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云德 (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畜牧局 657400)
大關縣菊苣的種植與使用技術
盧云德 (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畜牧局 657400)
畜牧業(yè)是廣大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yè),而加快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增加農民收入是畜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探索發(fā)展畜牧業(yè)新路子,解決畜禽與人爭糧爭地的突出問題,大關縣引進優(yōu)質牧草菊苣進行示范種植,本文結合自己工作實踐,總結該牧草種植與使用技術。
菊苣;飼草;種植;技術
菊苣是菊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為粗壯的肉質直根,除含有菊糖外,還含有咖啡酸和奎寧酸形成的甙,肉質直根經過烘干磨碎,焙炒能產生特殊香氣和苦味。菊苣的基生葉片大 (長30~46cm,寬8~12cm),葉形似蒲公英葉,葉片邊緣有皺縮,向上挺直生長,葉色深綠,葉片質地嫩,折斷后有白色乳汁,葉片數25~38片,抽莖后,葉片漸小、互生,植株高40~50cm,5月份開花,花序為頭狀花序,開藍紫色花,每個花序由16~21朵花組成,全部為舌狀花冠,花期長達4個月 (5~8月),也是良好的蜜源植物,8月份采收成熟的種子,種子細小、米黃色、頂端截平、楔形、千粒重為 0.96~1.23g。
菊苣喜溫暖濕潤氣候,抗旱抗寒性強。15~30℃長勢尤其迅速,根可耐-20℃~-15℃低溫,在零下8℃時葉片仍呈深綠色,菊苣的適應性較強,菊苣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熱、耐寒、耐旱、耐蔭、稍耐酸,喜肥水,再生力很強,適宜生長區(qū)域廣。
菊苣在營養(yǎng)生長階段,水分84%,干物質16%,干物質中粗蛋白為20~23%,租纖維9.9%,粗脂肪5.3%,無氮浸出物35~42%,粗灰分12.3%,鈣12.3%、磷0.53%,除此之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
(1)菊苣性微苦,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降氣、通便。葉片質地嫩、適口性好、無異味,豬每天可采食4~5kg,兔采食1kg左右,鵝采食1.2kg,羊采食5~8kg,奶牛采食30~40kg。經過養(yǎng)豬場、養(yǎng)兔場飼喂結果顯示,采食菊苣后,豬食欲大增,發(fā)病率低,毛色色澤光亮,兔采食后,從未發(fā)生過拉稀現象,原來拉稀的兔,飼喂菊苣后兩天,停止腹瀉。
(2)生長快、產量高、利用期長,畜禽以及草魚喜食。在溫暖地區(qū),若在8月底播種,入冬前便可刈割1次,此后,每年3~11月均可刈割,其利用期長達8個月之久,可解決養(yǎng)殖業(yè)春秋兩季和伏夏青飼料短缺的矛盾,且一次播種可連續(xù)使用5~8年。當植株達50cm高時,即可刈割利用,第一年可畝產鮮草6~8t,2~3年后畝產可達15t以上。菊苣種植,可以在不影響糧食生產的前提下,至少畝產鮮草6000kg,對解決養(yǎng)殖飼料缺乏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改變種植業(yè) “糧、經”二元結構為 “糧、經、飼”三元結構,發(fā)展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推進畜牧業(yè)結構調整,畜牧養(yǎng)殖方式轉變,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畜牧業(yè)增產增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大關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極端最低氣溫-4.6℃,極端最高氣溫40.3℃,≥10℃活動積溫4600℃,無霜期320d,全年日照時數1000.6h,年降水量1196mm。