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秀 (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建塘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674400)
淺談冬季雛雞的飼養管理要點
吳炳秀 (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建塘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674400)
冬季氣溫低、風大、氣候寒冷,而雛雞在育雛階段抗寒抗病能力差,飼養管理稍有不當容易引起雛雞生病,甚至大量死亡,因此,為了確保雛雞的飼養環境良好,管理更加科學,安全、平穩的度過嚴寒冬季,本文從雛雞的保溫和通風換氣、保持光照、飼養密度、飲水控制、斷啄、轉群、防疫、驅蟲、環境衛生消毒等方面入手,對如何做好冬季雛雞飼養管理進行了總結。
雛雞;飼養;冬季管理;技術措施
建立封閉式雞舍,不留漏風口和賊風口,注意留好通風排氣孔,便于二氧化碳、氨氣等氣體的排出和氧氣的吸收,還要搞好壁爐、火爐、保溫燈、保溫床等供暖設備的準備與安裝。冬季到來后,要把門窗用草簾或塑料布進行遮圍,夜間要注意在窗口與門口掛上厚草簾,以利于保溫。冬季雞舍密閉較嚴,雞舍內有大量的有害氣體產生,如忽視通風可以誘發雞的慢性呼吸道病,如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炎、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等。所以對于冬季雛雞的飼養管理來說,保溫與通風同等重要,可以在舍內適當放置一些木炭,用來吸附有害氣體。當冬季舍外溫度下降到-5℃以下時,雞舍的通風就應當完全以換氣為主保證最小通風量,舍內以不悶為宜,每天應適當打開天窗換氣或設置排風機進行通風。
適度合理的光照不僅可以促進雛雞的活動,還便于采食、飲水和取暖,促進雞的性早熟和生長發育,光照時間過短,將延遲性成熟,因此,要嚴格控制好光照時間,光照時間為1~3日齡全天光照; 4~5日齡光照15~20h/d; 6~9日齡光照 16~18h/d; 10~14 日齡光照 14~16h/d; 15~28 日齡光照12~14h/d; 28~42 日齡光照 8~10h/d; 光照強度一般用 15~25W燈泡,燈高離地2m,燈距3m。在光照管理上容易出現的錯誤,一是光照時間過短,不考慮雛雞機體光照需要。二是長期給予長時間光照,不僅影響雛雞的休息和睡眠,使雛雞疲勞,而且降低了雛雞的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
合理的飼養密度,是保證雞群健康,生長發育良好的重要條件,因為密度與育雛舍內的空氣、濕度、衛生以及惡癖的發生都有直接關系,雛雞飼養密度大時,育雛舍內空氣污濁,氨味大;濕度高,衛生環境差,吃食擁擠;搶水搶料,饑飽不均,殘次雛雞增多,惡癖嚴重,容易發病。雛雞飼養密度小時,對雛雞生長發育有利,但不利于設備的充分利用和勞力的合理使用,每只雞的飼養成本也相應增加,成本高不經濟,所以雛雞飼養密度也不是愈小愈好。一般情況是每平方米第一周30只,第二周25只,第三周20只,第四周15只,五、六周時10只左右。另外,對于房舍結構合理,窗戶面積較大,通風狀況良好,有動力通風設備的雞舍,飼養密度可以大些;采用籠養方式育雛,飼養密度應該大些,網上平養次之,地面平養密度則為最小。
雛雞體內的水分含量約占60~70%,它存在于雞體的所有細胞內。因脫水或排泄損失10%的水分就會引起機能失調,損失20%的水分會引起死亡。水對所有的生理過程,如消化、新陳代謝和呼吸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雛雞1周后如果用水槽,每只雞要有1.8cm的飲水空間。飲水器的擺放,應使雞在不超過2.5m的范圍內能找到飲水,飲水器高度應保持在雞背高度。雞的飲水量一般是飼料的1.5~2.5倍,溫度越高,飲水量越大。雛雞入舍1~2h后,用足夠的飲水器開始供飲水。第一天飲水中可加5%葡萄糖或白糖,0.1%的維生素C。第二天飲水中加0.01%高錳酸鉀或復合維生素B溶液。1~2周齡內的雛雞要禁止飲用涼水,要求水溫18~20℃。飲水時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水質應清潔,要定時更換。二是防止把墊料弄濕,方法是在飲水器底下放置2塊磚,雛雞飲水時自口流下來的水掉在磚頭上,這樣能保持飲水器下墊料的干燥。三是禁止使用水盆,以免雛雞被淹死。四是防止給水時雛雞因缺水而搶水喝,弄濕羽毛,寒冷打顫,扎堆,踩踏,從而造成死亡損失。
