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丕良,蔣鵬娜,王新偉,李麗琦,鞏昭勇,王丹丹,伊世華,徐梅秀,黃芳,隋淑梅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腎性血尿中醫臨床常分為陰虛火旺證,下焦濕熱證,脾腎虧虛證。但根據此辨證論治臨床往往收效甚微。西醫對血尿又無較好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單純的腎性血尿對西藥激素,免疫抑制劑不敏感。隋淑梅主任醫師從事腎病工作幾十年,深感血尿患者的痛苦,刻苦專研,經過幾十年臨床實踐總結出腎性血尿五臟辨證論治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提出“五臟病變皆可尿血,非獨由腎”的思想。從五臟六腑功能整體分析,明確病位,切中病機,選藥準確。既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統籌兼顧;又從微觀出發明確臟腑病位、病機,用藥精準。并指出“中醫治病必需遵循辨證論治,但不能囿于辨證論治”,明確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診治疾病時綜合分析處理五臟六腑經絡的功能變化,把辨證論治與五臟六腑辨證結合起來。對疾病既有宏觀立體的認識,又對具體臟腑功能有清晰的認識,這樣選方用藥才有明確的目標,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主要論述隋淑梅老中醫五臟辨證論治血尿法的核心思想。
中醫基礎理論認為出血病因不外三條:氣不攝血;血熱迫血妄行;瘀血阻絡,血不循經。血尿病因不外乎以上三條因素導致腎絡損傷,血溢脈外所致。
脾腎氣虛,脾主統血,脾血不能攝血,經血不循常道而下泄滲入尿道;腎屬陰,主閉藏,腎氣不足,血不能閉藏必滲入尿路中而尿血。
1)膀胱濕熱:感受濕熱之邪蘊結膀胱,熱傷血絡。2)腎陰虛火旺:腎陰虧虛,虛火灼傷腎絡。3)肝郁化火:情志劇烈變動;或嗜好煙酒,多食肥甘,蘊熱化火,或外感六淫之邪不解,邪入肝膽郁而化火,肝火過勝,疏泄失司,陰血妄行,血由尿道而出,發生尿血。《醫學心悟》曰:“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平肝,加味逍遙散主之。”4)心火亢盛:心火亢盛移熱小腸。5)風熱犯肺,移傷腎絡: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肺熱可通過經絡下傳于腎,損傷腎絡導致尿血。在臨床中發現很多血尿患者病情的發作與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的發作密切相關。
慢性腎病,久病入絡,血行不暢,瘀血內阻,損傷脈絡形成血尿。
以上明確了五臟病變對血尿的影響。在臨床中,血尿證型復雜,往往數證合參,病變累及多個臟腑,分析主要原因,掌握病機演變,把握主要證型,避免癥狀多樣性導致證型的誤判,影響治療效果。
1)心火亢盛:主要表現為心煩少寐,小便短赤,舌尖紅。以導赤散加減。2)肝郁化火:主要表現為胸脅脹滿,心煩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以丹梔逍遙散加減。3)脾不統血:主要表現為食少納呆,倦怠乏力,舌淡,脈細弱。以補中益氣湯加減。4)風熱犯肺,移傷腎絡:主要表現為咽痛,咽干,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以銀翹散和甘草桔梗湯加減。5)腎氣不固: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遺精滑泄,尿后余瀝不盡,小便頻數,尺脈弱。以無比山藥丸加減。6)腎陰虛火旺: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以知柏地黃湯加減。
1)心:生地黃,淡竹葉。2)肝:丹皮,梔子。3)脾:生黃芪;淮山藥,芡實。4)肺:金銀花,連翹,白茅根。5)腎:陰虛火旺:女貞子,旱蓮草,龜板。6)腎氣不固:山茱萸,淮山藥,五味子,桑螵蛸,沙苑蒺藜,芡實。
小薊:善治尿血。茜草:生用涼血止血;炒用活血止血。白茅根:入肺、胃、膀胱經,治血熱妄行所致尿血。側柏葉:涼血止血。
白及:微寒,有較強的的止血作用,為止血要藥,主要用于肺胃出血。仙鶴草:性平,止血作用佳,廣泛用于各種出血之證。棕櫚炭:性平,出血無瘀滯者。
三七粉:性溫。花蕊石:性平。
血余炭:性平。蒲黃:生用化瘀止血;炒用收斂止血。
張某某,女,45歲,2013年6月15日初診。主訴:反復血尿3年。病史:該患者3年前感冒后出現肉眼血尿,腰痛,化驗尿常規:尿蛋白1+,尿紅細胞50以上/HPF。給予抗炎治療2周后肉眼血尿消失,腰痛緩解,化驗尿常規:尿蛋白陰性,尿紅細胞15~20個/HPF。之后間斷口服中藥湯劑治療,尿紅細胞始終未恢復正常。于2013年6月就診時癥見:腰酸痛,周身乏力,口干眼干,手足心熱,眼瞼四肢輕度浮腫,飲食正常,不喜飲冷,睡眠正常,舌質暗淡有瘀斑,苔白,尺脈細數。輔助檢查:尿常規:尿蛋白陰性,尿隱血3+,尿紅細胞20~25個/HPF。西醫診斷:慢性腎小球腎炎。中醫診斷:慢腎風(腰痛)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證。治療原則:益氣養陰,化瘀止血。處方:黃芪30g,黨參15g,熟地黃20g,山茱萸20g,生山藥20g,茯苓15g,澤瀉15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芡實15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仙鶴草30g。每日1劑,7劑。
2013年6月24日二診。患者腰酸痛,乏力好轉,眼瞼四肢浮腫消退,查尿常規:尿隱血2+,尿紅細胞10~15個/HPF。原方繼續服用15劑,水煎服。
2013年7月15日三診。患者仍覺腰酸痛,雙下肢浮腫,無手足心熱,無口干眼干,化驗尿常規:隱血1+,尿紅細胞4~6個/HPF。該患者尿化驗好轉,仍腰酸痛,下肢浮腫考慮患者腎陽不足,不能蒸騰氣化,水濕泛溢肌膚所致;脾腎氣虛不能攝血故尿隱血陽性。原方改為:黃芪30g,黨參15g,熟地黃20g,山茱萸20g,生山藥20g,茯苓15g,澤瀉15,補骨脂20g,巴戟天20g,杜仲20g,炮附子6g,芡實15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仙鶴草30g。每日1劑,水煎服,10劑。
2013年8月1日四診。患者腰酸痛明顯好轉,雙下肢無浮腫,尿常規:尿隱血2+,尿紅細胞15~20個/HPF。該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但患者尿化驗較前加重,考慮附子辛熱動火損傷血絡,上方停附子,其余同前繼服15劑。
2013年9月15日五診。患者自訴上方服用15劑后腰酸痛消失,無下肢浮腫,尿化驗:尿隱血1+,尿紅細胞3~5個/HPF,8月1日方前后自行共服45劑。今日門診化驗尿常規:尿隱血陰性,尿紅細胞正常。囑患者繼服此方15劑。
2014年4月15日患者六診,無不良主訴,尿化驗正常,患者自訴9月15就診后自服此方3月,多次化驗尿常規正常。該患者病機復雜,血尿之病機有二:其一,脾腎兩虛,氣不攝血;其二,陰虛火旺灼傷血絡。累及脾腎兩臟,虛實夾雜。治療貴在平和,調節臟腑機能,偏熱偏寒均會加重病情,故此病反復纏綿難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