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畜牧獸醫管理局 242000)
淺議肉雛雞的飼養管理技術措施
王勇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畜牧獸醫管理局 242000)
抓好剛孵化雛雞的飼養管理,對優化自繁自養的規模化雞場后備商品雞群意義重大,能切實提高本場當前養殖效益。結合雛雞飼養管理實踐經驗,提出初生雛雞科學、完善的階段性飼管方式、方法,降低雛雞病死率,提高飼料轉化利用率,有效解決了雛雞飼養階段病死率極高的制約問題。
雛雞飼管技術;飼養方法;無害化處置
雛雞飼養必須堅持標準化管理。首先,要把好 “開飲關”,剛出殼的雛雞主動飲水對其維持正常生理代謝活動、促進生長發育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因為雛雞剛出殼后,卵黃囊內的卵黃尚未被吸收完全,即是飲水能夠促進機體有效利用卵黃囊內的營養物質,從而促進雛雞發育;雛雞轉舍、組群、運輸過程中,會導致雛雞機體部分水分流失,此時及時補充水分,對于雛雞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活動也非常重要。可以大大降低不良應激反應;雛雞剛進入育雛舍時,一般舍內溫度較高、環境較為干燥,加之雛雞排泄等會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因此及時補水非常有必要,可以確保機體代謝維持平衡,預防脫水癥的發生。初次開飲的雛雞可在飲水中適量添加電解多維 (或口服補液鹽),或自助配方 “氯化鈉3.5g、碳酸鈉2.5g、氯化鉀1.5g、葡萄糖17.5g”,飲水添加隨飲,要注意雛雞對溫度較敏感,最好控制為18~20℃;所用飲水器堅持每日定時清洗,及時更換陳水,用量一般控制為每個 (2~3L)飲水器供應100羽雛雞,正常情況下每只雞飲水量是采料量的2倍;隨雛雞日齡增加,其飲水量也會隨之增加,期間若飲水量突然發生大幅變化,則可能是疾病發生的前兆,比如雞罹患球蟲病就常見飲水增加、采食減少,也可能是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腹瀉性疾病等,或是由于鹽分、溫度過高而引起,養殖者此時必須要認真排查原發病因,爭取早期積極處置一般預后良好。
雛雞孵出第1~2d,可用淺底飼料盤置于籠內,將少許開食飼料均勻散在盤內,引誘雛雞少量采食,一般當第1只雛雞開始啄食后,會帶動其它雞群相互模仿,至第3~5d以后,可設置外掛料槽,這樣可避免雛雞踩踏飼料及排出糞尿造成飼料污染及浪費;為確保初生雞苗容易看見并接觸到飼料,育雛舍應增加光照強度并提高溫度 (28~30℃),盤內放置的飼料量少而應均勻,開食第1~2d可使用專用破碎雞料或碎米粒等,第3~5d即可逐步過渡為全價配合飼料,食槽安置要分布均勻,與水槽相間而放,確保所有雛雞皆能及時采食到水、料。
雛雞給料要均勻,若一次性大量供料,任其無節制暴飲暴食,很容易造成一些大型肉仔雞營養過剩型消化不良,以至于誘發消化性疾病和飼料浪費。較合理的飼喂時間和飼喂次數是:初生第1~7d,按6~7次/d供料,其中,白天 (早5∶30~晚 18∶00) 給料 4~5 次, 晚間 (18∶00 以后) 給料 1~2 次,第7d以后,逐漸減少到5~6次/d;喂料要定時、定量,每次喂料間隔時間要盡量保持一致,并做到喂料量隨日齡增加而逐漸增加,一般參考喂料量 (以天計)為 “1周齡10g/只,2周齡18g/只,3周齡26g/只,4周齡33g/只”。
雛雞對飼料要求較嚴格,必須要新鮮且達到相關營養標準,才能保證消化全面,避免引發消化性疾病和浪費飼料。建議初生第1~7d雛雞飼料中的粗蛋白可達到20%的比例,動植物蛋白以優質魚粉和大豆粉為佳,易于消化吸收,能滿足雛雞當前快速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另外,除了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選擇或配置飼料外,飼料中應添加比例相宜的礦物質、維生素等,滿足雛雞機體發育需求,增強自身免疫力。
當前飼料配方除滿足雛雞的生產性能要求外,所添加的原料應符合國家的衛生標準,同時應貫徹國家在飼料方面的有關法規,嚴禁使用違禁藥物,特別是要禁止濫用抗生素中傷雛雞肝腎等免疫臟器。
任何雞場都會產生病、死情況,雛雞的生命力較為脆弱,雞場一旦有少數病死病例,獸醫立即查明病死因,積極診治,死亡尸體作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被污染環境及用具等實施消毒滅源;同時對雞舍及相關場地、用具等實施嚴格消毒。
王勇(1978.5.10-),男,安徽省宣城市人,本科,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業草食動物養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