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懷 (云南省寧洱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665100)
寧洱縣生豬標準化養殖現狀與措施
郭朝懷 (云南省寧洱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665100)
對當前寧洱縣生豬產業形勢加以分析,結合生豬生產實際情況,圍繞 “提質增效、市場開發、科技創新”三個重點,提出以標準化、產業化經營為主線,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的建議和措施。
生豬;標準化;養殖技術;措施
目前,寧洱縣畜牧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縣已形成以生豬產業為主導,土雞、黃牛和山羊等特色養殖為重要補充的生產格局。生豬產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中的作用也日趨凸顯。由于受市場影響,生豬價格一直處于低谷狀態,以生豬為主導產業的畜牧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些嚴峻形勢,推進畜牧產業的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筆者通過與規模養殖場 (戶)和其他養殖戶多次溝通了解,認為基于寧洱縣生豬產業現狀,推廣豬場標準化養殖,轉變發展方式,化危為機,推進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
近幾年以來,通過對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 (小區)的投資建設,加快了生豬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養殖場 (戶)的科技含量和養殖水平,為寧洱縣建設環保型養豬和發展優質生豬起到了示范樣板作用。目前,全縣建有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龍頭企業2個,即云南神農普洱牧業有限公司,以生產PIC五元配套系為主,達到年飼養PIC母豬300頭以上,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的養殖規模;云南鵬飛牧業科技有限公司,以生產DLY洋三元為主,達到年飼養PIC母豬200頭以上,出欄生豬3000頭以上的養殖規模;此外,發展年出欄生豬1000~1999頭的3戶,2000~2999頭的1戶,500~999頭的16戶,300~499頭的7戶,200~299頭的82戶,100~199頭的227戶,50~99頭的586戶。基本形成了 “統一規劃建設豬舍、統一豬種、統一防疫、統一飼養標準、統一銷售”的生豬標準化養殖生產格局。
(1)著力解決散養向標準化規模養殖、低水平向高標準養殖、高污染向生態化養殖轉變,從源頭對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控制,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加快生豬生產方式轉變,實現生豬養殖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是提高生豬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需要。大力發展無公害生豬及產品、綠色生豬產品,不斷提高生豬及其產品質量,造就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培育一批名牌生豬及其產品,就能打破市場競爭中的 “綠色”和技術壁壘,把生豬業發展成為占領 “兩個市場”的優勢產業。
(3)是加強生豬疫病防治的需要。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工程建設利用地理優勢,實行自繁自養,就地就近供應生豬,能起到自然防疫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各項防疫措施的落實,有利于阻斷疫情傳播途徑,有利于提高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
(4)是治理生豬養殖業環境污染的需要。通過標準化建設,增加環保設施的投入,完善應有的環保設施,做到達標排放,從而有效解決人畜混居、庭院環境污染等難題,而且標準化生豬養殖小區對糞便實行集中無害化處理,可以為種植業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源,促進糧食的增值轉化,帶動種植業的增產增收。
生豬養殖規模化經營比例小,生豬產品產業鏈短,科技含量不高、僅靠量的增加提高產值,缺乏市場競爭力。
傳統養殖方式,不但不能預測和適應市場變化,也很難抵御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廣大生豬飼養戶抵御價格風險的能力比較差,在價格突然下降的情況下顯得手足無措,毫無積極的應對風險的方法和有效的化解風險的措施,只是消極地以屠宰飼養畜禽、減少飼養量等方法來規避風險。
生豬養殖以千家萬戶散養為主,這些散養戶生豬飼養規模小、技術水平低、防疫條件差、飼養人員防疫意識薄弱,除個別散養戶自購疫苗進行防疫外,絕大多數散養戶生豬防疫主要靠政府組織的春秋兩季集中免疫。由于受鄉村防疫設備和鄉村防疫人員技術水平的限制,在防疫過程中存在過敏死亡和人為傳播疫病的現象,個別群眾對春秋集中免疫活動有抵觸情緒,形成防疫的漏洞和死角,動物疫病在散養戶中零星散發,偶爾在局部地區流行,成了影響生豬生產的隱患。
寧洱縣有74%的生豬養殖在農村,人畜混居現象比較普遍,多數養殖大戶不是標準化養殖,污水、糞便隨意排放,排污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這些在農村散養生豬的農戶,不但費工費力、收益不大,而且嚴重污染村民人居環境。
雖然2007年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下發了 《關于促進規模化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但養殖用地的征用難度仍然很大,除去基本農田,可用土地多數是個人承包地,調換的難度非常大。
按照生豬養殖地理布局區域化、養殖小區規模化、養殖模式生態化、管理機制長效化等基本原則,推動生豬產業從無序管理向有序管理轉變,從散養開放式養殖模式向標準化養殖模式轉變,從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轉變,促進生豬產業科學健康發展。
應根據區域環境承載力、流域水環境容量、土地消納能力和生態環境狀況,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合理布局適養區,在適養區內重點規劃一批生豬生態養殖小區,實現生豬養殖的空間布局優化。
應在合理控制生豬養殖總量的同時,鼓勵在宜養區建設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控制發展小規模生豬養殖,減少零星散養,提高生豬養殖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
要嚴格按照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實施過程控制與治理相結合,應用 “就地結合、就地利用”的“零排放”模式,大力推廣 “豬-沼-農作物”等農牧結合的生態化養殖模式,實現養殖廢棄物、污染物的全部資源化循環利用,促進畜牧業與種植業、農村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按照 《畜牧法》、 《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 《獸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對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等投入品的合理使用,畜禽養殖檔案建立和畜禽標識使用實施有效監管,從源頭上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監管常態化。
按照 《畜牧法》、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規定,結合實際,科學制定縣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劃分方案。各鄉鎮按照結合本轄區的環境現狀,嚴格按照制定的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劃分方案,提出生豬適養區的具體實施措施,適養區要合理布局,建立生態養殖小區,引導全縣生豬產業向標準化、生態化養殖轉型。
按照 “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規模適度、人畜分離、管理規范、綜合利用”的思路,充分考慮水源、交通、防疫、環境污染等因素,制定具體的建設方案,促進散養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型。
堅持 “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生豬養殖場必須按照“干濕分離、雨污分流”和干糞、污水綜合利用的要求,配套建設規范的干糞廢渣儲存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減輕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應當落實源頭控制管理措施,實施清潔生產,確保生豬糞便綜合利用和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要設置規范化污水排污口,經處理后排放的養殖污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要制訂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監管辦法,落實監管責任。要落實專人負責,實行集中處理。通過建設化尸池或焚燒爐,把病害死豬作無害化處理。同時,加強監管,嚴格防止病死生豬流入市場。
生豬養殖廢棄物處理與利用應當遵循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廣農牧結合等生態化養殖模式,采取糞尿還田、生產沼氣、制作有機肥料、沼液澆地等綜合利用措施。解決畜糞和沼渣沼液的出路問題,有效發揮沼氣工程治污減排的作用。
建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和畜產品安全監測機構,全面落實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制度,以確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質量。通過健全制度,規范養殖設施,嚴格保證制度和相關政策落實等方面推進標準化養殖在全縣施行,著力轉變生豬養殖發展方式,推進生豬產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