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段高高|文
這幾年對豫光集團而言,既充滿艱難險阻,又實現破繭重生。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工業的發展道路該怎么走?豫光集團用自身的探索和實踐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最近的幾年,對于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豫光”)來說是充滿艱難險阻的時光,也是破繭重生的一段日子。國家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放緩,社會對于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等要求越來越嚴格,有色行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是成為歷史車輪前倒下的殘兵,還是順勢而為,忍著陣痛,搭上前進的列車?豫光的經歷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今年,核電、高鐵不斷開拓海外市場,與多個國家簽訂協議。而中國也開始人才輩出,不斷有人獲得諾貝爾獎,從文學到醫藥,以后甚至會有更多領域的獲獎者涌現。在尖端技術領域,中國已經越來越有話語權。
相比高端技術的光鮮,傳統工業卻遭受著陣痛的折磨。資源、環境、能源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高污染、高能耗、更加依賴資源的有色行業更是如此。再加上產能過剩,許多企業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關頭。
在這關鍵的時刻,是在壓力下死亡,抑或是以壓力為契機,錘煉自身,讓企業適合新時代發展的需求?
“有色強國”一直是有色金屬行業的奮斗目標,作為原材料工業中的重要
領域,有色金屬行業與社會各個方面直接相關。做強有色金屬行業,不僅僅是產值提升,規模擴大,而是要有完善的體系,完善的系統,達到可持續發展。有色金屬行業要真的變強,就要像國家的高新技術一樣,能夠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在世界上就有更多的話語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豫光給了我們答案:“做最好的自己,就有最好的中國。”
傳統工業的道路該怎么走?不是一味的規模化擴張,不是盲目的上項目,而是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近幾年,豫光已經停止了單純的規模擴張。因為鉛鋅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如今行業產能過剩,單純的規模擴張,只能倒下的更快。豫光的思想是企業“貴精而不貴多”,通過對產業結構進行精心調整,通過走循環經濟的路子,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系統
鉛冶煉是豫光的“老本行”,在這個領域,沒有哪個企業可以比豫光更有發言權。豫光將鉛冶煉技術帶出了一個新的方向。豫光開創了再生鉛和原生鉛結合的模式,成就中國再生鉛樣本,這是一記神來之筆。這一筆,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遠。豫光近幾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實踐原生鉛與再生鉛共生產的發展模式,從意大利引進了廢舊蓄電池CX集成處理系統,利用先進的富氧底吹煉鉛工藝回收再生鉛,具有自動化、密封性好等優勢,不僅減少硫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為蓄電池廢鉛膏料的處理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實現了“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這樣的方式,將社會上零散的“垃圾”變成了資源,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又解決污染問題。
在豫光的帶動下,中國再生鉛產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豫光也在行業內具備更大的話語權。豫光同時參與了環保部《鉛酸蓄電池生產及再生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再生鉛有色冶煉最佳可行性技術指南》的起草制定工作。為國家質檢總局《再生鉛行政許可管理辦法》,工信部《再生鉛行業準入實施辦法》、《廢鉛酸蓄電池回收基金管理辦法》等行業法規提供了參考意見。在國家對再生鉛行業進行整頓的時候,豫光第一時間獲得認可,成為通過環保部環保核查全國3家再生鉛企業之一和通過再生鉛準入的兩家企業之一。近幾年,豫光不斷擴大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能力,在濟源本部建設了再生鉛資源循環利用及高效清潔生產工程,在江西源豐建立了18萬噸/年廢舊蓄電池綜合回收利用工程項目,并對外進行技術輸出,與河北港安合作建立了18萬噸廢蓄電池回收站點。豫光已經成為世界上廢舊蓄電池處理能力最大的企業。以再生鉛為基礎,豫光同時開展再生鋅、再生銅、再生鋁的回收工作,走出了一條解決資源瓶頸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豫光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張小國(中)代表公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表彰
