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芝仙 (云南省巍山縣大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72400)
王宏偉 (云南省巍山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672400)
人工牧草種植推廣情況及經驗分析
左芝仙 (云南省巍山縣大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72400)
王宏偉 (云南省巍山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672400)
巍山縣經過20多年人工牧草的推廣,根據氣候、土壤、種養殖結構等特點找到了適合本地種植的牧草品種和牧草種植方法,讓人工牧草的種植價值的得到了極大發揮。通過調查分析,總結本地在引種和種植方法的經驗,避免在推廣過程中少走彎路。
人工牧草;種植技術;因地制宜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屬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境總面積2200平方千米,境內河谷、山地、盆地相間分布。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溫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歷年平均氣溫15.6℃,降雨量804mm,日照2188h,無霜期240d。冬季平均氣溫大于5℃,無積雪和凍土;夏季平均氣溫21℃,無酷暑。畜牧業一直是巍山縣的支柱產業,飼料飼草開發利用,畜禽品種改良及配套畜牧先進技術的推廣一直處于全州領先水平。
巍山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引進人工牧草種植技術,曾先后引進過鴨茅、特高黑麥草、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麥草、白三葉、紅三葉、蘇丹草、高丹草、魯梅克斯、甜高粱等牧草。經多年的篩選淘汰,到2014年縣內主要種植的牧草是特高黑麥草、紫花苜蓿、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巍山縣內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天然牧場資源豐富。人工牧草種植推廣主要集中在山區鄉鎮。采用的播種方式為單播和混播兩種。草地類型主要以放牧型草地為主。一般鴨茅單播,多年生黑麥草和豆科牧草 (白三葉、紅三葉、紫花苜蓿)等采用禾、豆比例3∶1的方式混播。在初春播種,盛夏牧草長勢和產草量達到峰值。而盛夏時節由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天然牧草的長勢和產量也同期達到了峰值。因此,人工牧草的優勢和經濟價值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推廣一度陷入低潮和困難。后來通過調整種植密度和播種方式將放牧型草地改為放牧刈割混合型草地。在夏季牧草產量高,天然牧草豐富時將人工牧草曬制成優質的青干草儲備作為冬季的飼料,這一舉措解決了家畜冬季草料短缺的難題,充分體現了人工牧草的價值,從而促進了人工牧草的推廣進程。
巍山縣是典型的山區縣,秋糧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煙,夏糧主要種植蠶豆、油菜、小麥,2013年糧食作物合計種植 3.11萬 hm2,其中小麥種植 2100.3hm2,蠶豆種植3838.6hm2,啤大麥種植5981.7hm2,稻谷種植6253.3hm2,玉米種植8010.7hm2,油菜籽種植2838hm2。飼養畜種主要是肉牛、奶水牛、豬、黑山羊和肉禽。飼養模式仍是一家一戶散養模式為主。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適度規模養殖和養殖合作社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所占比例仍不高。種植結構決定了秋季有過剩的青貯、氨化原料,因此以青貯為主的牧草品種蘇丹草、高丹草、甜高粱在推廣初期就被淘汰。巍山縣的畜牧推廣科技一直走在全州乃至全省的前列,飼養畜禽的科技化水平較高,粗放的飼養模式已經逐漸被科學的飼養方式取代。魯梅克斯、鴨茅、紅三葉等草種因其營養價值和適口性差等缺點也被摒棄。
