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莊 馬明德 周振宇 常亮 田艷艷
乳腺腺樣囊性癌免疫組化表型與臨床特征探討
戶莊 馬明德 周振宇 常亮 田艷艷
目的 探討乳腺腺樣囊性癌免疫組化表型與臨床特征。方法 對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內容包括發病部位、治療方法及結果、隨訪結果、免疫組化表型等, 將上述資料給予統計學分析并得出結論。結果 發病部位為外上象限所占比例高達50.00%(P<0.05);均給予乳腺癌根治術并實施術后化學藥物輔助治療;5年無病生存率(83.33%)與死亡率(0)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為(-)表型(P<0.05)。結論 乳腺腺樣囊性癌免疫組化表型特點為ER、PR、Her-2受體三陰性表達, 患者經臨床對癥治療后可獲得滿意療效及預后, 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乳腺腺樣囊性癌臨床特征及免疫組化表型特點, 降低誤診、漏診記錄使患者獲得及時救治。
乳腺腺樣囊性癌;免疫組化表型;臨床特征
乳腺腺樣囊性癌是臨床罕見的乳腺惡性腫瘤疾病, 發病率僅為乳腺癌患者總數的0.1%~1.0%[1]。本文將對本院2009年1月1日~2009年9月30日收治的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給予臨床研究, 探討乳腺腺樣囊性癌免疫組化表型與臨床特征, 為提高此類疾病檢出率提供可靠依據, 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均為女性, 年齡24~67歲, 平均年齡(46.72±3.28)歲, 月經狀態:絕經4例、未絕經2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內容包括發病部位、治療方法及結果、隨訪結果、免疫組化表型等, 分析方法為查閱相關病歷資料、詢問當事醫護人員、詢問患者及家屬等。將上述資料進行詳細記錄, 給予統計學分析并得出結論。
1.2.2 免疫組化檢驗 指定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臨床實驗室檢驗人員完成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免疫組化檢驗工作。所有患者均經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后獲得石蠟腫瘤標本并給予福爾馬林(10%)固定, 之后切片并伊紅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及免疫組化SP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 又稱為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法)染色。記錄ER(+、-)、PR(+、-)、Her-2(+、++、+++、-)表達結果。
1.2.3 判斷標準 ①ER、PR:若浸潤性癌細胞中細胞核染色率達5%即判斷為陽性, 反之則稱陰性;②Her-2:若浸潤性癌細胞中不完整膜染色率≤10%或無膜染色則為(-),不完整膜染色率≥10%為(+)、完整膜染色率10%~30%為(++)、完整膜染色率≥30%為(+++), 當結果為(-)、(+)則判斷為陰性, 當結果為(++)則繼續經原位熒光雜交(FISH)檢測以擴增表現判斷為陽性, 無擴增則為陰性, (+++)可直接判斷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利用SPSS17.0軟件包完成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臨床特征:①發病部位:左側3例、右側3例, 外上象限3例(50.00%), 與其他部位所占比例(內上象限1例、外下象限1例、乳暈區域1例)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手術方法:6例患者均給予乳腺癌根治術并實施術后化學藥物輔助治療, 其中CMF 3例、TC 1例、EC 1例、FEC 1例;③隨訪情況:經5年有效隨訪可知, 1例于術后2年發生骨性轉移, 經對癥治療后好轉或痊愈出院, 其余5例均無病生存, 5年無病生存率(83.00%)與死亡率(0)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免疫組化表型: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ER(-)100.00%、PR(-) 100.00%、Her-2(-)100.00%, 與陽性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表明, 乳腺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CC)屬于乳腺浸潤性癌的特殊類型, 曾稱為圓柱瘤, 病理學上需與浸潤性篩狀癌等其他類型乳腺癌相鑒別。有研究顯示, 由于乳腺腺樣囊性癌發病率較低, 易因臨床醫生忽視導致誤診、漏診率較高, 將貽誤患者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2]。近年來, 隨著環境、飲食、心理狀態等飲食不斷改變, 乳腺腺樣囊性癌發病率有所上升, 應引起相關醫護工作者高度重視。
有研究顯示, 以往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受體均為陰性表達的惡性腫瘤疾病預后效果較差, 患者生存情況并不理想[3,4]。但本文研究可知, 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ER、PR、Her-2受體均為陰性表達, 但5年無病生存率高達83.33%, 預后效果較為滿意。研究表明, 乳腺腺樣囊性癌淋巴結轉移率較低, 當乳腺腫物直徑在1.4 cm以下時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率幾乎為零, 肺轉移及骨轉移發生率稍高, 但相較于其他類型惡性腫瘤疾病仍然偏低。本文中僅16.67%患者發生骨轉移, 提示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保乳手術+放療、乳腺癌根治術等多種手術形式, 術中不推薦盲目給予腋窩淋巴結常規清掃, 可根據影像學檢查、前哨淋巴結活檢等措施掌握病情后必要時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根治性手術治療乳腺腺樣囊性癌疾病, 但術后需經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治療措施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本文中6例乳腺腺樣囊性癌患者均經乳腺根治性手術治療并于術后接受化療, 死亡率為0。
乳腺腺樣囊性癌病理學檢驗注意事項:①由于乳腺腺樣囊性癌可見多種結構模式同時在同一腫瘤中存在, 而局部區域又可以一種結構模式生存, 因此經粗針穿刺病理診斷時仍具有一定誤診、漏診幾率;②經粗針穿刺標本實施病理學檢驗時, 若僅能見到黏液則仍不應忽略腺樣囊性癌的可能性;③臨床醫師在實施疾病診斷時, 應嚴禁依賴單一檢驗結果確診, 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采取實驗室病理檢驗、醫學影像技術檢查、免疫組化表型分析等多種方式確診病情, 降低誤診、漏診幾率。
綜上所述, 乳腺腺樣囊性癌免疫組化表型特點為ER、PR、Her-2受體三陰性表達, 患者經臨床對癥治療后可獲得滿意療效及預后, 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乳腺腺樣囊性癌臨床特征及免疫組化表型特點, 對疑似病例給予積極的臨床檢驗確診病情, 降低誤診、漏診記錄使其獲得及時救治, 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在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1] 強賢, 嚴曉昱, 黃曙光, 等.乳腺腺樣囊性癌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特點.江蘇醫藥, 2011, 37(5):585-587.
[2] 李學瑞, 羅東蘭, 廖寧, 等.乳腺腺樣囊性癌免疫組化表型與臨床特征分析.廣東醫學, 2011, 32(13):1715-1717.
[3] 朱鴻, 傅靜, 李科, 等.乳腺腺樣囊性癌與涎腺腺樣囊性癌的臨床病理分析及比較.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11, 27(9): 924-928.
[4] 徐煉, 魏兵, 步宏, 等.乳腺腺樣囊性癌18例臨床病理分析.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12, 28(7):717-7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38
2014-10-10]
475000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