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令竹,鞠寶兆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語出《素問·熱論》[1]183,意為人感受寒邪后,會出現發熱。發熱的癥狀性質屬熱,若是按照中醫審證求因的方法推論,那么發熱的病因,只能為熱邪,這與臨床中寒邪為患的病因截然相反,而病因的判斷錯誤直接導致治療用藥的偏差,從而貽誤病情。因此探求寒邪發熱的病理機制,對臨床診斷和治療都大有裨益。本文基于《內經》,就散落在各醫籍中的相關材料加以梳理如下。
人體的寒熱,常常反映了體內陰陽的變化。體內陰氣偏盛則表現出體寒之象,體內陽氣偏盛則出現熱象。由于寒性收引凝滯,故當寒邪侵襲人體時,束縛皮腠,閉塞玄門,阻遏了衛氣正常輸泄的通道。衛氣屬陽,循行于體表,不能外泄,從而積聚在內,郁久生熱。即《素問·調經論》曰:“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1]341。寒邪越重,則衛氣郁積得越重。故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熱類》曰:“水本寒,寒極則水冰如地,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冰厚則水溫,即閉藏之道也。或大雪加冰,閉藏之甚,則水大溫而魚乃死矣”[2]。陽郁而熱從現代生理學可解釋為機體產熱增多,散熱減少,所以體溫增高。這種觀點為后世諸多醫家所認可,如明·張介賓在《類經·疾病類》中論及傷寒一證時云:“寒邪束于肌表,則玄府閉,陽氣不得散越,乃郁而為熱,故凡系外感發熱者,皆傷寒之類”[3]489。清程國彭在《醫學心悟·傷寒》中亦言:“風寒郁于腠理,則閉塞而熱,翕翕然作,摸之烙手,此熱即發于皮膚之外,而臟腑無熱,名曰表病里和”[4]。因此陽郁而熱的核心在于陽氣,陽氣盛衰決定著何時發熱,而寒邪的輕重決定著發熱的強度,并不存在寒邪性質的改變。
重寒則熱,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意為寒太過則熱由生,反映了寒邪質變成熱邪。在此篇中還有“寒極生熱”的說法與此意相類。由于寒熱源于陰陽二氣,介賓有寒熱者,陰陽之化也之說,所以寒熱的本源都是氣,寒中有熱,熱中有寒,在“極”“盛”這種極端的條件下,就有了相互轉化的可能。《類經·陰陽類》中謂:“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如人傷于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栗,本熱而變寒也。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3]15。雖然重寒而熱可以很好地解釋寒邪轉變成熱邪,從而產生發熱的癥狀,但此說中強調寒邪轉變為熱邪的極端條件,這種條件與臨床中傷寒即發熱的現象并不相符,故用此說解釋的并不多。僅見《黃帝內經太素》解釋傷寒而生熱時言:“夫陽極則降,陰極則升,是以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斯乃物理之常也”[5]187。大多醫家還是用此說解釋真寒假熱證,如《類經》中言:“蓋陰陽之氣,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故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辨,此而錯認,則死生反掌?!保?]18
寒邪與正氣相爭于陽分,正勝而邪負,故出現發熱癥狀。《內經》中雖沒有明言此觀點,但《素問·瘧論》[1]204中言:“夫瘧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又言“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說明瘧氣類似于風邪都是一種外感病邪,寒邪亦為一種外感邪氣,因此可以借鑒瘧氣所致寒熱的病機來解釋??梢赃@樣認為寒邪侵襲人體后,與正氣相爭于體內的陽分,打破體內陰平陽秘的平衡關系,使陽偏盛,陽盛則熱,故而出現發熱癥狀。其后,張仲景的《傷寒論》中論及小柴胡湯的病機時有“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6]更加強調正氣在寒邪與正氣的交爭中的作用。它也提出“正勝則熱,邪勝則寒”,并用來解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現通行十二五規劃的教材《傷寒論選讀》中也指出“當衛氣奮起抗邪,正邪相爭則可見發熱”。[7]此說強調正邪的交爭,并提出正氣在寒邪致熱病中重要作用,即章虛谷所言:“此陰邪隨人身之陽氣而變也?!保?]
