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軍 (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15000)
蛋雞雛雞的培育措施
王云軍 (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15000)
蛋雞雛雞的培育是蛋雞飼養管理中一個較為細致的工作,因它直接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成雞的產蛋性能。
雛雞的培育分兩個階段,育雛期和育成期。從出殼后到離溫前的幼雛,需人工給溫,稱為育雛期,一般飼養期為0~6周齡。離溫后養育到性成熟前,稱為育成期,一般飼養期為7~20周齡。
(1)雛雞的發育極為迅速。
(2)調節體溫的能力差,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較弱,難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據研究,初生雛雞的體溫較成年雞低3℃,10日齡后才接近成年雞的正常值,雛雞出殼后全身是絨毛,隨著羽毛生長和脫換,雛雞的體溫調節才逐漸加強,因此,雛雞開始必須給較高的溫度。
(3)雛雞的消化器官小,消化能力差。
(4)雛雞無牙齒,吃食依靠長有角質的喙撕碎,喜挑食,飼養管理不當有時有啄癖惡習。
(5)雛雞長有哈氏腺,因此雛雞可早期免疫,免疫效果不受母源抗體干擾。
育雛期間,必須滿足雛雞對溫度、濕度、空氣、光照、營養、衛生等基本條件的需要。
溫度是育雛的首要條件,必須掌握合適,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雛禽的體溫調節、運動、采食、飲水及飼料的消化、吸收。如溫度偏低,則雛雞畏冷,密集成堆,影響采食和運動,甚至互相擠壓致死,有時感冒,引起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溫度過高,則影響雛雞的正常代謝,食欲減退,體質軟弱,發育緩慢,也容易感冒或感染呼吸道疾病,甚至引起啄癖等。
雛雞剛出殼時孵化器的相對濕度70%,進入育雛室后,如空氣過分干燥,雛雞體內的水分隨著呼吸而大量散發出去,妨礙腹中剩余卵黃吸收和羽毛生長,也會使雛雞飲水過多,容易下痢。因此,育雛頭10d需要供濕,10d后,由于雛雞體重增加,呼吸量和排瀉量也隨之增加,呼出的水蒸氣和排水量增加,墊料易污染、受潮,所以要降低濕度以免糞尿分解,微生物繁殖。
通氣的目的是排除室內污濁空氣,換進新鮮空氣,并調節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雛雞的體溫高,呼吸快,單位體重排除的二氧化碳比大家畜高兩倍以上,雛禽排除的糞便大約有20~25%未被利用的有機物質,糞便、墊料及飼料殘渣在微生物、一定溫度、水分作用下產生大量氨、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如不及時排除這些有害氣體,將會影響雛雞健康,以致造成死亡。
陽光對雛雞的健康影響很大,光照時間的長短與雛雞達到性成熟的日齡密切相關,蛋雞在育雛期和育成期采用人工光照調節性成熟,光照時間短將延遲性成熟,光照時間長則提早性成熟,過早成熟的蛋雞,則開產早,開產時蛋小,產蛋率低,產蛋持續時期短。
飼養密度對雛雞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密度過高,雛雞生長慢,發育不整齊,易感染疾病和發生惡癖,死亡數也增加。密度過小房舍不經濟。
雛禽生長迅速,必須保證供給完善的營養,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應特別注意。
雛禽個體小,抗病力差,且飼養密集,一旦感染疫病易于傳播,難以控制,要制定嚴密的防疫,消毒制度并嚴格執行。
育雛期雛雞活潑健康,發育整齊,成活率高,不低于95%。
1.4.1.1 育雛前消毒
育雛前對育雛舍清洗消毒,對育雛器具進行徹底洗刷消毒,最后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5g,甲醛水溶液30ml密閉熏蒸48h,然后打開門窗,放出消毒氣體即可。
1.4.1.2 試溫
進雛前兩天,對育雛舍進行試溫,舍溫25~26℃,網上5cm處穩定在32~33℃。
1.4.1.3 雛雞的選擇
雛雞要來源于種禽場的孵化場或由種禽場提供的種蛋孵化場,引入雛雞有檢疫合格證明,這是因為種雞場按防疫要求開展白痢凈化、免疫及雞群監測等。種雞選擇健康活潑、無臍炎、無白痢、腹部收縮良好雛雞。
