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貽林 王華山 尹航
(1.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072)
工程項目風險是所有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不確定因素的集合,同時亦具有存在的客觀普遍性、影響的整體性及變化的隨機性等特點[1]。加之描述條款語言的模糊性及第三方難以證實性等客觀原因的存在,工程項目中的合同不完備已經成為必然[2],而此種“約定不明確”亦為承發包雙方交易爭端的產生埋下了隱患。
工程項目合同狀態是承發包雙方在分析當下環境的基礎上,對項目未來發展趨勢做出的理想預測,亦是對目標利益的集中反映。無論雙方是否意識到不完備性的固有存在,合同執行過程中風險等干擾因素的發生,均會使項目的發展不斷偏離預定方向,即合作雙方出現目標利益的爭議,合同狀態失衡。工程項目大型化和雙邊關系復雜化導致的合同狀態不穩定,極易誘發項目爭端的產生[3]。
由以上分析可知,合同不完備的固有存在性使得風險成為誘致項目爭端的關鍵因素,合同狀態的穩定性能間接反映出風險要素對合作關系的動態影響,即成為合同爭端產生與否的外在表現形式。然而,目前研究成果對風險要素誘致項目爭端內在機理的解釋尚顯不足,合同狀態模型構建亦多停留在實踐經驗總結上,故本文擬在汲取合同狀態變化本源模型——產權理論(GHM)特點的基礎上,重構工程項目情境下合同狀態時變模型,理清工程項目風險因素的存在形式及合同狀態補償的關鍵控制點,為未來項目爭端防范提出合理化建議。
工程項目合同狀態是包括承發包雙方責任劃分、合同價格、工期及施工組織方案等方面承諾及相互作用關系的集合,并且隨時間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楊酈鳴將合同狀態看成某一時段工程量、施工條件、施工方案、工程價款和合同工期等全部要素的函數[4]。基于此,將合同狀態分為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態。李曉龍等根據合同狀態隨時間不斷變化的特點將合同狀態劃分為初始狀態、理想狀態、現實狀態和目標狀態[5],并且認為,隨著風險等干擾因素的出現,合同目標與條件不斷發生變化,導致了合同由理想到現實狀態的改變。近來,尹貽林等以工程項目索賠管理視角將合同狀態劃分為原始狀態、假想狀態及現實狀態[6]。
通過文獻回顧可知,眾學者在合同狀態劃分上雖存有不同意見,但對合同狀態描述對象的時變本質具有統一的認識,即外在不確定風險要素的存在,使合同的不完備性得以彰顯,作為反映承發包雙方關系的合同狀態隨時間推移不斷發生著變化?;诖搜芯拷Y論,本文進行后續研究工作。
合同狀態變化作為風險要素誘致項目爭端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模型構建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重視。李昆等在研究FIDIC合同條件下合同狀態干擾因素時,在其構建的模型中,將合同狀態改變的誘因歸結為干擾事件,將調整確定為合同重歸現實狀態的路徑[7]。還有學者基于預期變更提出合同狀態變化模型,指出依據合同條款制定并經合同雙方認定的工程項目實施方案,在合同狀態變化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以變更方式實現合同的最終狀態。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學者們雖然已經嘗試利用合同狀態時變模型,處理在風險等干擾因素存在下易產生爭端的工程項目合作關系,但是在特定時點狀態下,承發包雙方的博弈關系及潛在不良因素的產生機理尚不明晰?;诖耍疚膶⒅匦聵嫿üこ添椖亢贤瑺顟B時變模型。
GHM理論模型的基本思想為:由于當事人的有限理性,以及預見、締約和執行契約的三類交易費用的存在,當事人只能締結一個無法包括所有可能情況的不完全契約[8],并且在追求激勵專用性投資與最大化總產出的情境下,事后無成本科斯再談判便成為理所當然。通過深化模型理念認識可以得知,GHM模型對合同雙方關系的闡釋及合同狀態的描述具有明顯優勢?;诖耍疚脑谠撃P偷幕A上構建出工程項目情鏡下合同狀態時變模型。在該模型中,伴隨相關事件的發生,工程項目合同被劃分為3個演變狀態,第0期合同狀態——合同初始狀態(簽約);第1期合同狀態——合同自然狀態;第2期合同狀態——合同結束狀態,具體見圖1。

