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甜|文
“風來的時候,豬都能飛。”操著京腔十足的普通話,面容清秀且透露著書卷氣的北方紳士孫延先偶爾喜歡“補刀”吐個笑點。然而,在業界,孫延先的名字除了作為“高級工程師”、“浙江省151人才”……更多的是作為執著電池事業的“瘋狂之士”被提及,人們謂之——優雅“狂人”。

孫延先在中國動力鋰電池及電動車產業高峰論壇上發言
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投身新能源行業,經十年磨劍,初露鋒芒,成立浙江超威創元實業有限公司,成為磷酸鐵鋰和燃料電池研究領域的佼佼者。與所有創業者類似,孫延先的故事始終披著傳奇的色彩,流傳著偏執的力量。
毫無懸念,電化學出身,孫延先選擇了與電池為伍。2005年,他作為專業技術人才被引進浙江長興,在有著電池行業領軍者地位的超威集團從事電池研發工作。站在“中國電池的產業之都”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孫延先似乎看到了夢想的曙光。他堅信,借助超威集團的支點,他一定能夠在電池之路創造出屬于他的傳奇。“既然別人不敢做,那就我來做!”他的目光最終鎖定了在當時飽受爭議的鋰電池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個“狂人”在行業內誕生了。
2007年,當整個電池行業還沉浸在享受鉛酸蓄電池帶來的經濟紅利時,作為超威集團鋰電池項目的核心成員,孫延先只身一人北上,拜訪清華大學的教授,通過多次的溝通和交流,最終展開了長期的合作。不止如此,在這期間,孫延先還組建了一支由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組成的18人研發團隊,他叫他們“十八羅漢”。
從此,孫延先在北京的生活就框在了那個只有幾十平方米的實驗室里,一框就是兩年半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實驗室、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孫延先似乎并沒覺得乏味,反復的實驗嘗試也沒有讓他覺得是煎熬。經過漫長的摸索和研發過程,孫延先和他的“十八羅漢”共同發明了采用獨特的控制結晶碳熱還原新工藝,制備出了綜合性能優良的新一代磷酸鐵鋰材料方法。材料的振實密度達到了1.45克/立方厘米,比國內先進水平提高了30%;而使用該材料的磷酸鐵鋰電池產品100%深循環壽命達5000次,而國內的普遍技術水平僅為2000次。2010年,鋰電池一炮打響。在當時的北京,超威鋰電池憑借其使用壽命長、行駛里程長的優越性,市場占有率一度達至7成。

孫延先與超威集團副董事長周龍瑞參加鋰電池及電動車產業高峰論壇
“我享受這樣的過程。而且,這一切還只是個開始。”孫延先給自己的科研生活作了一次“走心”的總結。
也就是在那一年,帶著項目組中的“十八羅漢”,孫延先將整個鋰電池研究組搬回了超威集團總部。他認為這是最好的創業契機——好的技術、巨大的市場潛力、優秀可信賴的團隊。“我們會成為鋰電池行業的領跑者。”這個鋰電池行業的“闖入者”并不掩飾自己的“野心”。2011年,浙江超威創元實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除了影響時代的野心和先人一步的戰略觀,孫延先從來不缺乏工作狂的特質,而且幾乎到了極致。公司新成立時,孫延先既要管行政、人事、研發等對內部門,又要管理公共關系、市場銷售等對外部門。相比在北京的日子,在這里,孫延先愈發覺得時間不夠用。尤其是從事鋰電池研發和制造,沒有具體的行業參照標準,因此,孫延先只能死死守著一則信條,那就是“客戶需要什么,我們研發什么,我們就做什么。”事實上,孫延先更是一個不愿意隨便放過自己的人。在面對不同客戶,需要快速開發新產品的高壓下,他也要求自己和團隊始終要用前瞻性的視角,高要求的技術,全面分析技術動向,在滿足客戶要求的同時提高自己。
2011年,公司接到了一筆大訂單。當時對方只給了3天時間,可產品涉及的卻是公司從未接觸過的領域,若放棄,則等于放棄整個類型的客戶群。這件事若放在別人身上,也許還多少會有些猶豫,但在孫延先身上,這不可能。“不對自己狠一點怎么會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答案顯而易見,他依舊如此瘋狂——從產品研發到樣品制作再到長達200頁的標書完成僅用了兩天時間。隨后,他親自驅車近兩千公里將標書原件及樣品送到客戶手中。
一切都朝著預期的夢想穩步前行。尤其是經歷了這一次大膽的嘗試,孫延先深刻感受到了人才的力量。隨后,他通過引進人才,為科研團隊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當初的“十八羅漢”已增長到70余人,其中,擁有“國家千人計劃”3人。該團隊每年新開發50多個品種,幾乎保持每周一件的頻率;每年平均申請專利130多項, 2014年新增發明專利26項;每年不少于3種新產品通過新產品認定。