具有如此之大的再生金屬處理能力,需要建立與之匹配的回收體系,否則就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將那些放錯地方的資源回收,豫光構建了遍布全國的采購回收體系。豫光篩選重點回收區域,設立了回收商,并對他們進行重點指導,通過合同約束等規范區域回收力量,保障貨源的穩定。同時,豫光利用銷售和回收相結合的渠道,加強與蓄電池企業及專業回收公司的合作,與10多家公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點面結合,逐步形成多元化市場回收格局。進一步完善市場預測機制和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公司與各回收網點的信息對接,資源共享。這個系統一旦形成,受益的就不僅僅是蓄電池回收。在此基礎上,豫光建立了廢銅回收體系,在國內再生銅集散地浙江、湖南、廣東等地區積極培育供應市場,有效推進了再生資源多元化發展。同時,豫光開展了鉛玻璃投用試驗,可以使用CRT玻璃替代石英砂,進一步推廣了回收的范圍。
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方向要走對。豫光的鉛鋅銅相結合及拉長產業鏈條將資源充分利用,形成了完善的循環經濟體系。鉛鋅銅三種資源都有不同程度伴生,并且都含有稀有金屬及貴金屬,單一的冶煉會有浪費。在大自然的“暗示”下,豫光的循環經濟體系誕生了。豫光鉛、鋅、銅三大主體系統相生相成,形成了一個密閉的循環系統。鉛生產系統產出的含鋅物料、硫酸、氧化鋅等進入鋅生產系統,其中的鋅元素進一步得到回收,硫酸可以應用于電解;產出的銅渣可以進入銅生產系統進行處理。鋅生產系統產出的銀渣、鉛渣進入鉛冶煉系統,回收銀、鉛;產出的海綿銅渣進入銅生產系統,進一步回收銅元素。銅生產系統中的含鉛、鋅、銀、鉍的物料進入鉛系統進一步回收,產出的陽極泥可以與鉛系統中產出的陽極泥一起進行處理,回收其中的金銀銻鉍等金屬;產出的硫酸也可以供鋅電解使用。同時,在每一個系統中,豫光都積極開展綜合回收利用工作,從各類冶煉渣中提煉有價金屬。綜合回收了金、銀、銅、銻、鉍、銦、鎘等十幾種金屬產品,將資源充分利用。豫光開創的這個模式,引來行業紛紛效仿,以至于許多原本單純以鋅、銅冶煉為主的企業,也開始走多元化之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為豫光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靠領先世界的先進技術和領先世界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豫光為行業循環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模板,走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背著沉重的包袱,是追不上歷史列車的。豫光作為鉛行業的領軍企業,也必須擔負起帶領行業前進的責任。隨時割掉包袱,時刻走在前列,這就是豫光的做法。
豫光既是一個鉛冶煉的博物館,也是鉛冶煉的先鋒隊。在豫光,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每一個時期主流的鉛冶煉工藝。在過去的幾個五年規劃里,公司通過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先后實現了中國鉛冶煉工藝的四次革命性升級,先后經歷了燒結鍋、燒結機、富氧底吹、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四次生產工藝變革,使二氧化硫回收率達到98%左右,塵回收率達到99%以上,廢水達標排放并逐步接近零排放,處理出的工業廢水達到人體直接飲用標準。而在每一個時代,豫光都是最早進行更新換代,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如果說前幾次的升級是順勢而為,那么最近的這一次,就可以說是壯士扼腕。近幾年,一場場環保風暴席卷全國。在這個時候,鉛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人們都在看著豫光,該怎么做?豫光義無反顧,全面淘汰了當時行業普遍應用的技術,哪怕自己的產量受到影響,也要做好表率。豫光實現了落后技術的全面淘汰,所有生產線均采用最先進的豫光煉鉛法。
在豫光的帶動下,中國鉛冶煉工業技術工藝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已經達到或超過世界最高技術工藝水平,開始引領世界鉛冶煉工業的發展方向。
