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延飛
空腸營養管在胃癌圍手術期的應用及護理體會
解延飛
目的討論并總結經腹壁放置空腸營養管在胃癌圍手術期的應用體會及護理要求。方法42例因胃癌行近端、遠端或全胃切除的患者, 術后早期經空腸營養管滴注瑞素。滴注量從500 ml/d逐漸增加到1000~1500 ml/d。術后營養空腸管的留置時間5~15 d, 中位留置時間10 d。結果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無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的發生。出現腹痛、腹脹的患者6例, 腹瀉3例, 均經調整營養液的滴速、總量及輸注溫度后緩解, 營養學指標中前白蛋白呈明顯升高趨勢。結論經腹壁放置空腸營養管, 患者可很好地耐受并可加快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 , 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腸道屏障功能, 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胃癌;空腸營養管;圍手術期;護理
營養支持是臨床上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廣泛應用于普外科和神經內外科[1,2]。胃癌作為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 由于病變對消化道結構及功能的影響, 使大部分患者手術前即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本文總結了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 本院收治的該類患者42例, 均經空腸放置營養管, 術后早期給予腸內營養, 效果良好。現總結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組共42例, 男24例, 女18例。年齡40~82歲, 中位年齡62歲。行近端胃癌根治術15例, 遠端胃癌根治術10例, 全胃切除術17例?;颊呔捎媒浉故中g方式, 消化道重建均采用吻合器進行。
1.2 空腸營養管的留置、使用及護理方法
1.2.1 空腸營養管留置方法 空腸營養管采用國產空腸營養造瘺管(由蘇州公司生產), 管徑2 mm, 長1400 mm。在食管-胃、胃-空腸或食管-空腸吻合術后, 在Treitz韌帶下方約10~15 cm處, 用蚊式鉗尖端刺穿空腸壁, 形成一直徑約2 mm的微小穿刺孔, 將營養管經此孔置入遠端空腸>30 cm, 另一端經鄰近的腹壁引出;縫合營養管進入空腸的穿刺孔, 并將該縫線與營養管出口處腹壁縫合固定;再將該穿刺孔處空腸余部, 用細絲線縫合固定于腹壁處, 使營養管進入腸壁處被完全包埋而不外露;腹壁外部分營養管, 常規皮膚固定。
1.2.2 腸內營養液的選擇 選擇華瑞公司生產的瑞素營養液。它可提供的能量密度為1 Kcal/ml, 能量分布(P∶F∶C)為15∶30∶55, 滲透壓為250 mOsm/L。對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使用瑞代。
1.2.3 腸內營養的給予時間及方法 術后2~3 d開始, 先經營養管給予溫鹽水, 刺激腸蠕動, 患者腸功能恢復后即可給予瑞素。采用重力滴注法。首次500 ml, 以15~20滴/min的速度,24 h內持續勻速經空腸營養管滴入, 次日視患者耐受情況, 增加至1000~1500 ml/24 h, 同時相應逐漸減少每日的靜脈輸液量。
1.2.4 空腸營養管的護理 ①心理護理及營養知識宣教:向患者和家屬解釋腸內營養的優點, 先講明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反應及處理辦法, 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 減輕焦慮, 使患者能積極配合。②體位:因采用重力滴注法, 因此在輸注的過程中, 患者大多時間需處半臥位, 使營養液能在重力的作用下, 隨著腸蠕動進入小腸遠端。③速度:通過采用24 h勻速輸注的方法, 計算并控制好滴注速度。④溫度:采用專用的輸液增溫器, 將腸內營養液的溫度控制在37~40℃[2,3]。⑤輸注前后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沖洗營養管,防止堵塞。⑥每日檢查空腸營養管的位置, 防止營養管因固定線松脫而移位。⑦留置的時間依患者的恢復情況而定。如果患者恢復良好, 可正常經口飲食后, 即可拔除。
1.2.5 腸內營養并發癥護理 在輸注過程中, 應重點觀察患者的腹部情況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①惡心、飽脹:可能與營養液輸注過快或與患者長時間平臥位有關, 使輸注的營養液不能及時進入遠端空腸, 在局部空腸內積聚使局部腸管膨脹所致。可減緩輸注速度, 或讓患者保持半臥位, 床頭抬高30°, 并在滴注結束后仍維持該體位至少30 min或以上,或適當下床活動。②腹痛:可能與輸注速度過快或營養液溫度過低有關。過快的輸注營養液, 可使其在局部腸段內積聚,使局部腸管膨脹, 產生脹痛感;溫度過低的營養液刺激腸管痙攣, 也可使患者產生腹痛感。應適當減緩輸注的速度, 或對營養液適當加溫。③腹瀉:常由于營養液的高滲作用, 使細胞外液進入腸腔, 刺激腸蠕動加快, 導致腹瀉。對此應及時減慢輸注速度或稀釋營養液。④營養管堵塞:常因營養液凝結, 粘附管壁, 或腸內容物逆流堵塞管道所致。因此, 在滴注營養液前后, 需用生理鹽水沖洗營養管, 使其保持通暢。
1.2.6 營養學指標檢測 監測患者術前及術后7~10 d的血紅蛋白(Hb)、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
2.1 術后恢復情況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無胃癱、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的發生。
2.2 腸內營養并發癥相關情況 全部患者術后營養空腸管的留置時間5~15 d, 中位留置時間10 d, 腹痛、腹脹的患者6例,腹瀉3例, 均經調整營養液的滴速、總量及輸注溫度后緩解。
2.3 營養學指標變化 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給予腸內營養后, 患者血紅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無明顯差異,前白蛋白呈明顯升高趨勢。
2.4 護理學結果 ①全部患者都能克服恐懼心理, 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全部治療過程;②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發生因營養管脫落或堵塞而中途停止腸內營養的情況;③在輸注腸內營養過程中, 腹痛、腹脹患者6例, 腹瀉3例,均經保守治療后緩解。
由于患者進食量減少, 腫瘤的消耗以及疾病本身對消化吸收的不良影響, 使大多數胃癌患者術前即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圍手術期的禁食, 手術的創傷及術后的高分解代謝是導致術后發生吻合口瘺、切口愈合不良、心肺等并發癥的最常見原因。所以, 與其他系統的腫瘤治療相比, 胃癌術后的營養支持尤為重要。
因此, 建議術后可早期給予腸內營養。通常不早于術后12 h, 以術后48 h者居多, 這時患者可無明顯的不適感。如果患者腸功能尚未恢復, 過早給予腸內營養, 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惡心等不適感。為防止應用過程中的并發癥,應遵循從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濃的原則, 以使患者腸道能更好地適應。
本文采用的是改良后的經空腸放置營養管的方法, 它的優點在于:①置空腸營養管時, 不在腸壁進行傳統的“隧道式”包埋,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腸道的正常結構;②術后由于營養管不經過鼻咽部, 因此, 避免了術后常見的鼻咽部不適或疼痛、痰多, 提高帶管的舒適性;③營養管在上段空腸置入,營養液可直接進入小腸, 不會因營養液返流引起嘔吐或誤吸;④在配帶營養管的同時, 不影響患者正常的經口飲食及活動。
綜上所述, 經腹壁放置空腸營養管患者可很好的耐受并可加快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 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腸道屏障功能, 防止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丁玉芳, 衡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體會.中外醫學研究,2011,9(19):86.
[2]何亞娟.鼻腸管腸內營養治療重癥胰腺炎的護理.現代醫藥衛生,2012,28(6):918-9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31
2014-12-16]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