斷啄具有防止飼料浪費和防止啄肛的作用,但在雞群受到應激時不要,剛接種過疫苗或在發生疾病的雞群,一定要等到雞群恢復正常才能進行,因為斷啄本身對雞群是一個不小的應激。斷啄的最佳時間為雛雞體重達到85~92g,約為6~7日齡為效果最好。反之,雛雞過大,則止血困難,操作難度大,應激也大;雛雞個體過小,易造成死亡。斷啄方法可利用熱刀片對雞啄連切帶烙,斷啄長度為上啄斷去1/2,下啄斷去1/3(自鼻孔至啄端)。斷啄時待刀片燒至褐紅色,用手握住雛雞,大拇指頂住雛雞頭部后側,食指抵住雛雞的下頜并輕壓咽部,使雛雞頭部不能左右搖擺,同時使雞縮舌。
當雛雞滿45d后,就要轉入育成舍進行集中喂養,由于冬天育雛舍與育成舍溫度有很大差異,因此,草率的轉群會對雛雞造成應激,引起應激反應,甚至引發大腸桿菌病、應激性腹瀉、流感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合理的轉群要在轉群前首先對育成舍進行清掃、沖洗,然后用高錳酸鉀或氫氧化鈉進行徹底消毒,保持育成舍與育雛舍溫度一致后方可轉群。特別是冬天,轉群前后保持合適穩定的溫度對于預防雛雞發病和抗應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轉群時間上,冬季轉群應在較溫暖的午后進行,避開低溫雨雪天氣和大風天氣。另外,從育雛舍到育成舍飼料的更換不能太突然,需有一個逐漸增加的過渡時期。當雛雞發生應激反應時,可在1kg飼料中添加10mg的維生素k制劑,連用1周,能有效地緩解應激。
要重視對新城疫、禽流感、馬立克氏、禽霍亂、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等疾病的防疫,結合各地區疾病流行規律,在做好基礎免疫工作的同時,重點做好地區流行病的免疫預防注射工作。免疫方式可應用皮下或肌肉注射、飲水、刺種、點眼、滴鼻等方式。具體免疫程序為出殼24h內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3~7日齡接種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 (H120)二聯苗;飲水及滴鼻點眼;8~10日齡接種禽流感 (H5+H9);12~15日齡接種IBD弱毒苗;14~28日齡接種IBD中等毒力苗;17~20日齡接種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 (H120)二聯苗;21~30日齡接種雞痘、傳染性喉氣管炎疫苗;30~45日齡接種新城疫 (LaSoto)同時肌注禽流感苗 (H5+H9)。由于雛雞抵抗力差,為了保證免疫質量,首次免疫應采用個體免疫的方法,二次免疫或以后免疫可采用群體免疫方法。
雛雞進入育雛舍后,先要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作為雛雞的飲水,進行胃腸道的消毒。育雛前期雛雞較易發生沙門氏桿菌病,可采取每千克水加環丙沙星0.10~0.30g,連飲3~5d預防。雞白痢是造成雛雞死亡的首要因素,在3周齡以前的飼料中應添加抗菌藥物,可在飼料中添加0.2%的土霉素和0.04%的痢特靈,以預防白痢病的發生。球蟲病是育雛期間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5日齡后就應該預防球蟲病,尤其在飼養密度大、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必須用藥物預防,可在飼料中添加30~60ppm(百萬分之一)的氯苯胍或氨丙啉等藥物。治球蟲病藥物在使用1~2年后要更換一次新藥,以防產生耐藥性。預防雛雞絳蟲病可在飼料中添加環保型添加劑,在流行季節里飼料中添加環丙氨嗪 (一般按5g/噸全價飼料),可有效預防絳蟲病。
冬季氣溫低、風大,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因此,全面做好雞舍內外環境衛生消毒、飲水管道消毒、器皿器具消毒非常有必要。消毒時雞舍每天堅持帶雞消毒,料盤、飲水器要根據情況進行定期清洗消毒,送料車和拉糞車每個周清洗消毒一次,飲水管每月至少用高錳酸鉀消毒一次,舍外環境可使用生石灰或氫氧化鈉進行定期消毒,清除的雞糞可集中堆積后經發酵池發酵處理,一部分可用作莊稼或蔬菜的施肥。
隨著雛雞的日齡和生長速度,不斷需要調整飼養密度,并按照體重差異進行合理分群。分群時把發育良好、體格強健、羽毛光滑、顏色潤澤、精神活潑、體重大小無差異的雛雞一同飼養。把羽毛蓬松、精神萎靡、食欲較差、體格較弱雛雞單獨進行喂養,并給予較高的營養物質,補充礦物質,添加多種維生素,有效調整較弱雛雞群到健康水平。
要及時清理雞舍內網格、木塊、竹條上的糞便,保持圈舍環境的清潔衛生,雞舍的地面墊料要勤換,一個周左右開始清糞第一次,以后每隔5d清糞一次。冬季如果氣溫低、糞便氣味不大、飼養密度不高則可一個周進行一次清糞工作,反之則4~5d進行一次清理,清糞后先用清水沖洗地面,待地面無糞便遺落后再用火堿水拖地,最后用消毒藥噴霧。
吳炳秀 (1974-),女,云南省香格里拉縣人,大學本科,中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牧獸醫科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