在豫光的帶動下,河南省濟源市已經形成了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當地鉛產量占到國內總產量的20%,有色金屬工業已經成為濟源市乃至河南省的支柱產業,極大拉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企業的活水就是科技創新,企業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近幾年,豫光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創新帶來的榮耀。2012年2月14日年,豫光“鉛高效清潔冶金及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4年5月17日,豫光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第三屆“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
“鉛高效清潔冶金及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主要研發了鉛高效清潔冶金及有價元素回收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有著優異的成績:原料適用性強,流程短,能耗低,熱利用率高,操作安全簡捷,運行穩定,自動化程度高,生產環境好,生產成本低,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各種爐體壽命均得到延長。與傳統鼓風爐工藝相比,能耗降低40%,減排二氧化碳70%以上,終渣含鉛小于2.5%。鉛總回收率達98.5%,金、銀入鉛率分別為97.06%、97.61%。優化了鉛原料結構,提高了鉛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率。這一技術促進了金屬材料領域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資源高效利用,引領行業技術升級,工藝及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再生鉛產業鏈延伸項目改性塑料造粒生產線
有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為基礎,創新的熱情更加高漲。豫光獲得的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就是在此基礎上更多的創新所帶來的收獲。在這核心技術的基礎上,近幾年來,豫光累計申請專利300余項,獲取專利160余項。公司“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新工藝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除銅渣底吹連續煉銅工藝研究”、“提高銀回收率的工藝研究與實踐”等3項科技成果分別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熔池熔煉直接煉鉛新工藝技術”被評為河南省有色金屬行業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重金屬清潔冶煉關鍵技術”成功列入國家863計劃。公司躋身“全國創新能力行業十強”企業,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同時,“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煉鉛新工藝”列為行業“十二五”重點推廣的十項低碳工藝技術之一。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豫光完善著企業每一個環節。豫光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技術裝備水平,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中國鉛冶煉的發展,促進了中國鉛冶煉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
一條腿走路,那是走不長的,創新更需要多點開花。豫光的新型工業化模式也決定了鉛鋅銅是分不開的,這三大板塊必須齊頭并進。
2015年,豫光的“鋅濕法清潔冶煉及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工業化技術及裝置開發項目”通過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該項目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家立式釜+臥式釜連續赤鐵礦法除鐵工藝及裝置,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空白,在濕法煉鋅領域實現了集成創新,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國內濕法煉鋅廠除鐵的環保問題,鋅及其他有價金屬回收率高,綜合回收能力強。這是豫光在鋅冶煉技術創新方面向前邁了一大步。這項成果經試驗表明,工藝暢通、生產穩定,產品質量好,各項工藝技術指標較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
