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文武
(云南省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 云南 紅河州 661000)
針藥并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疼痛療效觀察
雙文武
(云南省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 云南 紅河州 661000)
目的:觀察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方法:將56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28例采用針灸配合湯藥治療,對照組28例采用吲哚美辛片口服、維生素B12針穴位注射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9.28%,對照組總有效率64.29%,兩組比較X2=4.91,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結論:針藥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有較好療效。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針藥并用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指帶狀皰疹患者在皰疹愈合后皮損區出現的疼痛的一種神經病理性疼痛綜合征。該病特別是在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或中老年患者中的發病率更高,且臨床癥狀重,纏綿不愈,頑固難除[1]。近年來筆者采用針藥并用治療該病,療效有所提高。現就其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56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病人均來自2013年2月~2014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皮膚科、我科門診及住院病人。所有病人均符合[2]及國際疼痛協會(IASP)對于慢性疼痛的時間界定。將符合標準的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28例和對照組28例。56例患者中,男28例,女28例;年齡最小者30歲,年齡最大者75歲,平均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診斷標準;②病人一般狀態尚可,能夠配合醫生,語言表達、感覺正常;③自愿受試者在入選之前的10天內沒有采取任何系統的治療。另外排除特殊類型的帶狀皰疹(腦膜帶狀皰疹,眼、耳帶狀皰疹,泛發型帶狀皰疹)以及患處有濕疹、神經性皮炎等病變的病人。
針藥并用治療組:先用梅花針局部輕叩患處后拔罐,留罐15分鐘后取罐,再向中央方圍刺患處。得氣后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兩次,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中藥治療:選方一貫煎為主方治療,用藥:太子參30g、生黃芪45g、沙參15g、麥冬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8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當歸15g、生地30g、生蒲黃15g、五靈脂15g、八角楓15g、昆明山海棠15g、絲瓜絡15g、金銀花20g、板藍根20g、薏苡仁30g、蜈蚣2條。便秘者加制大黃15g、火麻仁30g;舌質瘀滯重者加丹參30g、三棱15g、莪術15g;納差加谷、麥芽各30g。水煎服,2天/劑,水煎服。
吲哚美辛片25mg/次、3次/天,口服;同時采用維生素B12注射液500μg穴位注射,隔日/1次,治療10天為1療程,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的方法,對療效進行評價,把10分定為不能忍受的劇痛,0分為無痛。參照[2]和[3]制定評價標準。VAS評分下降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VAS評分下降率=100%為痊愈;VAS評分下降率<100%且≥80%為顯效;VAS評分下降率<80%且≥20%為有效;VAS評分下降率<20%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基本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療效對比使用X2檢驗,以P<0.05作為具有顯著差異的標準。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從表1看出,治療組治愈率為42.86%,而對照組治愈率25%,X2= 1.99,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89.28%,對照組總有效率64.29%,兩組比較X2=4.91,P<0.05,差異顯著。表明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作為帶狀皰疹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隨著老齡人口逐漸增多,該病的發病率也在增高。西醫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藥、阿片類藥(緩釋劑)、抗抑郁藥、抗癲癇藥、鎮靜藥和神經營養藥等。其中阿片類藥(緩釋劑)和非甾體抗炎藥兩類藥物能減少部分患者的疼痛,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和副作用較多,如消化道出血、藥物成癮、便秘等,故臨床用藥要謹慎[4]。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感染邪毒后正氣不足,不能托毒外出、反致正不勝邪或正邪交爭,邪毒留戀、相持日久,經絡痹阻、經氣不暢、絡脈失養,疼痛綿綿難愈的一種病證。其本為正氣虧虛、其標為邪毒留戀、經絡痹阻。如《素問·評熱病論》[5]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本虛"是正氣虧虛,精血不足,無力御邪,加之火毒之邪耗傷陰血,致使機體精血更加虧虛,氣血虛衰,脈絡失榮,造成不榮則痛;其"標實"是邪毒留戀,氣虛血瘀、絡脈不暢、經絡痹阻,造成不通則痛。治療應從本虛標實著手,以本虛為主,兼顧標實。治以益氣養陰、通絡止痛、化濕解毒。本方以太子參、黃芪、沙參、枸杞、生地、麥冬、當歸、菟絲子益氣養血、滋陰補腎,使氣血陰精充盛,氣血流暢,經絡開通而止痛。金銀花、板藍根、薏苡仁解余留之濕毒;在用蒲黃、五靈脂、川楝子、延胡索、蜈蚣、八角楓、昆明山海棠、絲瓜絡共湊化瘀阻行氣血、搜風通絡以止痛。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蜈蚣解》[6]所言"其味微辛,性微溫,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全方共湊益氣養陰、通絡止痛、化濕解毒之功效。結合針灸治療:刺絡拔罐法直接針刺病變處皮膚絡脈,使其出血,令邪毒隨之外泄,繼以拔罐,使邪毒消散殆盡,疼痛可止。如《靈樞·壽夭剛柔》[7]曰:"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針藥并用治療本病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其療效優于對照組,值得臨床推廣。
[1]孫建方,徐秀蓮.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現狀[J].實用老年醫學,2004,18(6):291-29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8-144.
[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81.
[4]孫建方,徐秀蓮.針灸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思路[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8):54-56.
[5](唐)王冰撰.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2003):193-197.
[6]張錫純著;王云凱,李彬之,韓煜重校.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20-321.
[7]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經靈樞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2-73.
R752.1+2
B
1009-6019(2015)07-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