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玲
術前彩超在診斷甲狀腺癌早期頸淋巴轉移中的作用
武安玲
目的探究術前彩超對于甲狀腺癌早期頸淋巴轉移的臨床診斷作用。方法以56例行術前甲狀腺癌早期頸淋巴轉移彩超檢查者為對象, 全部確診為發生轉移, 比較彩超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 評定彩超診斷價值。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 本組中56例頸淋巴轉移患者的術前彩超確診率為94.64%(53/56)。彩超顯示頸淋巴轉移分布區域最多者為中頸部, 占75.47%(40/53), 明顯高于其他部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區域分布者最多, 占73.58%(39/53), 顯著高于其他區域,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術前彩超用于甲狀腺癌早期頸淋巴轉移狀況的診斷, 具有較高的確診率, 可清晰展示轉移分布情況, 值得推廣。
甲狀腺癌;早期頸淋巴轉移;術前彩超;作用
甲狀腺癌是人體常見的腺癌, 其中, 乳頭狀癌尤為常見,約占所有甲狀腺癌的70%[1]。此類癌癥的生長速度相對較為緩慢, 且惡性程度較低。但是, 它靠近于人體頸部, 易發生頸淋巴轉移。目前, 醫師主要以術前頸部觸診來檢查甲狀腺癌, 但是, 此檢查需要其他檢查方法加以配合, 才能夠實現對頸淋巴轉移狀況的掌握, 從而實現早期切除治療, 避免癌組織復發。部分研究發現, 術前超聲檢查能夠有效地確定頸淋巴轉移的位置、大小及區域, 檢查結果接近于病理檢查結果, 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本院此次以彩超為56例患者實施術前檢查, 將其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相比較,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56例患者全部為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間收治, 入院前, 均未接受頸部淋巴結清掃或切除手術, 頸部觸診查體未發現淋巴結轉移。行術前彩超檢查, 均確診為甲狀腺癌早期的頸淋巴轉移表現。男29例, 女27例,年齡最小20歲, 最大70歲, 平均年齡(35.2±5.8)歲;病程1.5~12.0個月, 平均病程(7.0±1.2)個月。其中,47例為乳頭狀癌,9例為濾泡狀癌。
1.2 方法 術前56例患者均行術前彩超診斷。淋巴結轉移標準如下:皮質周圍的血流異常豐富, 髓質結構消失, 皮髓質結構不清晰;淋巴結無明顯邊界, 形態明顯不規則, 可聽到偏強的內部回聲, 且有沙粒樣的鈣化表現。醫師將頸部分為上頸部、中頸部、下頸部、氣管旁四個位置分別對淋巴結加以描述、記錄;行頸淋巴清掃術檢查時, 按照Ⅰ、Ⅱ、Ⅲ、Ⅳ、Ⅴ、Ⅵ共6個清掃范圍記錄轉移數目。術中, 獲取淋巴結組織,實施病理活檢, 查看淋巴結轉移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的數據實施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56例患者術后病理檢查為頸淋巴轉移者53例, 彩超確診率為94.64%(53/56)。頸淋巴轉移彩超檢查結果顯示,轉移在頸部不同位置的分布情況具體如下所示:上頸部陽性率為43.40%(23/53);中頸部陽性率為75.47%(40/53), 下頸部陽性率為56.60%(30/53), 氣管旁陽性率為45.28%(24/53)。從以上數據可知, 中頸部轉移的陽性率高于其他各個部位, 它與上頸部轉移、下頸部轉移以及氣管旁轉移的陽性率相比較, χ2值分別為11.31、4.21、10.1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彩超顯示,53例患者頸淋巴轉移均為多區域轉移,不同區域陽性率如下所示:Ⅱ區域50.94%(27/53), Ⅲ區域73.58%(39/53), Ⅳ區域52.83%(28/53), Ⅵ區域43.40%(23/53),Ⅲ區域轉移者最多, 它與Ⅱ區域、Ⅳ區域以及Ⅵ區域相比, χ2值分別為5.78、4.91、9.9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甲狀腺癌這一常見腫瘤包括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分化型腫瘤常易引起頸淋巴轉移, 需要實施功能性、選擇性或者經典型頸淋巴轉移清掃術來檢查轉移情況。臨床資料記載, 甲狀腺癌預后效果受到年齡、性別、病理類型、臨床分型、手術類型、頸淋巴轉移等多項因素的影響, 但是, 頸淋巴轉移是最為關鍵的因素[3]。就當前時期的各類頸淋巴轉移檢查方案來講, 頸部觸診的誤漏診率較高, 容易延誤患者最佳治療時機, 而術中病理探查需要進行創傷性手術, 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彩超則能夠有效彌補這兩類方法的缺陷[4]。術前彩超診斷, 對甲狀腺癌早期的頸淋巴轉移具有較高確診率, 且可以清晰地展示腫塊體積、形態與結節的血流變化、良性/惡性等狀況, 檢查結果基本上接近于病理探查, 且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
本院為掌握術前彩超診斷的具體價值, 此次選擇經頸部觸診為陰性的56例患者實施研究, 對其進行術前彩超檢查及術中病理檢查。研究者對兩種檢查結果加以比較, 結果顯示,53例患者確診為甲狀腺早期的頸淋巴結轉移, 確診率達到94.64%。據報道, 頸淋巴轉移多發生于頸部, 而且以多區域分布較為常見。此次研究結果發現, 頸淋巴轉移部位彩超影像顯示,23為上頸部,40例為中頸部,30例為下頸部,24例氣管旁, 其中, 中頸部所占比重最高, 與其他各部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7例為Ⅱ區域,39例Ⅲ區域,28例Ⅳ區域,23例為Ⅵ區域, Ⅲ區域所占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各區域。此結果與報道中談及的頸淋巴轉移情況大致相同,證實了彩超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術前彩超用于診斷甲狀腺癌的早期頸淋巴轉移癥狀, 確診率較高, 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 且能夠明確展示淋巴轉移在頸部不同部位及不同區域的分布, 值得推廣。
[1]何小英, 莫曉泓, 陳宏. 術前彩超在診斷分化型甲狀腺癌早期頸轉移中的作用. 職業衛生與病傷,2014,29(2):93-95.
[2]李慎. 評價術前彩超在診斷分化型甲狀腺癌早期頸轉移中的作用. 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7):85.
[3]曹衡玉, 何云, 楊紅, 等. 彩超探查甲狀腺癌主要供血動脈的血流動力學研究.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8):698-701.
[4]周勤, 楊順實, 彭彩霞. 彩超和D2-40免疫組化檢測對甲狀腺癌頸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1):1253-12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38
2014-12-16]
474450 淅川縣人民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