豫光更是在銅冶煉技術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銅锍底吹連續吹煉項目是國家863計劃,是國家給予資金支持的研發課題。當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為了將國家863計劃實施落地,努力尋找高科技企業進行“產學研”深度合作時,找了多家相關企業,但是沒有人有把握啃下這個硬骨頭。這個時候,豫光站了出來。雖然豫光以鉛冶煉為主,但是在鉛冶煉中產生大量的含銅渣,豫光早就開始嘗試富氧底吹煉銅工藝,開展銅锍底吹連續吹煉技術的開發及工業化試驗研究工作,隨著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完善,豫光用一個普通的實驗爐,用了26天,成功證明了技術的可行,能夠實現工業化應用。豫光迅速將新的技術運用到項目建設中去。2014年,豫光冶煉渣綜合處理技術改造項目成功試產,應用的正是銅锍底吹連續吹煉工藝。豫光通過工業化實踐證明,底吹煉銅技術在投資、運行成本等方面都較閃速熔煉和其他熔池熔煉要少,技術也更先進,具有流程短、環保好、能耗低、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可減少排放煙塵58.85噸/年、二氧化硫1163.9噸/年。豫光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底吹連續煉銅產業化成功應用邁出了寶貴的第一步,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煉銅技術將處于世界煉銅技術的領先地位。豫光再一次讓技術創新在豫光得到升華。

冶煉渣綜合處理技術改造項目
沒有持續性的創新是無根之水,總會有枯竭的一天。豫光之所以能夠不斷有新的技術產生,是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豫光的科學技術成果評審系統已經相當完善,每年都投入數百萬元用于對技術創新成果的獎勵,極大地推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豫光金鉛股份公司成立了創新小組,完善了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激勵和轉化機制,重點通過課題策劃與組織,把技術資源實現有效集中。選擇的課題側重于與生產結合緊密、門檻低、見效快的項目,現實性的課題主要依靠分廠力量實施,發展性的課題主要依靠技術部門力量實施。鋅業公司推出了科技沙龍,為技術人員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自我提升的平臺。通過組織技術交流活動,為技術工藝、指標的提升以及系統的順暢運行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有效促進了技術進步和裝備提升,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
2015年,豫光成立了“一院八所”,站在行業高度、市場高度、理論高度,緊密結合公司實際,各個研發機構緊緊圍繞公司發展方向確立研究課題,開展研究和技術創新。這些創新機構緊緊圍繞新冶煉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裝備等領域進行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應用新技術對企業的傳統工藝技術進行改造提升。強化工藝改進和提升,為公司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提供有力保障。將行業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作為研發機構的重點研究課題,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形成關鍵技術,占領行業技術制高點,真正實現持續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同時,這些機構立足于生產,將創新研發技術的轉化和應用集合,可以盡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公司帶來良好的經濟回報。

銻回收系統

金銀回收系統
在行業內,豫光“黃埔軍校”的稱號越來越響亮。豫光承接了山東方圓鉛銀鉍渣處理工程、湖南金翼廢舊蓄電池綜合回收工程、山東黃金底吹爐等多個項目,推動了豫光先進冶煉技術走向市場,轉化為技術效益。同時,豫光技術創新已經走出了國門,2013年,豫光與印度尼西亞力寶集團簽訂了協議,共同開發印尼井里汶工業園,豫光的鉛冶煉技術被世界所認可。
“豫光改變了我們對鉛冶煉的看法。”這是未接觸過鉛冶煉的專家及領導們到豫光調研過后的感慨。
