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兵
(四川省會理縣下村鄉畜牧獸醫站 615104)
冬季初生仔豬低血糖癥預防與治療
李龍兵
(四川省會理縣下村鄉畜牧獸醫站 615104)
冬季低溫環境條件下,不當的產期護理極易導致初生仔豬低血糖癥,給規?;B豬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從透析本病發病機理出發,爭取早期準確診斷,及時予以對癥施治,重點做好及時 “補糖”,針對其他繼發癥狀一一加以控制,經臨床實踐驗證預后結果良好。
導致冬季高發初生仔豬低血糖癥的原因大致包括:臨產母豬泌乳量不足,乳汁營養不全、乳汁量少、養分稀??;胎兒期母體營養不足或發育不良,先天性機體缺糖,產出后得不到及時補給,外界環境溫度偏低,仔豬機體抵御寒冷耗糖量增大,暫時性缺糖并得不到及時補給。
多于仔豬出生1~3d內發病,一般同窩仔豬僅有少數會發病,癥見精神沉郁,反應遲鈍,肢體乏力,行走困難,不能自主吮吸母乳,常臥地不起,間歇性痙攣 (或驚厥、震顫),角弓反張,四肢泳狀劃動或僵直,體溫偏低,可視粘膜蒼白,皮膚蒼白、脫水,明顯的貧血癥狀。病程約24h,發病數小時后眼神呆滯,眼球不能活動,瞳孔散大,但觸診仍有角膜反射活動;有時見張口呼吸,口角流出帶氣泡白沫,呼吸頻數,間歇性 (陣發性)尖叫,進而出現嗜睡、昏迷。
首先是掌握母豬的科學飼喂程序,于母豬產前1~2個月時即行更換哺乳母豬全價飼料進行優飼,確保飼料中蛋白含量不低于17%,日飼喂精料量達3~3.5kg;產前5~7d開始目的性減料,以防止母豬產后不食,引起泌乳異常。其次是產后發現產道 (泌尿道)炎性反應,要及時肌注抗生素,防止母豬罹患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第三是合理控制臨產母豬膘情 (8成最佳),增強母豬體質,降低產科疾病發生率,有利于增強所產仔豬的體質,降低本病發病率,提高壯仔率、成活率。第四是母豬產前后3d,可在母豬日糧中添加益母生化散 (或白頭翁散、母子康散、烏梅散等)、催乳劑,分早晚2次投喂,可促進母豬泌乳及預防產后綜合癥,對母仔保健、防病皆有益。
母豬冬季產仔溫度環境極為不利,舍內若無供暖設備,晝夜溫差波動過大,是誘發本病的重要因素,因為豬舍里短時間內溫差波動只要超過5℃,新生仔豬機體就會產生明顯的不適反應。因此,母豬冬季產仔前應及時修繕產房,確保無賊風穿舍,內置空調、暖氣等控溫設備,恒定舍內溫度為28~30℃,定時縱向通風排濕,保持舍內相對濕度為65%左右,糞尿、污染墊料等及時清除,長期保持清潔、干燥、無菌的良性環境,可有效降低本病發病。
要由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接產,斷臍時嚴格按規范進行無菌操作,臍帶血應及時往仔豬體內回擠,其中養分豐富,對預防本病有益;產后及時分配、固定好乳頭,產仔數量超標時要進行人工輔助哺乳及寄養,所有新生仔豬出生1~3d內必須吃足初乳,可從母乳獲得充足糖分供應。針對個別較弱仔,飼管人員可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50ml,兌制溫開水適量,每只哺乳仔豬灌服 (奶瓶灌服、避免嗆肺)20ml左右,能有效預防低血糖癥。
本病的治療關鍵在于 “早發現、早診斷、早救治”,一般只要救治及時預后良好。
重癥病例采取腹腔注射法效果最好,用50%或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作腹腔注射,間隔4~6h后重復注射1次,2劑/d,一般經2~3d即會明顯緩解,人工輔助吃足奶水,加強日常飼養管理,7d左右康復。經檢查體溫偏低、心衰 (強心劑)、驚厥 (安鈉咖)、繼發感染 (慶大霉素、頭孢噻呋鈉等)等,要對癥施治,常用處方為:肌注慶大霉素 (或頭孢噻呋鈉+稀釋劑)、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及安鈉咖(按藥物標簽說明執行用法用量);極度虛弱、伴神經癥狀的,應靜脈滴注10%葡萄糖液并配合肌苷及強心劑,必要時再給予口服補中益氣湯 (中藥煎湯劑), 2~3 劑/d, 連 3~5d, 可以相應加快康復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較輕癥者,可直接灌服10%葡萄糖液, 每次 10~15ml, 3~4 次/d, 連喂3~5d,治療期間需加強母仔飼管即可盡快痊愈。
李龍兵 (1970.5-),男,四川省會理縣人,大專,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