體,指稟賦而言。由于個體的稟賦不同,在感受相同邪氣時其表現不同。故《靈樞·五變》中言:“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9]87-88那些素體臟氣偏熱的人,在受到寒邪侵襲時,寒邪因陽性體質而化為熱邪,從而出現熱象。《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云:“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保?]533后世以天之六氣為本,以人體三陰三陽經為標。因此足太陽膀胱經本寒標陽,故發病時從本則寒,從標則熱。由于寒邪與寒同氣,故寒邪侵襲人體最易傷于足太陽膀胱經,這種思想一直影響了后世對太陽病的理解,也用來解釋感寒而熱的現象。經絡臟腑的差異是體質不同的基礎,不同經絡對病邪的易感性都不同,那么不同體質的人對寒邪侵襲后的表現也不同。清章楠認為:“又如火濕合氣名暑,人感暑邪,若稟體多火,則暑隨火而化燥,稟體多寒,則暑隨寒而化濕?!保?]陳修園則明確指出:“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之臟氣而熱化,寒化……知此愈知寒熱之化,由病人之體而分也?!保?0]由此可見寒邪侵襲那些體質偏熱的病人就會出生熱病。
因發知受、審證求因是中醫探求病機一個重要方法。即根據癥狀特點來判斷病因。外感熱病的致病原因被判定為寒邪,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外感熱病的重要癥狀惡寒?!秱骼碚摗汉分醒?“惡寒者,風寒客于榮衛之中也。惟其風寒客于榮衛,則灑淅然惡寒也?!保?1]可見“灑淅然”是對惡寒的一種描述?!饵S帝內經太素》中楊上善注解“是動則病灑灑振寒”時謂“灑灑,惡寒皃,音洗,謂如水灑洗寒也?!保?]100可見灑淅也是如同灑灑般是一種水灑洗后身體發冷的感覺。這種癥狀在《內經》多有記載,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謂:“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保?]11《素問·刺瘧》中:“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保?]207《素問·風論》中:“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1]236,這些論述表明從《內經》時就認為惡寒就是邪氣侵襲所致,且多為風邪、瘧邪,并非寒邪所特有的指征。清代程郊倩在《傷寒論后條辨□傷寒有五論》中明確提出“其傷寒有五中‘寒’字,只當得一‘邪’字看”[12],近代任應秋先生更援引《孟子·告子》“吾退而寒之至矣”為據,證明“寒”可作為“邪”講[13]。因此,傷寒只是由“因發知受”得出的病因,并不是病性的實質。
總之,“人之傷于寒也,則病為熱”提出了因寒而熱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病機闡述主要有四種。其中寒極而熱,雖然能很好地解釋寒邪如何轉化成熱邪的,但其轉化的極端條件并不符合臨床實際,因此不作為對因寒而熱的解釋。陽郁化熱、相爭而熱、因體而熱三論表明,陽氣與發熱密切相關。將三論聯系在一起,就可以得到這樣的機致:寒邪初襲人體,人體陽氣聚集于肌表,形成發熱。隨著病情的發展,寒邪與陽氣交爭于陽分,陽氣偏盛,正邪交爭,正勝則熱。這是一般發熱機致,當稟賦偏于陽盛之人,受到寒邪侵襲,寒邪與正氣交爭,寒邪化熱,故現熱象。當然《內經》所論的“傷寒”可能僅是病因學概念,并不是病性實質的反映,那么發熱就不難解釋了。
[1]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2]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
[3]明·張介賓.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
[4]清·程國彭.醫學心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7.
[5]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6]劉渡舟.傷寒論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1-82.
[7]王慶國.傷寒論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3.
[8]清·章楠著.醫門棒喝[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5:17.
[9]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10]清·陳修園,趙宇寧等校注.傷寒論淺注方論合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41-42.
[11]金·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8.
[12]清·程應旄著,王旭光,汪滬雙校注.傷寒論后條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43.
[13]陳治恒.談談《傷寒論》的研究現象[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2,5(4):26.