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鳳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動監局 125300)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
張秀鳳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動監局 1253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消化道傳染病。以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為特征。近年該病流行更為普遍,許多養殖戶由于防治措施不當,導致死亡率增加,給養豬業帶來巨大損失。筆者根據近年來對該病的診療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原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成員。對乙醚、氯仿、氫氧化鈉、甲醛、碘以及季銨化合物等敏感;不耐光照,糞便中的病毒在陽光下6h失去活性,病毒耐酸,強毒在pH2時仍然相當穩定;病毒對熱敏感,但在低溫下可長期保存,液氮中存放3年毒力無明顯下降??祻拓i排毒可長達2月,甚至可長達109d。
豬傳染性胃腸炎傳染源為發病豬、帶毒豬及其他帶毒動物。病毒存在于病豬和帶毒豬的糞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豬康復后可長時間帶毒,成為最危險的傳染源。很多養殖戶是由于收豬者流動到戶或外購豬將病原帶入,導致發病。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播。感染母豬可通過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豬。感染動物為豬,各種年齡、品種的豬都易感,但以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高。本病發生和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于冬季和初春這段寒冷季節,建昌縣多數從11月份開始到來年3月份結束,溫暖季節停止發病。多呈地方性流行,新發區可暴發性流行。本病一旦傳入,發病迅速,很快傳播到全群。
本病潛伏期仔豬為12~24h,成年豬為2~4d。病初體溫短時內升高到41℃,很快下降,甚至可低于38℃。少吃或不吃,渴感明顯,飲水增多。
仔豬出現嘔吐,接著水樣或糊狀腹瀉,糞便呈黃綠或灰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隨即脫水、消瘦,被毛干枯;2~7d死亡。病愈仔豬生長緩慢。
育肥豬或成年豬癥狀,表現減食,腹瀉、排水樣便,嚴重的呈噴射狀,墻壁和地面都會有大量的稀便污染,病豬消瘦,有時嘔吐,掉膘迅速,嚴重的育肥豬每天可減重l.5~2kg。哺乳母豬泌乳減少,一般經3~7d恢復,很少發生死亡。
15日齡內的哺乳仔豬,死亡率可達98%以上;15~30日齡的乳豬,死亡率為20~40%;8周齡以上不足5%;大豬死亡率約為1%,老母豬基本不會因此病死亡。病程7~10d,未死的可自然康復,但康復豬仍排毒。
剖檢可見胃內充滿凝乳塊。小腸充滿氣體及黃綠或灰白色泡沫樣內容物,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在低倍顯微鏡或放大鏡下觀察空腸和回腸絨毛顯著變短。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心、肺、腎一般無明顯病變。
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典型的發病特征,可根據大小豬同時發病,嘔吐、水樣便,發病迅速、脫水,哺乳仔豬死亡率高等特點不難做出診斷。
(1)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作交巢穴注射可獲良好免疫力。每年入冬之前,給豬群進行預防接種。
(2)不要讓流動收豬小販靠近豬舍,不盲目引進外源豬。
目前針對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本身尚無特效藥,但可通過維持電解質平衡,防止脫水,控制繼發感染,增強自身抵抗力的方法能減輕癥狀,減少死亡,縮短病程,降低損失。
減食1~2d,并在飼料中添加 “新霉素”、 “百消丹 (復合酶)”、 “胃腸粘膜保護劑 (鞣酸蛋白)”、 “碳酸氫鈉”拌料飼喂7d;供給充足飲水。飲水中添加 “新霉素”或 “阿莫西林”、“黃芪多糖”、 “口服補液鹽”,補液鹽配方是:每1000ml水加食鹽3.5g、小蘇打粉2.5g、氯化鉀1.5g、5%葡萄糖20g,預防因嚴重腹瀉而造成的脫水。
有明顯脫水癥狀的仔豬,可以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10%碳酸氫鈉,每天2~3次,連用3d。
對于重癥病豬或哺乳仔豬盡早用白細胞干擾素和黃連素,分別肌注,每天各注射1次,連用3d。
大群豬康復后及時在飼料中添加益生素,建立有益菌群優勢,防止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