孫延先向天津富士達公司領導介紹鋰電生產情況

鋰電生產車間現場圖
2012年,超威創元公司被列為浙江省首批電動汽車產業化技術綜合試點單位,這意味著超威創元公司已是全省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跑者。這對孫延先來說,當初站在風口浪尖,即使被人嗤之以鼻也要堅持創鋰電之業的選擇,是正確的。
“既然選擇這一行,我依舊要瘋狂下去,永不止步。”新的臺階,新的步履,孫延先把目標轉向了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制造。在他看來,找到汽車電池安全性及使用壽命問題的突破口,是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這是一個典型的木桶效應,所以,必須要精益求精,確保構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的每一塊小電池都完美無缺。由于鋰電池具有安全性能不穩定的因素,在汽車電池安全性問題上,超威創元公司提出了“濫用安全”概念——即使客戶是在濫用的情況下,也要確保其安全。對于這一概念的解釋,孫延先提出了近乎苛刻的生產要求,那就是用火燒烤汽車電池持續一個多小時后,保證電池不爆炸、不著火。
不置可否,解決售后服務問題是電動汽車行業的另一個“痛點”。“若是不保養,發動機能撐過5年嗎?同樣,我們的汽車電池也需要保養。”孫延先說。讓他驕傲的是,超威創元公司已建有完善的售后服務系統,并已成功研發了動力鋰電子電池網絡智能管理系統。
2015年,超威創元公司捷報頻傳,除了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柯克領銜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創新團隊”正式入選首批浙江省領軍型創新團隊,電動汽車用磷酸鐵鋰電池新列入2014年度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超威創元公司首套批量配套電動汽車動力鋰電池也下線,超威集團聯合超威創元公司斥巨資打造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生產線二期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盡管企業開始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但孫延先這幾年并沒有閑著。只要有時間、有機會,各種創業集訓營以及管理課程他都會積極參加。例如A管理模式培訓、燃料電池專題培訓以及近期參與的科技部人才中心首期科技創新CEO特訓營……用他的話來說那便是:我始終還是在創業,而創業,就靠學識來支撐。
多年來,孫延先在鉛酸電池、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磷酸鐵鋰材料等領域,成功研究發明了18項成果,成功獲得8項授權專利,4項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此外,他在國家電池學術期刊上發表了《磷酸鐵鋰電池新發展》等多篇專業學術論文。

鋰電生產車間現場圖
“追求領先很容易,保持領先不容易。”回首創業路,孫延先時刻給自己敲著警鐘。他不敢懈怠,因為他十分清楚,他始終都是在創業的路上。所以,一無所顧、勇往直前成了他的本能并以此成全自己的理想。
就像他說的,創業者要具有敢站在風口的勇氣。改革開放三十年,從下海、炒股、炒房、電子電器、互聯網到當今的移動互聯和新能源等,大約每5年一次的行業迭代,在造就大量成功者的同時也沉淀了大量錯失機會的人。只有那些勇于抓住機遇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勝者。
記者手記:孫延先對鋰電池一直有著一份狂熱的執著,從只身北上搞項目研發,再到成立超威創元實業有限公司,闖入“鋰電池行業”并躋身為“領頭羊”。提及創業過程,孫延先在今年參加首期科技創新CEO特訓營中,這樣總結:
我所知的成功創業者有很多種特質。例如:洞察力(眼光)、行動力(執行)、包容性(心胸)、誠信等,甚至包括在外人看來不切實際的理想、夢想或幻想。從已知成功創業的案例中,我們找不出任何一種性格特質或可繼承的資源作為創業成功的充分條件。但是,我似乎發現了一種必要的特質,那就是“勇氣”。這種勇氣,包括敢于夢想、敢于行動、敢為人先、敢于挑戰、敢于堅持等等。所以說,創業者是有基因的,這種基因不一定在創業者的血液里面,但一定可以與生俱來,并可傳承。這種傳承不一定通過血液,也可以通過群體文化的影響進行繼承。
作為創業者,需自律、自立、自強,富于勇氣和堅韌,正確決策,管好自己、管好管理者、管好團隊,最重要的是承擔起創業者的責任,不管是內部的、還是社會的,是事業的、還是家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