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下行、煤炭寒冬、鋁業低迷,一家以煤發電、以電制鋁的企業,如何在現實不利的環境下,實現逆勢發展的同時,還能解決風電大比例消納這一巨大難題?
產業集群效應
霍林河因煤而興,有“塞北煤城”之稱。
而蒙東能源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以下簡稱“霍林河示范工程”)所利用的煤,是平均熱值在2600~2800大卡的劣質褐煤。考慮到褐煤露天堆積易引發自燃并污染環境,蒙東能源決定轉變煤炭利用策略:利用這部分劣質煤,供火電發電煉鋁,形成“煤—電—鋁”產業鏈;中質煤則供給附近坑口電廠,優質煤再向外運輸銷售。這樣一來,基本上實現了對煤炭利用的“吃干榨凈”,回采率達到95%以上。
截至目前,霍林河示范工程形成了年消納劣質褐煤1000萬噸、180萬千瓦火電、30萬千瓦風電、81萬噸電解鋁產能的“煤-電-鋁”產業集群。
近年來,受產能過剩影響,鋁價一路震蕩下跌。截至11月4日,鋁價年內跌幅達19.9%,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年內跌幅。
但霍林河示范工程鋁業板塊仍實現了銷售同比增加。“我們認為,電解鋁是受市場供需影響的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需求過剩。”蒙東能源董事長劉明勝告訴記者。
循環經濟之于電解鋁板塊的價值,體現在其通過局域電網自主供電而降低的成本上。據蒙東能源副總經理王鐵軍介紹,與2013年霍林河示范工程投產前相比,預計2015年全年供電單位全成本完成0.21元/千瓦時,降低0.0636元/千瓦時,噸鋁用電成本降低868元,供電總成本降低7.3億元。
“綠色”逆襲
變革一直都在發生。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政策陸續出臺,蒙東能源也提出了為“煤—電—鋁”產業鏈注入“綠色”的發展思路——將風電和光伏也納入該系統。
蒙東能源“綠色”逆襲以來,較之前每年減排101.50萬噸二氧化碳;其中噸鋁碳排放由2010年的16.39噸下降到2014年的13.91噸,降幅15.13%。遠期隨著示范工程清潔能源比例的進一步提高,預計年減排量將達到289.82萬噸。一旦“十三五”期間全國碳交易市場形成,還將為蒙東能源節省一部分成本。此外,其熱電聯產機組替代當地低效率小鍋爐40多座。
(節選自2015年11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作者:胡學萃)

近日,浙江海亮股份發布公告,擬以32.54億元收購河南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權。這起國內最大銅加工企業并購重組備受業界關注。作為全球最大的銅管加工企業,曾依靠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叱咤國內外市場的金龍,突然走上并購重組之路,令人深思。
1990年,從河南新鄉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廠起步,短短20余年,金龍銅管一路高歌猛進,成功躋身全球銅加工領域巨頭。
為規避反傾銷風險,2014年6月,金龍的首個美國生產基地投產。同年9月,日資背景的上海日光銅業公司被金龍兼并重組。而此時的金龍,已經連續多年穩坐世界第一,并入圍中國500強、中國民營500強和中國制造業500強等企業榜。
核心的財務數據顯示,金龍銅管被海亮股份收購并非偶然。作為生產鏈條中間環節的銅加工業,既是技術密集型行業,也是資金密集型行業,與眾多的制造型企業類似,利潤微薄而資金密集成為企業經營的重大風險。
為擺脫急劇擴張后的資金桎梏,金龍銅管近年來一方面開始尋求轉型之路,集團投入重金布局鋰電、電動車等行業,其中僅新能源領域投資高達10多億元;另一方面希望通過IPO緩解資金壓力。
這使得原本就盈利微薄的金龍負債及抗風險能力暴露無遺:公司資產負債率長期處于75%以上的高位;2013、2014財年,金龍股份實現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則分別達到-7440萬元和-1.04億元。
受困于日益惡化的財務狀況,2014年6月,中國證監會宣布終止審查金龍銅管的IPO申請。與此同時,受全球經濟形勢變動影響,國內外銅加工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原材料電解銅價格大幅波動,銅加工企業額外的財務與經營風險劇增;銀行抽貸、惜貸等情況時有發生。
據測算,并購重組后的海亮股份將躍升為全球最大的銅加工企業,成為國際銅加工領域真正的“航母”。對于未來,李長杰依然樂觀。他認為,雙方在產品、技術以及資本運作等方面都擁有較強的互補性,重組將大大增強企業的國際抗風險能力,增強在銅加工領域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