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玲 (遼寧省阜新市新邱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123005)
羊腸毒血癥的發病與治療
韓艷玲 (遼寧省阜新市新邱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123005)
羊腸毒血癥主要是綿羊的一種急性毒血癥。本病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條件性,多發于春末夏初青草萌發和秋季牧草結籽后的一段時期:羊吃了大量的菜葉菜根時發病,常見于3~12月齡膘情較好的羊。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腸道中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引起,常稱 “軟腎病、類快疫”。具有發病急、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春末夏初晝夜溫差大,極易發生羊腸毒血癥病,防疫、管理不當將會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羊腸毒血癥的防治。
本病的臨床特征為突然發作,很少能見到癥狀,多在l~4h內死亡。有時當天沒有任何癥狀,第2d早上則死在羊圈內。有的在死前發生腹瀉,排黃褐色水樣便或流出少量粘液,心跳加快,肌肉顫抖,磨牙,四肢痙攣,翻滾,頭頸向后彎曲,口鼻流出白沫,結膜蒼白,四肢、耳尖發涼而死亡。病羊體溫升高到40~42℃,急性病例從發病到死亡僅1~2d,病情緩慢的病例,可延至3~5d。
本病的病變特征為胸腔、腹腔、心包積液,心肌松軟,心內外膜有出血點。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黑褐色,肝臟腫大,灰褐色,呈半煮熟狀態,包膜有出血斑或點。小腸充血、出血,嚴重者整個腸段腸壁呈血紅色或有潰瘍。肺臟出血、水腫,腎臟軟化如泥樣。比較特征而有鑒別意義的是腸道和腎的變化,腸道粘膜充血、出血,腎臟軟化如泥樣,稍加觸壓即朽爛。
根據羊腸毒血癥的發病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在流行初期或呈散在發生時,應區別于炭疽和羊快疫,確診本病需做實驗室診斷。
(1)常發病地區,每年定期接種 “羊快疫、腸毒血癥、猝擊三聯苗”,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
(2)加強飼養管理,在夏初應減少搶青,在秋末盡量到草黃較遲的地方放牧,在農區要減少投喂菜根菜葉等多汁飼料。
(3)提高日糧營養水平,按1.5倍于正常量添加多種維生素,以提高機體抗病力。
(4)本病病程短促,往往來不及治療。羊群出現病例多時,對未發病羊只可內服10~20%石灰乳500~1000ml進行預防。
(5)發病緩慢的,用長效磺胺嘧啶鈉、生理鹽水輸液,但液速要慢,口服磺胺嘧啶片,肌肉注射青霉素,3~4日病羊逐漸康復。本病重在預防,羊舍應建在高燥的地方,避免過多喂精料、多汁飼料。每日在飼料中加入每千克體重120mg的金霉素,連續數日,采取上述措施后,再進行疫苗注射,一般情況下疫情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