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端河 (山東省微山縣畜牧局 277600)
商品肉鴨育雛容易出現的問題
楊端河 (山東省微山縣畜牧局 277600)
在商品肉鴨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商品肉鴨中后期患病的問題,究其原因與商品肉鴨育雛的管理措施有關系。在生產實踐中,有的養殖戶在商品肉鴨育雛階段存在以下問題。
消毒的目的是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發生與傳播,應根據不同的消毒要求、消毒對象和消毒物的種類性質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劑種類。
現階段養殖戶對育雛前的準備階段不足,消毒不徹底,隨意加大消毒液的濃度,自認為消毒液的濃度越大越好,不按消毒液的使用說明正確使用消毒液。消毒液濃度太高,當消毒液與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接觸時,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表面蛋白質快速緊縮形成表面保護膜,影響消毒液殺菌滅源效果。
育雛管理常見雛鴨怕冷不怕熱,雛鴨進入鴨室溫度提高,有時看到雛鴨張口喘氣,容易把雛鴨氣管粘膜破壞,解剖后發現肺部出血,隨著日齡增加受損的肺不能滿足鴨子的需要,很容易引起中后期鴨子患病。正確方法是溫度一般在29~31℃之間,雛鴨不相互積壓,均勻的爬在育雛床上,很多養殖戶忽視濕度的重要性。育雛3~4天后,育雛室內容易出現高溫低濕,雛鴨身體小體熱散發快,容易引起感冒拉稀、打堆,造成絨毛粘接發育不良增加死亡。這種情況下雛鴨長到20天后,就會明顯的比其他正常鴨輕,高溫高濕雛鴨體熱不易散熱、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易引起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大量繁殖,造成中后期鴨群發病率上升。因此根據雛鴨吃料量計算飲水量適時供水,同時增加水槽高度,保持水槽內的水能讓雛鴨自由引用。
現在很多鴨舍在育雛室不裝換氣扇,特別是秋冬季節,天氣寒冷氣溫低,為了保溫育雛室封的嚴嚴實實怕漏風,其實這是不對的。育雛3天后鴨舍內鴨糞發酵,以及雛鴨的生長發育所產生的排泄物,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增加,隨著有害氣體增加,造成雛鴨呼吸道麻痹、運動失調、半癱增加,甚至增加死亡量。實驗證明,在相同條件下,兩群雛鴨經常通風換氣比不常通風換氣的雛鴨在10日齡能增重4~8g,40天出欄能增重30~60g。因此當飼養員進入育雛室氣味難聞時必須通風換氣,最好用換氣扇通風換氣,若沒有換氣扇自行放風,不能讓涼風直吹雛鴨。
現在很對養殖戶給雛鴨多用自來水或井水,這樣的水自認為清澈,也許存在大腸桿菌等病原微生物超標的現象,雛鴨免疫力低,對病原微生物抵抗能力弱,很容易引起腸道病。現實中最好飲用白開水,當白開水溫度降到37~42℃時,開始給雛鴨飲水。飼喂雛鴨時,有的養殖戶飼喂干料,在實踐中就發現有的雛鴨很健康,不知什么原因死亡,解剖后發現胃內有很多干飼料,雛鴨飲水后干飼料膨脹把雛鴨漲死,因此在食喂前讓雛鴨自由飲水3~4h后,再喂加水拌好的潮濕料。
(1)養殖戶認為商品肉鴨40天左右出欄,不必要疫苗防疫,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雛鴨在15日齡內免疫系統不健全,在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時,特別是溫度變化在8~10℃時很容易產生疾病,因此就必須注意鴨群的免疫,免疫什么疾病要針對本地區,本場常見疾病,有目標、有計劃的適時防疫。現實中有的養殖戶在防疫時向疫苗內加西藥,這樣會影響雛鴨機體產生抗體,容易造成免疫失敗。
(2)在疾病防治方面存在不能及時確診,對癥用藥,隨意加大劑量,不注意藥殘等問題,當鴨群發病時,自行診斷,不確定鴨群疾病的輕重緩急就用藥治療,缺乏專業知識,認為用藥量越大越有效,不等藥物使用一段時間便盲目加大用藥量,有的甚至一天換一樣藥品,結果病沒有治好藥沒少用,造成很大經濟損失。正確方法,應該堅持預防重于治療的原則,制定有效的防治程序。當鴨群發病時,最好自己不診斷,立即請有經驗的技術員診治,聽從技術員指導,減少疾病危害,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