畜牧業(yè)是千家萬戶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也是農村經濟的主要來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城市化建設的加快,退耕還林的實施,出現了爭糧爭地問題。為充分利用農閑田和退耕還林資源的再利用,加速發(fā)展畜牧業(yè),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開始引在玉碗鎮(zhèn)老街村,翠華鎮(zhèn)的永康村選擇10戶農戶進行試種,鮮草柔嫩,豬、雞、牛、羊、兔、魚均喜食,畜禽長勢及增重效果明顯,深受群眾歡迎。逐步在翠華鎮(zhèn)的永康、雄魁,悅樂的塘房,天星的祥云,吉利的龍坪等地推廣,種植面積達10950畝,根據2013年在永康村大園子社的測定,第一年畝產鮮草6~8t,2~3年后畝產可達15t以上,每年可收割8~9次,但產量高低與水分、土壤肥沃息息相關。
菊苣雖然對土質要求不嚴,喜中性偏酸土壤,也比較耐熱耐寒,但不耐水澇。因此,不宜在低洼易澇的地塊、爛泥田、冷浸田種植。否則,就會因雨天積水、地下水位高引起爛根死苗,影響鮮草產量。最好選在排水性能好的崗地和地勢高的田塊種植。
播前應搶晴天將土地耕細整平。耕細后的土地保墑性能好,有利于種子發(fā)芽生根,有利于苗期生長,容易培育壯大苗,為提高鮮草產量打好基地。要開好廂溝、腰溝、圍溝,做到排水通暢,下雨天不積水。
可分為直接播種或育苗移栽,按時節(jié)可分為秋播和春播,最低氣溫5℃以上均可播種,以4~10月份育苗移栽為好。直接播種有條播、撒播、育苗移栽和切根催芽移栽四種。在實際生產中,最適宜的播種方法是育苗移栽。
根據土地類型不同而有差異,防止過密,造成牧草難分離生長,過于稀少,產草量降低,一般用種 (育苗移栽)200~250g為宜。
單位面積的基本苗數過密過稀都直接影響鮮草產量。實踐證明,種得過密則單株個體小,長不大;種得過稀則基本苗總數不足。要想實現菊苣高產,既要提高單株產草量,又要保證單位面積上合理的基本苗數量,兩者必須兼顧。根據實驗比較,小苗長到3~4片小葉時,結合雨水或澆水進行移栽,每畝必須施腐熟農家肥2000~3000kg作底肥,每畝面積按1萬株左右的標準定植較為合適。即把行、株距控制在30~35cm×20cm,使每畝的基本苗數保持在9500~11000株。按照這種密植程度,就可獲得理想的產草量。
播種期,干旱時勤澆水,一般持續(xù)曝曬3~5d后,需澆水一次防止旱災。入冬、早春干旱季節(jié),要求每刈割一次、分別澆灌一次,以促進牧草生長,提高產草量。方式上,有條件的追肥結束后溝灌,效果更好,但不宜過長,見表層土濕即可,澆灑時澆透為止。同時也要注意防澇。
一般菊苣每生產1000kg干物質,就要從土壤中吸取約19kg氮,3.3kg磷和24.3kg鉀,所以要根據土壤的具體條件,做到以土施肥。方法可采取撒施或灌溉施肥為宜。時間是每次收割后2~3d和來年開春各追肥用尿素一次,每畝10~20kg。
播種后45~50d,葉長約40cm之時第一次刈割,留高3~5cm,第一次刈割必須及時、全面,以促進其分孽生長,以后每20~30d刈割一次,全年刈割8~9次,冬春以葉長達40cm左右及時刈割。到6月開始抽薹開花,一旦出現抽薹,就表明菊苣由營養(yǎng)生長期進入了生殖生長期。如果在刈割上延期過長,就會出現早薹早花,以致走向衰老,產草能力就會下降。因此,要在抽苔開花前刈割利用,輔以水肥調控,盡量不讓菊苣 “早熟”,牢牢將其控制在營養(yǎng)生長期內,才能保持旺盛的生長能力。
菊苣的病蟲害主要為粘蟲和葉銹病。粘蟲吃食嫩莖葉,主要采取用敵百蟲、樂斯本、敵殺死等噴灑。葉銹病病原菌為隱匿柄銹菌,發(fā)病部位主要為葉片,小形孢子堆,紅褐色。化學防治可用敵銹納200倍液加0.2%洗衣粉;敵銹酸200倍液加0.2%洗衣粉;代森錳鋅65%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滅菌丹50%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噴灑。
菊苣適應性強,能在海拔700~1600m的地區(qū)種植。質地嫩,適口性好、營養(yǎng)價值高、生長快、產量高、抗病力強,而且是多年生。適宜飼喂豬、兔、鵝、牛、羊等;在種植上可單種也可和其它牧草混合種植,是冬季和早春飼喂畜禽的良好青飼料。因此,可大面積推廣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