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達書(江山市畜牧獸醫局,浙江江山324100)
江山市生豬養殖場排泄物治理設施驗收工作方案
姜達書
(江山市畜牧獸醫局,浙江江山324100)
江山市是全國養豬大縣,最多時存欄母豬10余萬頭,出欄商品豬200萬頭。養豬生產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群眾意見較大,浙江省政府和衢州市政府提出了五水共治,共治家園的號召,為加快推進生豬養殖排泄物治理,根據《江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深入推進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和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江山市生豬養殖場排泄物治理設施驗收工作方案,現介紹如下,供參考。
列入江山市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和規范管理的生豬養殖場。
《江山市生豬排泄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試行)》(江政辦發[2012]181號)。
生豬養殖場治理模式分三種情況:一是沒有排污口的生態治理模式;二是有排污口的工程治理模式;三是生態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
3.1 生態治理模式
3.1.1 不得設置排污口,實現排泄物零排放 樣板為江山綠業公司,該公司由原江山林場改制,主要以養豬為主業,有養豬場5家,存欄母豬6000頭。公司響應號召,主動拆除了環境敏感地帶的2家豬場,在山區新建了3家規模豬場,現存欄母豬4000余頭,全部采用發酵床飼養,做到零排放。
3.1.2 雨污分流 豬場實行雨水排放系統和污水收集輸送系統分開建設。
3.1.3 固液(干濕)分離 豬場糞污與廢水分離收集,日產日清。采用干清糞工藝,如采用水沖糞、水泡糞工藝則必須配置固液分離機,糞渣、沼渣收集在防雨、防漏、防滲的貯糞房。廢水經沉砂池預處理后,進入沼氣池發酵處理。
3.1.4 設施配套 貯糞房、沼氣池、沼液貯存池、氧化塘(穩定塘)、生態濕地等治理設施與養殖規模配套,有效運行。每存欄10頭生豬至少配套建設沼氣池2 m3、貯液池或氧化塘7 m3以上或生態濕地20 m2。生豬存欄量以每4 m2欄舍折算1頭豬,欄舍面積不包括飼料加工、倉儲用房和管理用房。沼液貯存池要防滲漏,氧化塘和生態濕地不得污染地下水,塘址在沙土、填土等易滲透地塊者,應采取防滲處理。
3.1.5 農牧結合 消納沼液、豬糞的種植基地與養殖規模配套,每存欄10頭生豬至少配套2畝(1畝=667 m2)以上農田或園地作為生態消納地,即1畝農田或園地最多養殖存欄豬5頭。同時相應配備施用沼液的貯液池、管網、運輸車等設施。干濕分離徹底、糞渣出售給有機肥廠等異地消納的養殖場,生態消納沼液的土地面積可根據干濕分離程度按30% -50%折算。生態濕地面積可計入生態消納土地。
3.1.6 其他設施 建有收集暫貯病死豬的冷柜、冷庫等設施,規范無害化處理病死豬,由病死豬收集人員將病死豬運送到處理廠無害化處理,做好惡臭控制和綠化、潔化工作。
3.2 工程治理模式
3.2.1 治理工藝和設施 經專業環保公司設計、施工,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97-2009)要求,科學合理,運行正常。
3.2.2 排污要求 一家養殖場只能設置一個排污口,經處理達標的養殖廢水原則上應通過上山還田進行生態消納或回用,不得排入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敏感水域或有特殊功能的水域。
3.2.3 達標排放 養殖場污染物若排入環境,應符合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并符合《浙江省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其中直接排入32條實行“河長制”管理河流者,其主要污染物應達到化學需氧量≤150 mg/L、氨氮≤25 mg/L、總磷≤3 mg/L的排放標準,廢水污染物相關指標需經環保部門檢測確認。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如有修訂變動,按新標準執行。
3.3 綜合治理模式
工程治理和生態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其治理能力必須大于養殖場污水產生量。
雨污分流徹底的生豬養殖場污水產生量按每100頭存欄生豬,每天產生1 t污水計算。
4.1 組織驗收 存欄生豬100頭以上(含100頭)的規模生豬養殖場由鄉鎮(街道)組織預驗收,預驗收合格名單報市生豬養殖整規辦,由市生豬養殖整規辦牽頭組織驗收,驗收組由市環保、農業、國土、水利、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相關人員組成。存欄生豬100頭以下的生豬養殖場由鄉鎮(街道)負責組織驗收,市生豬養殖整規辦按比例進行抽查。
4.2 現場驗收 現場驗收時要認真核查欄舍面積、實際養殖規模、處理設施、排污口、生態消納地等情況,征詢周邊農戶意見。根據核查情況如實填寫《江山市生豬養殖場排泄物治理驗收表》,綜合評估治理設施到位率,指出存在問題、整改要求,核定最大飼養量,明確驗收結論,并對驗收場景拍照存檔。驗收表格經養殖場業主、3名以上驗收人員簽字確認。設施到位率達95%以上者,確認為驗收評估合格。
5.1 本次驗收結果不作為排污許可的發證依據,養殖場的環評報批和驗收按環保部門的相關規定程序辦理。
5.2 驗收評估合格的生豬養殖場,可享受生豬保險、生豬良種補貼等扶持政策。如發生偷排或超標超量排放行為,一經查實,將依法予以處罰,并取消相關扶持政策。
5.3 驗收評估不合格的生豬規模養殖場,采取以下處置措施。
5.3.1 治理設施到位率達80%以上,并且有條件增加治理能力的生豬養殖場可督促限期整改。整改措施可增加治理設施和生態消納地,可拆除部分欄舍以減少養殖量,整改期間必須封堵排污口。
5.3.2 限養區內或無條件治理的生豬養殖場實行限期關停。由鄉鎮(街道)下達限期關停退養通知書。
5.3.3 對不治理、不關停退養,繼續超標排放污水污染環境者,由環保部門依法予以重罰,直至強制關停。
S851.2
B
1005-7307(2015)05-0029-002
201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