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璇|文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現在,我先提出問題:中國一些產業為什么要膨脹式發展,直到整個產業生存環境惡化呢?為什么不汲取鋼鐵等行業的前車之鑒?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用這句話形容電解鋁行業在2015年的生存狀態,一點也不為過。這一年,有人牛皮吹碎,有人身心疲憊,有人不打自廢,有人仰天流淚。
近期,作為有色金屬行業主要支柱之一的鋁,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進入四季度,鋁價不斷下行,至11月18日,長江有色金屬現貨鋁跌破10000元/噸關口。這種“斷崖式”的下行態勢,為二十年來前所未有,看來,電解鋁正處于“極度深寒”狀態。
有些事情,往往超過人們的最壞預期:
當鋁價13000元/噸時,大家說“冬天來了”;
當鋁價12000/元噸時,大家仍說“冬天來了”;
當鋁價11000/元噸時,大家還說“冬天來了”;
當鋁價10000/元噸時,大家什么都不說了,因為,大多數人已被極寒天氣凍得不暇自哀。

10月24日,“中國第一鋁”撫順鋁業全線停產。據悉,國內的部分鋁企業正在醞釀彈性生產方案,什么是“彈性生產方案”?簡單說吧,就是什么時候停、怎么停、停了之后怎么辦的問題。
據北京安泰科信息開發有限公司統計,截至目前,中國電解鋁行業平均完全成本約為12000元/噸(含稅),如此算來,全行業全面虧損。假如細化到一家36萬噸產能的電解鋁企業,每天要虧損200萬元,也就是說,這家企業每天要白白扔出去4輛奧迪車,而且,產能越大,虧損越多。
其他有色金屬品種表現得似乎沒有像電解鋁這么粗暴、這么無情,但日子過的并不好。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11月25日,國內氧化鋁價格已跌至1849元/噸(均價),與10月份同期比降幅10%。據媒體報道,中鋁旗下的山東鋁業、河南鋁業、中州鋁業,以及民營企業開曼鋁業、興安化工、復晟鋁業、義翔鋁業等近期將累計減產約350萬噸氧化鋁產能。一旦減產,氧化鋁企業的規模成本優勢將下降,單位成本攤銷將明顯增加。
筆者本人愿意用幾句大白話來說明國內鋁行業這種格局形成的原因:產能過剩,供大于求。企業信心喪失,越跌越賣,越賣越跌,惡性循環。某些機構惡意做空,乘人之危,渾水摸魚,充當了“攪屎棍”。地方政府為救企業,出臺優惠電價,降低企業成本負擔。然而,成本降100元,市場價格跌200元。
“我們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把鋁工業做成了世界產能、產量、消費量排名第一,有了規模優勢,難道在短短幾年之內,這個行業就玩完了嗎?”這是鋁行業共同的疑問。
大家都知道,物品的價格是由生產它所需的價值決定的,然而目前鋁價已經明顯偏離了合理的價格區間,不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鋁行業正處于懸崖斷壁之上。“極寒天氣”還將維持多久?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誰將來為國民經濟、資源保障、上下游產業鏈、社會穩定等一系列的連鎖損失而買單?
寫到這里,我依然沒有回答出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當我們對鋁價暴跌唏噓不已時,耳邊傳來《葬花吟》中的凄傷詞句:“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