圖1 工程項目合同狀態模型
工程項目的合同狀態開始于“第0期合同狀態”,即簽約時點對應的時刻。合同雙方在此階段主要完成項目的前期準備、項目招投標、合同談判及簽訂合同等工作。第0期合同雙方存在的博弈關系如下:發包人處于優勢地位,傾向于將更多的工程項目風險分配給承包人,將更少的責任分配給己方;承包人在面對眾多的競爭者時,往往以較低的利潤及較高的風險承接工程項目。在此博弈關系下形成了“第0期合同狀態”的核心內容——簽約合同價,而風險識別不完全與分擔不合理在此即為合同爭端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在第1期時,工程項目的外部風險等干擾因素不斷出現,合同偏離第0期實現的平衡狀態。在第1期中,承包人按合同約定進行施工工作,發包人按合同約定進行進度款支付。由于合同環境發展已偏離預定方向,原約定得不到有效執行,由此便引發承發包雙方新一輪博弈:承包人履行合同義務的收益難以實現,陷入機會主義行為與安分守己之間的選擇困境[9];發包人雖然意識到承包人選擇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但是其不斷的專用性投資與工程項目完成的迫切需要,使其被動陷入套牢困境。引發這一博弈過程的關鍵事件即為項目風險導致合同狀態的改變,而合同狀態的這種失衡,勢必會影響第2期工程竣工結算的進行。為了明晰風險要素的作用機理與狀態補償方式的選擇,在本模型中引入第1/2期和第3/2期合同狀態,分別表示工程項目各風險要素的發生和合同狀態補償方式的選擇與實施,作為合同狀態時變過程中的反映節點。
綜上所述,在復雜的博弈關系中,識別的不完全與分擔不合理使得風險要素在促使合同狀態失衡的情況下,成為項目爭端的誘發因素,而為了使合同重歸穩定進行狀態補償時,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將可能再次誘發項目爭端。在模型分析的基礎上,上述發展路徑雖然已經清楚,但是工程項目情境下風險要素的表現形式及狀態補償方式實施的關鍵控制點尚不明確?;趯崿F機理闡釋的準確性與完整性,本文將對這兩個關鍵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為了提高我國情境下風險要素識別的完備性及分析的準確性,本文對《標準施工招標文件》(56號令)及2013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可能存在風險要素的通用條款進行遴選,并將風險要素按內外屬性不同及承擔主體差異進行劃分,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誘致合同狀態改變的風險要素集合

(續)

(續)
由表1可知,本研究通過對法律環境風險、自然環境風險、政治環境風險、經濟環境風險、合同履約風險、工程技術風險、項目決策風險等不同風險形式的分析,共識別出工程項目風險要素36項。其中不能引起合同狀態改變的承包人完全承擔風險共14項,能夠引起合同狀態改變的發包人承擔的工程內部風險4項,發包人承擔的工程外部風險14項,承發包雙方共擔的風險4項。
通過分析2013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與2013版《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的條款規定可知,對發包人完全承擔的內部風險引起的合同狀態改變,應當通過調整價款進行補償;而對發包人完全承擔的外部風險及承發包雙方共擔的風險引起的狀態改變,則需要進行工程變更,從而為承發包雙方的風險防范提供借鑒。
不同責任歸屬的風險要素發生時,對應的合同狀態補償方式存在明顯差異。合同狀態補償作為解決項目爭端的關鍵機制,其執行過程本身隱藏著誘發爭端的隱患,因此其關鍵控制點對項目爭端防范亦十分重要?;诠こ添椖亢贤h境的復雜性與狀態補償方式的多樣性,本文僅對工程變更與價格調整兩種方式的關鍵控制點進行如下闡述。
工程變更是項目合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變更內容的有效性審查與最終確認則是該項管理工作實施與控制的關鍵所在[10]。工程變更后合同價款的調整主要涉及兩個層面:分部分項工程中變更合同價款確定,措施項目費中變更合同價款的確定。其中以“變更后承包人實際履行合同義務完成工程量”作為分部分項工程變更工程量確定的原則與依據,而綜合單價則參考存在適用綜合單價、存在類似綜合單價、不存在適用或類似綜合單價的調整原則進行確定,由此計算出分部分項工程調整的變更價款。對于變更后措施項目價款的補償應重點明確:
(1)安全文明施工費應以承發包雙方履行合同義務實際發生的措施項目支出為計算基礎,遵照合同約定或國家相關政策對費率、標準的規定執行。
(2)承發包雙方簽訂合同中實際履行的措施項目費是指發生變化的分部分項工程對應的措施費用。
(3)區分以單價和總價等不同方式計取措施項目費的差異。
價格調整方式的合同狀態補償,適用于由于物價波動、法律法規變化等風險要素發生后,合同簽約價中相關項目價格偏離現行市場價格一定幅度的情況。例如,在物價波動時,通過對湖北、天津、青島等20個省、市關于物價波動調整幅度的造價管理辦法與文件的分析,本文認為市場價格波動引起材料價格、人工費、機械設備使用費偏離合同簽約價格時,承包人可控風險幅度分別為±5%~±10%、0%~±5%、0%~±5%,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時,具有小幅度差異。在超過此可控幅度后,承發包雙方則可以選擇價格指數調整法或造價信息調整法對合同狀態進行補償。但是在特定時點狀態下,承發包雙方的博弈關系及潛在不良因素的產生機理尚不明晰。
在不完備合同思想的基礎上,本文說明了工程項目風險是誘致項目爭端的關鍵因素。在對過往合同狀態理論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礎上,理清GHM模型的創作理念,構建出工程項目情境下合同時變模型,并提出風險要素識別與歸責、狀態補償關鍵控制點確定兩個關鍵問題。在分析過程中,共識別出能夠引起合同狀態改變的風險要素22個,對工程變更及調價兩種合同狀態補償方式給出了關鍵控制點,從而詳細闡釋了承發包雙方的博弈關系及風險等干擾因素,通過改變合同狀態誘致項目爭端的內在機理,為未來工程項目爭端的防范給出了理論支持。
雖然本文在探討項目爭端誘發因素與解決方案中,得出一些結論與啟示,但仍然存在研究的局限性,例如,在合同狀態模型創建過程中,并未實現項目風險要素誘發狀態改變程度的確定;在分析合同狀態補償方式關鍵點控制時,并未對今后相關合同條款的設置給出參考意見等,此亦可成為本問題未來的研究方向。
[1] 孫也淳,孫鳳海.工程項目風險特點與防范探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386-388,397.
[2] 徐細雄.參照點契約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的行為與實驗拓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4(11):52-60.
[3] 呂文學,張磊,畢星.基于模糊認知圖的工程項目爭端處理決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10):165-173.
[4] 楊酈鳴,羅汀.與工程合同狀態有關的施工索賠模型[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6(1):41-43.
[5] 李曉龍,張樹義,王立彬.工程合同狀態及其變化控制模型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564-568.
[6] 尹貽林,王劍云,郭凱寅.合同狀態分析在索賠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99-302.
[7] 李昆,周雪芬,單任亮.合同狀態時變系統演變過程及FIDIC合同條件下合同狀態干擾因素分析[J].建筑經濟,2009(3):74-76.
[8] 聶輝華,楊其靜.產權理論遭遇的挑戰及其演變:基于2000年以來的最新文獻[J].南開經濟研究,2007(4):3-13.
[9] 尹貽林,徐志超,邱艷.公共項目中承包商機會主義行為應對的演化博弈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4,47(6):138-144.
[10] 李維芳.工程變更確認與控制[J].建筑經濟,2007(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