1.4.2.1 飲水與開食
雛雞出殼21~24h開食,開始前先飲水,間隔2~3h給料,第一次飲水可添加3~5%葡萄糖,同時加抗生素口服液和可溶電解質,水溫不低于18℃。
1.4.2.2 飼喂次數
第一周每天喂6次,1周后每天喂4~5次,隨日齡增長逐漸減少飼喂次數,到第6周每天喂3次,開料可用小米、碎米,少添勤喂,八分飽為宜。
1.4.2.3 舍內溫度
第一周33~34℃為宜,從第二周起每周下降2~3℃,到第六周降至18~21℃。夜間外界溫度低雛雞歇息不動,育雛室溫度應比白天高一度。上述溫度范圍應根據氣候、房舍建筑、雛禽的不同品種與健康狀況來調整。通常是外界氣溫低時稍高些,熱時要低些,弱雛高些,健雛低些。溫度是否合適可由雛禽的動態觀察出來,溫度正常時雛雞精神活潑,食欲良好,飲水適度,羽毛光滑整齊,夜晚雛雞均勻散布在育雛器周圍。溫度低時,雛雞密集在一起。
1.4.2.4 舍內濕度
1~10日齡補濕,相對濕度60~65%;11日齡后注意排濕,適當通風,相對濕度控制在55~60%為宜。
1.4.2.5 舍內光照
雛雞視覺不好,1~3日齡,采用24h光照,以后每周縮短1~2h, 4~6周采用12h光照。
1.4.2.6 雛雞密度
飼養密度直接影響雛雞生長發育,地面平養或網上平養1~20 日齡 25~20 只/m2, 21~42 日齡 20~15 只/m2; 籠養 1~20日齡 50~40 只/m2, 21~42 日齡 40~30 只/m2。
1.4.2.7 雛雞斷喙
雛雞群中有時發生啄羽、啄缸、食血等惡癖。引起啄癖的原因有飼養密度過大,室內光線過強,飼料中缺乏某種氨基酸或氨基酸比例不平衡,粗纖維含量過低和雞的習性等。斷喙防啄癖最為有效。10~12日齡斷喙,上喙從喙端至鼻孔去1/3~1/2,下喙略留長一些,去1/3,斷喙前后2d在飲水中加維生素K,起止血作用。
1.4.2.8 日常衛生與防護
要勤換墊料及時清理糞便,仔細觀察雛雞精神狀態,檢查飼料的消化情況和糞便狀態,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查明原因,及時采取措施。
(1)育成期雛雞生長仍然比較迅速,又是骨骼發育的主要階段。
(2)育成期雛雞無汗腺,通過表皮的蒸發只能散發有限水分,再加上羽毛的覆蓋這種作用進一步受到限制,幾乎完全靠呼氣來進行蒸發散熱,雛雞育成期后期,羽毛豐滿,適逢酷暑,要做到防暑降溫。
使雛雞體格得到充分發育成強健、而高產的雞群。飼養管理上著重生長速度、體重、用料標準、光照和初產日齡,期望21~22周齡就能達到初產日齡,50%蛋雞開產,初產時即能產較大的蛋,28周齡即能達到產蛋高峰。對育成雞常采用一定程度的限制飼養,配合人工光照,以控制體重并適時達到性成熟。
每個品種都有本品種生長階段的標準體重,購雛時孵化場提供資料,定期對雞群抽測體重,按育成雞飼養數量5%的比例抽測,并注意實際體重同標準體重比較,防止雞體超重和達不到標準體重。
地面或網上飼養, 7~10周齡 12~14只/m2, 11~20周齡8~10 只/m2; 籠養 7~10周齡, 30~20 只/m2, 11~20 周齡, 20~15 只/m2。
育成期的光照時間只能逐漸減少,切勿增加。逐漸減少至自然光照,舍內飼養光照不足8h需要人工補光至8h。
育成雞膽小,應激大,育成雞18~19周齡開始上籠,上籠前雞的疫苗接種、驅蟲、調群等工作都要做實,此階段育成期雞飼料換成產蛋雞飼料,由限制飼養轉為自由采食,每天約為120g/只,光照時間開始增加。每周半小時或1h,雞群健壯增加光照時間多一些,雞群軟弱增加光照少一些。
1日齡馬立克氏疫病皮下注射,7~10日齡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聯苗滴鼻、點眼,14日齡法氏囊疫苗飲水,30日齡法氏囊疫苗飲水,60日齡新城疫滅活疫苗肌肉注射,112日齡新城疫滅活疫苗和減蛋下降綜合癥聯苗肌肉注射,當地雞痘流行,可在40日齡、110日齡雞痘苗翅膀刺種,禽流感免疫地區,禽流感實行免疫雞群產蛋前不少于3次免疫。
白痢病1~7日齡防白痢,15~60日齡防球蟲病,大腸桿菌病、慢性呼吸道病是常見病、多發病,整個育雛期間要特別注意,做好防治工作。
每5~7d進行一次帶雞消毒。
育雛期0~6周齡,代謝能2900千卡/kg,粗蛋白18%;育成期7~20周齡,代謝能2900千卡/kg,粗蛋白15%。生產中可根據體重、品種適當調節。
經過育雛期、育成期的培育,一般20周齡過后蛋雞完成雛雞階段培育。21~22周齡為開產日齡,50%開始產蛋,進入產蛋雞飼養管理階段。28周齡達到產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