巍山縣氣候垂直差異較大, “山高一丈,大不一樣”的“立體氣候”明顯。山區和壩區的土壤性質也大不相同,經過多年的推廣,總結出了一套科學成熟的種植方案,壩區推廣刈割型草地,種植牧草主要是單播特高黑麥草、白三葉、紫花苜蓿。白三葉、紫花苜蓿由于生長速度緩慢,根系發育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一般在春季播種,到11~12月份當地霜期來臨時苗壯根固才能安全度過霜期不被凍死。特高黑麥草在秋收后播種,在當地的優勢有:一是巍山縣的夏季雨水充沛,陽光充足,自然牧草豐富、玉米秸稈類飼料也在這個季節豐收,人工種植牧草的優勢在這個季節得不到最大發揮;二是壩區田塊排水性差、氣溫高、雨量足,地塊容易積水從而滋生腐根病和銹病,導致特高黑麥草大面積死亡,2008年本縣大田種植的特高黑麥草曾因以上原因造成重大損失。
山區主要推廣放牧刈割混合型草地,播種方式為混播,一般為白三葉和多年生黑麥草,播種比例為1∶3。最佳播種季節春季。冬春季放牧,夏秋刈割曬制青干草作為牛羊過冬的優質飼料。
雨水來臨雜草生長至3~5cm時,每畝施入1500~2000kg農家肥,種植紫花苜蓿的地塊施入20kg石灰粉后,翻耕土地,深度以20cm為宜,撿出雜草、石頭等異物后,砍細平整土地,四周和平緩地帶挖排水溝。
雜草再次出苗生長至5~8cm時用滅生性除草劑草甘磷在晴天殺滅雜草。草甘磷噴后6d可播種牧草。
一年生黑麥草2kg/畝,白三葉2kg/畝,鴨茅2kg/畝,紅三葉2.5kg/畝,紫花苜蓿2.5kg/畝。
草甘磷噴后6d開始播種,一般6月中下旬~8月。
播種當天將要播種牧草種子的地帶輕鋤、淺鋤疏松10~15cm寬的表土,空行內不鋤。
用N:P:K比為13:7:5的三元復合肥20~30kg/畝,與牧草種子混均即可播種。當天拌的種子當天播完。
條播,行距40kg,播后適當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充分結合以便提高出苗率。
用開水將甲基纖維素調制5%的濃度冷卻后將等量的牧草種子和根瘤菌拌勻,再加入適量的輕質炭素鈣包衣后放在陰涼處約2h,最后與鈣鎂磷肥 (50kg/畝)混勻即可播種,一般當天接種的種子要當天播完。
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豆科牧草多施農家肥或磷鉀肥;禾本科牧草多施氮肥,多施農家肥;尿素施用量為5~8kg/畝·次,其中牧草生長至7~10cm首次尿素施用量為4kg/畝。
雖然已進行播前除雜,但草地中仍有雜草,如不及時進行除雜,將給牧草生長造成很大影響甚至種草失敗,雜草長至2~5cm為最佳除雜時機,此時除雜省工、省時,除雜效果好,除雜時應輕鋤、淺鋤,以免將雜草種子翻到表層,增加雜草數量。
牧草幼苗期,特別是白三葉、紫花苜蓿、紅三葉等豆科牧草容易受到地老虎 (土名黑土蠶)、蠐螬 (土名白土蠶)等害蟲的危害,牧草開始出苗時及時用殺蟲劑防治,否則嚴重者會在一夜間被害蟲食光。
草地每刈割1~2次就應松土,并結合施肥等措施才能獲得較高的產草量,并注意在牧草刈割后生長至4~5cm時進行。
(1)播后牧草長至20~25cm時開始首次刈割,有利于分蘗 (分枝),留茬高度5~7cm,首次刈割之后留茬2~5cm。開春后牧草進入生殖生長季節,此時加強水肥管理、適當提早刈割 (牧草起稈前刈割),可提高牧草產量和品質。
(2)利用時期:牧草在開花前幼嫩多汁,適口性好,營養豐富,此時利用最好。
(3)利用方式:鮮草割回后切碎,加入適量配合料或混合料便可飼喂家畜。
(4)山地種草,在雨水間隙期抓緊調制青干草、干草粉、青貯料,冬春季節供牲畜利用。
人工種植牧草的推廣至少要掌握以下幾個要素才能少走彎路,以最快最大的發揮其優勢。
(1)推廣地的氣候因素,找到適合本地氣候的品種。
(2)當地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和天然牧草資源,避免資源浪費,造成種植效益低下。
(3)畜種養殖結構特點。根據當地飼養畜禽品種,種植與之相適應的牧草品種,最大化發揮其優勢。
(4)因地制宜,多渠道開發人工牧草的利用方法,提高其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