“豫光技術先進,裝備先進,理念先進,是實事求是的企業。”這是了解行業的專家到豫光調研后的感慨。
“十二五”期間,環保是制約有色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豫光卻讓環保成為自己新的名片。豫光始終堅持“綠色冶煉”的發展理念,致力于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與運用,努力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公司通過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不斷推動污染物減排技術發展和技術進步,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果明顯,環境效益顯著。
2010年12月,豫光集團董事長楊安國在豫光金鉛股份公司中水站當著省、市環保局的工作人員面,飲下了一杯水。這一杯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豫光冶煉系統排出后經過處理后的水。這一杯水,彰顯的就是豫光對環境保護的態度——環保是企業的生命線。豫光在水處理已經達標的情況下,又投資數千萬元,對水處理系統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改造,經該系統處理過的水,水質堪比純凈水,可以直接回用于公司生產中對水質要求較高的環節。




中水站超濾+反滲透膜處理工藝
豫光對于廢氣治理也是精益求精。豫光各個系統均采用雙轉雙吸穩態制酸工藝,二氧化硫排放濃度低,遠優于國家標準,滿足排放要求,總硫利用率達98%,從根本上解決了鉛冶煉二氧化硫污染問題。在此基礎上,豫光又結合公司實際情況,采用氧化鋅法對二氧化硫尾氣進行吸收脫除,產生的廢渣可作為鋅生產系統的原料回用。豫光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工作,所有爐窯、下料口、放渣口等可能冒煙、冒灰的地方全部安裝有收塵罩、收塵器等環保收塵設施,所收集下來的煙灰采用密閉管道氣體輸送;燃料、礦粉、渣類等粉狀物料均采用密閉方式堆放、貯存。原料運輸全部采用封閉皮帶廊或管式皮帶傳送。所有廠區道路均采用真空吸塵車進行機械清掃,清掃垃圾回收至生產配料系統。
在做好環保工作的同時,豫光持續深入開展清潔化生產。豫光形成了“人人動手、齊抓共管、全員參與”的共創清潔化生產的濃厚氛圍。各生產單位積極行動,現場管理和清潔化生產水平得到持續提升。在豫光的生產車間,火法無塵,濕法不濕。電解槽面干凈整潔無積水,現場定置有序,成品車間產品堆放整齊標識醒目,標識規范設備見本色。許多來訪和調研的客人到豫光后感慨地說:“根本看不出來這是一個冶煉企業。”
2015年,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后,有的企業驚慌失措,但是豫光卻并不畏懼。因為環保要求越嚴格,越會將不合格的企業淘汰,最終形成行業的規范化,這是豫光的優勢。豫光早已做好準備,迎接新的考驗。近幾年,豫光接受了最嚴格的環保考驗,考驗的結果是環保從短板變成了優勢。在環保上的投入和對待環保負責任的態度,使豫光成為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的環保標桿單位。
在行業處于寒冬,有一個詞是貫穿于豫光的,那就是“創效”。豫光的產值在“十二五”期間不斷攀升,但是面對行業的冬季,要靠什么來溫暖自己。中華民族有句老話:“眾人拾柴火焰高。”在行業的冬季,豫光的“柴”就是全員創效。沒有效益就沒有生存空間,豫光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生產單位,都在最艱難的時刻,挖掘潛能,撿拾起一點點的效益,匯聚起來,成為豫光度過寒冬的熊熊火焰。
一線員工的創效熱情也是火熱的。豫光金鉛股份公司動力廠污酸站職工黨立全說:“這幾年公司開展創效活動,我們員工也真正感受到了好處。分廠又是開展現場提升、又是工藝改造的,每個人創造的效益都能實實在在地得到好處。雖然平時忙點、累點,但不管是工作環境還是工資待遇,我們污酸站都有很大提升,創效活動開展至今,我們平均工資漲幅10%,大伙工作起來也有勁兒,工作的積極主動性提升的很明顯啊。就連給咱污酸站工作的外協工都說環境好了,每天工作都覺得很開心。”一個人的呼聲微乎其微,但是這樣的熱情遍布豫光每一個角落。
各單位通過優化經濟技術指標、盤活呆滯物料、招標比價降低采購成本、節能降耗減員增效等方式,全方位開展創效活動。有無數個“黨立全”圍繞小金屬產量提升、錯峰用電、研發新產品、優化指標等內容,從管理、工藝控制、技改及創新等方面穩定工藝指標,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回收率,扭虧增盈。各管理部門把工藝最科學的指標、行業最好的指標、歷史最好的指標作為參考標準,通過技術創新、操作及管理改進等措施,多項金屬回收率指標得到明顯提升。
