水絕食半天后,拌料會飲水添加,必要時加入芳香劑、糖等改善拌藥水食風味,確保患羊攝入足量藥餌。1劑/d,連服3d,綜合治愈率70~80%。
龍浩洋 (1978.11-),男,安徽省寧國市人,本科,畜牧師,主要從事動物衛生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