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路 (新疆博州草原工作站 833400)
張冰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畜牧獸醫工作站 833400)
天然草地牧雞治理蝗蟲推廣模式探索
邵路 (新疆博州草原工作站 833400)
張冰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畜牧獸醫工作站 833400)
經過對草原雞幾年的放養治蝗試驗,在品種選擇、牧雞馴養、放牧治蝗、疫病防治等方面探索出利用草原雞治理草原蟲害的有效防治技術,為規模化推廣放養草原雞治理蝗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法。
蝗蟲;養雞;天然草原;牧雞治蝗;品種選擇;牧雞馴養;疫病防治;技術方法
草原蟲害 (主要是蝗蟲)是我國草地重大生物災害之一,尤其蝗災對草場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每年對畜牧業生產、農牧民生活和生態環境都造成較大危害和經濟損失。多年來,草原蝗蟲的防治主要是采用見效快,毒性強的化學藥劑進行,對迅速控制蝗害的發生、擴散、降低農牧業損失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化學藥劑治蝗存在著成本高、用量大、安全性差、技術難等弊端。大量使用化學藥劑治蝗,易造成人畜中毒、污染草場,同時殺滅蝗蟲天敵,危害草原生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因此,采取科學應對措施勢在必行。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草原蟲害的發生,減少殺蟲劑對草原的污染,保護博州草原資源和維護生態安全,2001年博州開始在天然草地進行養雞治蝗試驗,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后逐年推廣牧雞牧鴨治蝗技術,使之成為草地保護的一項新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博州在牧區草原上,投放草原雞進行治理蝗蟲,5年來共發放麻花雞、肉雜雞等品種雞15萬羽,蝗蟲控制面積100多萬畝,草原牧雞飼料、醫藥投入則明顯低于規模化集約飼養,經對比試驗可降低成本50%以上。而且雞肉品質鮮美細嫩,風味獨特,又是純天然、綠色的食品,深受顧客的青睞,據市場調查,草原放養雞價格比普通肉雞價格高80~120%。草原牧雞不但取得了較好的生物治蝗效果,避免農藥對草原帶來的污染,還為當地牧民增加收入。但牧雞滅蝗需要科學的組織管理作保證。我們經過幾年試驗不同品種的草原雞進行放養治蝗,探索出利用草原雞治理草原蟲害的有效防治技術,為規模化推廣放養草原雞治理蝗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法。
草原牧雞指雞的一種飼養方式,而不是雞的品種,是由集約化舍飼向草原放養雞的延伸。草原放養雞是以放牧為主,舍飼為輔的飼養方式。
其方法是選用統一的優良品種雞,統一進行孵化,統一進行防疫、統一進行育雛馴化,在蝗蟲進入最佳防治期統一將育成馴化的雞群投放至發生蝗蟲的草地放牧,啄食草地上的蝗蟲。達到草原治蝗的目的和為牧民增收。
牧雞品種的好壞是關系治蝗成效的關鍵,培養健壯無病雞群是治蝗的基礎,因此牧雞應集中在大型種雞場進行孵化,切勿從那些不符合孵化衛生管理要求的雞場購進雞種。草原牧雞應選擇適應性強、抗病力好、耐粗飼、個體中等、能適應晝夜露天生活、肉質細嫩味美的雞種。
通過對麻花雞、肉雜雞和肉雞與野雞雜交雞等不同品種的草原牧雞從育雛馴化、牧雞治蝗效果及不同品種的增重對比測定,結果表明治蝗效果差異不大,其中蛋雞與野雞的雜交雞生長最慢,麻花雞次之,肉雜雞生長較快,肉質鮮嫩而深受牧民歡迎。治蝗牧雞選擇肉雜雞較為適宜,它具有體格健壯、耐寒、適應性強、反應靈活、活動范圍廣、勤于覓食、生長速度快等特點,是牧雞治蝗的較理想的雞種。
考慮到本地高山草原地帶的氣候因素,雞苗主要是選用春雛。治蝗雞的孵化一般在3月底~4月初,到4月底開始進入育雛階段,整個飼養分為育雛期20~25天,過渡期~510天和放牧期70~80天。
統一委托質量可靠的孵化場簽訂合同進行孵化并在出殼二十四小時內注射馬立克疫苗免疫。
指定無傳染病雞場指定專門飼養員對雛雞進行選育,防疫,訓練,并簽訂育雛指標合同。合同要求:春季本地區晝夜溫差大,且低溫多變,必須采取保暖措施在室內育雛,喂飼全價配合飼料,促進雛雞生長發育。為適應野外放養,雞群采用地面平養,但容易感染雞白痢、雞球蟲病等疾病,所以要進行預防投藥:3~7日齡飼料中加病毒靈、氟哌或阿莫西林;12~15日齡飼料中拌入氯苯胍、球蟲王等抗球蟲藥物。每周交叉飲用萬分之二的高錳酸鉀水或大蒜水,進行腸胃消毒;同時每周兩次帶雞消毒。
育雛期為20~25天,雛雞平均體重達350g以上,完成免疫程序為:5~7日齡新城疫La Sota+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滴鼻;12~14日齡法氏囊疫苗雙倍飲水;16~17日齡注射禽流感疫苗;19~20日齡新城疫La Sota+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滴鼻。在育雛期每日定時定量喂料,每次喂料時吹哨或敲擊飼料鐵盆召喚雛雞進行訓練,形成條件反射,聽從指揮。將健康均勻,體重達350g雛雞,在5天內分發到草原放牧的每戶牧民中進行放牧前訓練。此期間免疫程序為:26日齡用法氏囊中毒疫苗雙倍飲水;30日齡用雞新城疫+禽流感重組二聯活疫苗進行滴鼻;35日齡用新城疫滅活油乳苗半量肌肉注射。