一個個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數字,就是創效的成果:豫光金鉛股份公司鉛總回收率提高0.06%,金總回收率提高0.05%,銀總回收率提高0.26%。熔三鼓風爐渣鉛降低5.5%,底吹爐渣中鉛降低9.2%,直煉還原爐渣鉛降低8.7%,渣含銅降低50%,渣含銻降低6%。鋅冶煉系統對電解操作、陰極板刷板等影響指標穩定的環節進行規范,對影響析出鋅質量、電解穩定運行的因素設置預警級別,建立“以生產為主線,指標監控為主導”的調控模式,收到良好效果。銅、銦、鎘等金屬回收指標分別同比提高1.98%、4% 、7.1%,鉛渣含鋅降低0.86%,鋅總回收率提高0.56%。精銦、精鎘、銅金屬產量提升明顯。鋅二鈷精礦品位由9.7%提高到13.8%,年可減少金屬損失22噸。鋅三精銦直收率達69.27%,創歷史最好成績。鋅四渣含鋅降至2.23%,脫硫項目可年產93%亞硫酸鈉1.5萬噸。鉛冶煉綜合能耗比行業平均指標低24%;析出鉛直流電耗比行業平均指標低13%。兩項指標在行業均位居第一。鋅冶煉綜合能耗不斷降低,在行業同等工藝中處于領先水平;電鋅直流電耗比行業平均指標低5.72%。

豫光員工昂揚向上的精氣神

花園式工廠
通過創效,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豫光依然實現了盈利,盡管只有微利,卻是星星之火,只待燎原。更值得欣喜的是,創效活動雖然已經連續開展多年,但在各單位仍然保持極大的熱情,創效已經成為生產單位自發和普遍的行為。創效無止境,創效已經成為豫光的一項長期工作常抓不懈。
最近幾年是豫光最困難的日子,豫光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00億,但是也遭遇了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里的唯一一次虧損。每一個豫光員工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在壓力下,“愚公移山,產業報國”的精神應運而生。豫光人要移走的大山,是發展的壓力。而這壓力,也成為錘煉豫光精神的動力。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企業文化會更加凝練。豫光在抓好生產經營的同時,將企業文化融入體系,積極推進企業文化建設,不斷提升企業的軟實力,以強大的文化力影響,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盡管企業很困難,但是豫光絲毫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質量一直是企業所注重的文化重心,豫光的理念是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在剛剛結束的美國江森自控有限公司亞洲年度供應商大會上,豫光獲得“卓越供應商”的稱號,出席大會的有江森公司全亞洲供應商400多人,而每年得到這樣的稱號的只有十余家企業。江森公司2014年收入達428億美元,是世界五百強企業,對于原材料的供應一直以來都是極為嚴格,然而,江森公司卻在對原材料供應商的評審中,給予豫光產品免檢的待遇。豫光的電解鉛以絕對的質量保證,被江森公司所信任,豫光的質量文化,被客戶所認可。
豫光讓客戶放心,更讓員工放心。在困難的局面下,企業需要員工,而員工同樣也需要企業。在行業形勢不好的時候,當許多企業開始裁員,開始降低工資的時候,公司決策層話語擲地有聲:“不裁一位員工,保證員工工資上漲‘小步慢跑’。”近幾年,員工工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穩定的增長。這樣的舉措,讓員工的心與豫光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
在豫光,可以看到希望。豫光冶金機械公司員工馮小軍說:“雖然我沒有高學歷,但是只要技術過硬,同樣有上升空間。我通過這個通道評上了高級技師,工資每月比以前多了1000多塊錢。”像這樣的員工還有很多,只要有能力,個人的酬勞都會得到提升。豫光近幾年越發重視技術職務晉升通道,為員工們提供機會。豫光對技術職務聘任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這一舉措激發和調動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
在豫光,能看到未來。好的企業是讓員工陪著自己成長的,豫光為員工提供各種學習培訓的機會。企業采取一對一培訓、技術比武、知識競賽、月月大講堂、視頻學習、師帶徒等培訓模式,較好地提升了員工素質。
在豫光,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在豫光,能感受到正能量,在豫光,能看到夢想的翅膀。豫光舉辦了“匯聚正能量、共筑豫光夢”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職工文化活動。比如“五一”班組長安全演講比賽,“七一”職工文藝晚會、“十一”職工籃球賽、首屆豫光職工好聲音、“三嚴三實”教育、推優選優活動、愛心捐款、愛心救助等活動,實現大型活動制度化,小型活動經常化,極大地增強了凝聚力、激發了創造力、提升了向心力,企業文化建設正在成為推動豫光持續健康發展的催化劑和助推器。
“十三五”即將到來,豫光已經準備好了。豫光已經經過了壓力的錘煉,寒冬的凍土,壓不住豫光的生機;前方的迷霧,遮不住豫光前進的方向。雖逆境重重,吾乘風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