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輝 (河北省大廠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065300)
淺談提高狐繁殖力的主要措施
劉春輝 (河北省大廠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065300)
狐屬于季節性發情動物,一年只繁殖一次,繁殖季節在春季。在狐的生產中,適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提高狐的繁殖力,是提高養狐專業戶經濟效益的有力保障。
影響狐繁殖力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把它概括為遺傳、營養、環境和管理幾個方面。這些因素都是通過不同的途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公狐的精液品質和配種能力,影響著母狐的正常發情、排卵和胚胎的發育,最終影響到狐的繁殖性能。本人結合多年的生產和教學經驗,總結了提高狐繁殖力的幾個方面,現分述如下:
培育繁殖力高的品種,是提高狐繁殖力的根本措施。通過對比,選擇發情早、產仔多,泌乳力高、母性強的母狐留種,與性欲強、射精量大、精液品質好的公狐交配。嚴格淘汰發情晚、產仔困難、泌乳量少、母性差的母狐和性欲低下、陰莖短小、射精量小、精液品質差的公狐。
狐的繁殖力與飼養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優質的飼料條件,全價營養的日糧能充分發揮狐的繁殖能力。如母狐妊娠期除用于維持自身新陳代謝外,還要保證胎兒在母體內正常發育以及為產后泌乳做貯備。生產中常有一些養殖戶貪圖便宜,日糧以糠菜和玉米面為主,只混合少量魚粉,導致飼料中營養不全。更有甚者采用變質的動物性飼料飼喂種狐,這都會使種狐的繁殖力降低。種狐的繁殖力與管理水平也是密切相關的。在管理上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籠舍設計不合理,飼養種狐的室內陰暗,光照增加不合理、以及環境嘈雜、噪音過大等,這些不利的條件都會嚴重影響到母狐的發情、配種、妊娠、產仔和哺乳等各個環節,從而降低狐的繁殖能力。
首先是在母狐的發情期采用外源性激素處理,以增加母狐的排卵數。其次準備配種期給予合理的飼養與管理,能使母狐正常發情,排出具有正常受精能力的卵子,增加母狐的有效排卵數;從而提高受精卵的數量,增加母狐的胎產仔數。在生產中發現胚胎早期死亡、吸收的比例是比較高的,由于影響胚胎死亡的因素有很多,問題也比較復雜,我們主要注意母狐的生殖器官的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生殖器官的疾病及是否有不利于胚胎著床的外界因素,發現這類問題及時處理。在繁殖期保持適宜的營養水平和管理措施也是防止胚胎吸收和流產的有效手段。
優良的精液品質是保證公狐理想繁殖力的重要條件,因此對公狐除保持合理的飼養外,認真訓練小公狐,合理的調教種公狐,是提高繁殖效率的重要保證。訓練小公狐要有耐心,初次參加配種的小公狐一般都是膽子小,沒有配種經驗,可以把它們和有經驗的公狐鄰籠擺放,觀看配種過程。或把剛交配完的母狐放入小公狐籠中,誘其發情。對于發情不好的公狐也可通過 “異性刺激”促其發情。對于體質弱的公狐要限制交配次數,對于體質好的可以適當增加使用次數;對于配種能力強的要重點使用,但不可過于頻繁。對于幾次檢查精液品質仍不合格的只能讓其做試情公狐,禁止參加配種。
影響生殖能力的傳染病如布氏桿菌病、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對種狐的危害非常大,一旦被感染,輕者造成流產、死胎,嚴重時會導致生產的失敗,對養殖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生產上一定要防止這類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布氏桿菌病是一種人畜和毛皮動物共患的慢性細菌傳染病,在治療方面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在生產上只有通過血清學方法檢出陽性動物,結合冬季取皮淘汰,自群凈化。從預防的角度看主要是嚴格執行獸醫衛生防疫制度,禁止布氏桿菌病陽性動物進場。不喂來源不清的肉類及副產品,或經高溫無害化處理后,方可喂食。鉤螺旋體病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其早期用青霉素治療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狐這種野生動物早期不太容易發現,因此在臨床上得不到預期效果,在生產上還是以預防為主。預防接種是預防本病最好的方法,此外,應當著重注意防止水源的污染和帶菌動物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