育雛進入3周齡左右,體重在350克左右的雛雞已經可以逐漸適應自然溫度。這時可以根據雞群對條件反射的本能,視天氣情況將雛雞引出室外飼喂進行馴養。在馴養過程中應注意: (1)每次飼喂、飲水都要以固定吹哨或敲擊飼料盆給以信號,定時移動飼料槽、飲水器。因雞接觸土壤,水、料易污染,應勤給水,料應少喂勤添,飲水器、飼料槽移動距離可逐漸加大,由室內向室外,擴大雛雞活動范圍,使雞群逐步適應室外生活環境,聽從信號指揮; (2)堅持放養定人,喂料定時定點的日常管理; (3)勤觀察,注意雞糞是否正常,及時發現行動落伍、獨處一隅,精神萎靡的病弱雞,隔離觀察并治療; (4)刮風下雨停止放出,以防意外。馴養10天左右,雛雞平均體重在500克左右,雞群就形成了 “吹哨或敲盆—采食”的條件反射,雞群可聞訊即來,聽訊即歸,形成早牧晚收的習慣,便于管理。這時即可將雛雞運送至蝗蟲發生地進行治蝗。
應選擇在蟲口密度中等 (一般混合頭數15~20頭/米2)危害較嚴重的平原荒漠草地,同時要兼顧草場平坦開闊、植被低矮、灌叢密度小、地面不積水、交通方便、離水源較近等因素。
牧雞棚舍搭建應為活動式,要按草地走向,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晝夜溫度變化相對不大的平地中間,搭建坐北朝南雞舍,四周設排水溝,雞舍要做到既防風、防雨、保溫防暑,又不積水。同時選場時也要考慮通風、換氣、供水等的需要。雞舍多用帳篷搭建,舍內為雞提供站立、攀飛的橫木以提高放養雞的 “野性”。
根據氣候條件、蝗蟲發生生長規律和雞的活動規律等,宜牧期應根據當地的蝗蟲的齡期實際情況進行控制,在5月底開始至8月中下旬結束。每戶放養雞群以1000~2000只為宜,人員2名。開始每日早晨出牧時要在飼料中混入適當的沙石,工作人員要吹哨,同時在地面撒下少量混入沙石的飼料,引導雞群遠離雞舍向草場四周散開,晨喂以牧雞能主動撲食蝗蟲停止。雨天或炎熱的中午最好不出牧,這樣既避免了天氣太熱,又延長了放牧時間。
在放牧期間還要注意: (1)無論上下午,出牧前都不補喂飼料,只給飲水,使雞處于饑餓狀態下,提高撲食蝗蟲量,同時也便于信號引導; (2)因出牧時間較長,天氣又熱,因此要配備足夠的乘涼和避風雨設備,有條件可以搭建棲架、網床。以防雞群炎熱中暑、雨淋或寒冷相互擠壓和減少球蟲病發生造成死亡;要保證牧雞的正常飲水,并且做到每晚雞群回舍后充足的飲水; (3)活動雞舍要設置在草地中間。這樣首先可使雞群的覆蓋面積達到最佳,減少轉場次數;其次是可使出牧雞群與雞舍的距離縮短到最小,便于放牧人員對大風、暴雨、冰雹、炎熱,特別預防鼠、黃鼠狼、狐貍、鷹、蛇等天敵的侵襲加強放養場地巡查處理; (4)放牧轉場時間應根據滅蝗效果而定,當蟲口密度下降到1~3頭/米2時即可轉場 (一般3~4天即可轉場1次); (5) 每日下午收牧時要補料,每只雞每天平均50~70克 (視蟲口密度而定)左右。雞群在大量采食蝗蟲后,蛋白質水平已經超過其營養需要,但能量和礦物質卻不能滿足其機體需要,因此,補飼飼料不能用全價飼料,應該突出對能量和礦物質的補充。一般補飼日糧為:玉米82.5%、葵花油渣15%、骨粉2%、食鹽0.4%、0.1%礦物質添加劑,另100千克飼料加250克多種維生素,維生素現吃現拌; (6)牧雞人員要有較強的責任心,不得有絲毫的疏忽和懈怠。
根據本地草原氣候,一般草原放牧為6月份,放牧期為6~8月蝗蟲生長發育期間,放養一批,草原放牧肉雜雞活重達到2.5~3.0kg左右。
試驗結果表明,草原牧雞治蝗有很多優勢,牧雞滅蝗試驗,既可以治蟲,又可以給草原增加有機肥料,提供綠色雞肉食品,同時還可以調動廣大農牧民積極參與到滅蝗的工作中去,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草場自己保護,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牧雞治蝗與傳統的化學藥物治蝗相比,具有 “防效高、成本低、無公害、增加草地土壤肥力、促進牧草生長”等優點。對增加牧民收入、減少污染、保護草地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發展畜牧業具有戰略意義的生物控害措施。草原放養肉雞為無公害產品,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大大減少了草原蝗災的發生更是可以大大降低草原病蟲害的程度;同時,草原病害防治的投藥量可謂是大幅減少(在放養肉雞密度達到一定時,可以免于投藥防蟲防害);相對飼養牛羊,放養肉雞有經濟效益見效快、回報高、環境承載量大、飼養成本低等明顯優點。同樣,此種經濟模式,也構建了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以食物鏈形式存在,集牧雞吃蟲 (主要是蝗蟲)、減病等作用;達到省工節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發展高效、生態牧業,不僅促進牧民增產增收,同時能更好地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所以,牧雞治蝗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